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联四反映了建国后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哪项基本政治制度?对联五体现我国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对联六中,“梅开三度”是指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其中最早的一项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第1题:
相传我国最早的对联、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锁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第2题:
怎样进行联线,对联线有哪些要求?
第3题:
(3)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
第4题: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该对联反映了哪个条约签订后的情形()。
第5题:
某教材在《香菱学诗》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根据家庭或学校的特点创作一副对联。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第6题:
我国为了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7题:
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制度,它是我国一项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第8题: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给付对联: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对联二: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对联四: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对联五: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 对联六: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1)宣告“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这种局面出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关于对联的产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但是,对偶并不等于对联 B.对联的产生,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挂“桃符” C.对联开始是写在桃木板上的,后来才写在纸上 D.保留至今的最早的对联是唐代的
第14题:
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C.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第15题:
我国第一副对联出现在()。
第16题: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给付对联: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对联二: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对联四: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对联五: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 对联六: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原因。
第17题:
对联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第18题:
对联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达方式,有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给付对联: 对联一: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对联二: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对联三: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对联四: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对联五: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 对联六: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3)对联四反映了建国后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哪项基本政治制度?对联五体现我国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对联六中,“梅开三度”是指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其中最早的一项是什么?
第19题:
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对偶就是对联
第20题: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第21题:
体现语文课程功能的多面性,应用名著中提出的作对联的方法
体现了读写结合,在实践中体会香菱学诗的快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要求作对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体现综合性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学习活动
第22题:
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但是,对偶并不等于对联
对联的产生,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挂“桃符”
对联开始是写在桃木板上的,后来才写在纸上
保留至今的最早的对联是唐代的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