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中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文中的意思是()
A.四书、五经是儒学的根本
B.孔孟经典是儒学的根本
C.《论语》是儒学的根本
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第1题:
顾炎武的著作有下列哪几部?()
第2题:
曾与吴其沆、归庄起兵抗清,又与台湾郑成功交通,留心经世之术,为清代朴学之导师,着有《日知录》《亭林诗文集》《天下郡国利病书》,是哪一位?
第3题: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第4题:
江苏昆山的亭林公园园内有顾炎武之立像,立像上的江苏昆山的亭林公园园内有顾炎武之立像,立像上的八个大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出白()。
第5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第6题:
“亭林(顾炎武)既愤慨当时学风,以为明亡实由于此,推原祸始,自然责备到阳明”。这句话指出()
第7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二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三 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8题:
对
错
第9题:
历史书
先知书
律法书
诗文集
第10题:
不可尽信圣人之言
坚守理学教诲
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
发扬孔孟之道
第11题:
周敦颐
程颢
程颐
朱熹
陈宏谋
第12题:
《占花魁》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郑板桥全集》
第13题:
我们佛教一向说有个‘无始’的名词,但虽有无始之名,而未知以何物立无始之相。
第14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二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三 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第15题:
“偶然落笔动天真,前有亭林后野人。金石气同姜桂气,始知天壤两遗民。”这里的“两遗民”指的是()。
第16题:
《摩西五经》在《圣经·旧约》中是()。
第17题:
顾炎武在《与施愚山节》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根据顾炎武的认识,可取的是()
第18题: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第19题:
第20题:
《日知录》
《肇域志》
《音学五书》
《亭林诗文集》
第21题:
故人称其为“亭林先生”。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宁人文集》等。
早在清初遗民社会中,顾炎武足堪称为南北忠节义士的灵魂。
顾炎武历经三十八年胼手胝足于“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信念之实践。
第22题:
钱谦益
吴伟业
顾炎武
吴嘉纪
施闰章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