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作曲家在创作弥撒曲时在每一个乐章开端的高声部采用一个相同的动机,以此来联系各个乐章,这种弥撒曲称做()。
第1题:
巴罗克时期的作曲家()创作了大约五百多首单乐章键盘奏鸣曲。
第2题:
弗朗克的交响曲作品《d小调交响盐》运用了()将三个相互联系的主题贯穿使用在各个乐章中。
第3题: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写作的第一部标题交响曲是《()》,作品共有五个乐章,每一乐章都有作曲家亲自写作的(),他用一个固定的旋律来代表曲中的女主角,这一旋律他称为“()”,在每一乐章以不同面貌出现。
第4题:
以下关于《大武》乐章的说法,正确的是()。
第5题:
在交响曲中,不仅使用大标題,而且每个乐章都冠以小标题和详细的文字解说,并用“固定乐思”代表主人公的形象,首次运用这种形式进行创作的是()国作曲家柏辽兹,代表作品是()。
第6题:
指出下列选项中适合描述柏辽兹《幻想交响曲》者:()
第7题:
在弥撒曲的各乐章中都采用一个相同的旋律作为定旋律,以此作为音乐统一的“轴心”把各乐章联系起来,这种形式的弥撒曲称为()。
第8题:
在交响曲中,不仅使用大标題,而且每个乐章都冠以小标题和详细的文字解说,并用“固定乐思”代表主人公的形象,首次运用这种形式进行创作的是国作曲家(),代表作品是《幻想交响曲》。
第9题:
第10题:
单乐章的
双乐章的
三乐章的
四乐章的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指出下列选项中适合描述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者:()
第14题:
弥撒曲的每一个乐章分别从弥撒的相应部分中提取格里高利圣咏进行创作,以这种方式谱写的弥撒曲称做()。
第15题:
古典交响曲的典型形式为四乐章,第一乐章通常用()式写作,第三乐章为()或谐谑曲体裁。
第16题:
1807—1808年,贝多芬在维也纳近郊创作的(),又名(“”)交响曲,这部交响曲以第二乐章“溪边景色”最为著名。
第17题:
下列说法哪些适合描述肖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第18题:
巴洛克时期的独奏协奏曲形式由作曲家()开创,采用三乐章的套曲模式,第一乐章是乐队全奏和独奏交替的“()”结构。
第19题:
海顿确立的()已确定为和交响曲相同的四乐章结构,他废除了(),明确了弦乐四声部,声部间更为协调,均衡,不再强调第一小提琴。
第20题:
《大武》乐章在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缓慢的
《大武》乐章在刚开始时,演唱者的声调短而急促
《大武》乐章是东周的开国乐章
《大武》乐章和《武》乐章是不同的两篇乐章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