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 ”相关问题
  • 第1题: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战争形势?面对这种形势,反法西斯国家在1942年初采取了什么对策?


    参考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法西斯国家在欧亚等地大肆侵略扩张。对策: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或建立国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 第2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中国于哪一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参考答案:

    不想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发展本国经济和提高国际地位;1972年。


  • 第3题:

    材料:
    某教师在“抗日战争”的教学中,引用了一段日军第59师团第54旅团第110大队伍长富岛健司的口述材料:
    “我想起了1943年在渤海湾的沿海地带生活的事情。我们如果见了男人的话,就抓过来殴打,残酷地加以杀害。但是见了女人,就要羞辱她。如果她们哀求或反抗的话,就大骂她们‘混蛋.难道不知道为什么让你们活下来吗’于是拼命地打她们,以致用刺刀将她们杀死。”然后,教师问:这段材料能说明什么学生答道,说明日军侵华暴行。教师补充说:这是亲历者的口述,是日军暴行的有力证据。
    问题:
    (1)该教师引用这段口述史料有哪些作用
    (2)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选择口述史料


    答案:
    解析:
    (1)教师引用口述史料的作用: ①教师选取能够体现抗日战争时代特征的口述史料,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教师引用日本老兵关于日军侵华暴行的口述史料。充分发挥了述史生动形象的特征.营造了恰当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犹如亲历,有助于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2)口述史料易出现主观片面的问题。但其依然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人手进行甄别和取舍:
    ①注意目标性原则,选择能够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口述史料。
    ②注意思想性原则,注重所选口述史料呈现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的口述史料。
    ③注意精选性原则,必须要选取反映历史真实状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口述史料。
    ④注意可行性原则,要充分贴合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取恰当、易于理解的口述史料。

  • 第4题: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够,唯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三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四
    中国军民自1937年起牵制和吸引了包括关东军在内的约180万以上的日军。停战时,日本在中国大陆仍驻有110万左右的军队,这个数目超过了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总和,大约相当于全部海外日军274万人(不包括关东军)的1/2弱。侵华八年,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130余万,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在各个战区伤亡人数之首。日本用于侵华的战费约121亿美元,相当它全部战费的35%.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材料三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1)中国抗战不仅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表,而且在战争爆发后,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兵力不足。由于兵力不足,日本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对美、英的打击,澳大利亚、夏威夷、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才得以保存,为太平洋战区的盟军反攻创造了条件。这是中国坚持抗战为盟军取得最后胜利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2)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未出现的原因是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打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中国人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抗战,才使反法西斯联盟“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得以实施。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 第5题:

    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蔡公时烈士,江西九江人,原国民革命军外交处主任,对日军暴行,大义凛然,慷慨赴难,魂留济南。半身铜像座落在新公园中。()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材料是指人类社会可接受、可经济地用来制造有用的构件、器件(或物品)的物质。以下哪一项不是这一定义的判据()

    • A、反映了资源、能源、环保的考虑与要求
    • B、反映了经济性指标
    • C、考虑了社会效益
    • D、没考虑材料性能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原日本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时说:“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广场上,我望见一堆堆尸体,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子…………惨不忍睹……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该材料()

    • A、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
    • B、可以用于研究日本的“扫荡”政策
    • C、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
    • D、可以证实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抵抗

    正确答案:C

  • 第8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藤文公上>> 材料二:募民囤田许下,得谷百万,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三国志.武帝纪>> 材料三: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并概况制度的内容。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国有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农民集体耕作,收获物缴纳给贵族;似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必须先耕作公田再耕私田.
    <2>屯田制.国有土地所有制,所有权属于国家,收获物充作军粮,即为国家所用.
    <3>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 第9题:

    材料1 日本侵略者在旅顺疯狂屠杀我国同胞,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余人,为掩盖罪行,日军将被害者尸体集中火化,把骨灰装进棺材里埋葬,用木牌写上“清国将士阵亡之墓” 材料2 某日,中国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南京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用枪扫射后,弃尸江中,其中仅有两人逃生。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在近代史上日军制造的哪两起屠杀事件? (2)它们分别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3)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想法?


    正确答案: (1)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2)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
    (3)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我们要勿忘国耻,奋发努力,使我们的祖国早日富强起来。

  • 第10题:

    问答题
    材料1 日本侵略者在旅顺疯狂屠杀我国同胞,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余人,为掩盖罪行,日军将被害者尸体集中火化,把骨灰装进棺材里埋葬,用木牌写上“清国将士阵亡之墓” 材料2 某日,中国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南京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用枪扫射后,弃尸江中,其中仅有两人逃生。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在近代史上日军制造的哪两起屠杀事件? (2)它们分别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3)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想法?

    正确答案: (1)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2)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
    (3)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我们要勿忘国耻,奋发努力,使我们的祖国早日富强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抗战初期敌后游击战争的作用有()
    A

    配合了正面作战

    B

    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力

    C

    对日军后方构成战略威胁

    D

    彻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材料一: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材料二: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滔天罪行磬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材料三: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

    正确答案: 南京大屠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1)材料一中的珍珠港事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有何影响?1937年12月。日本在中国战场还犯下了哪一反人类的暴行?


    参考答案:

    二战进一步扩大,达到最大规模;日本在南京实行“大屠杀”。


  • 第14题:

    (1)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依据材料指出它对世界的影响。


    参考答案: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局面,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 第15题:

    在一节高中音乐鉴赏课《黄河大合唱》中,教师播放了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残害百姓的画面,并且运用语言向学生描述抗战期间日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激起学生对日军暴行的愤慨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时马上欣赏歌曲,学生仿佛自己就是抗战的一员。该行为体现的音乐教学原则是()。

    A.愉悦性原则
    B.情感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形象性原则

    答案:B
    解析:
    音乐教学原则有愉悦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形象性原列、音乐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教师运用画面和语言激起学生的愤慨及爱国之情,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进行欣赏歌曲,有强烈的代入感,体现了情感性的教学原则。

  • 第16题:

    以下关于戈雷岛和奥斯威辛集中营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 A、他们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创造和辉煌的成就
    • B、他们反映了黑暗历史和残酷的暴行
    • C、目的是时刻提醒人们牢记历史
    • D、为了防止类似的罪恶、暴行重演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1937年12月至次年1月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遇难同胞达30万人以上。当时直接纵容日军如此野兽暴行的元凶是()

    • A、梅津美治郎
    • B、东条英机
    • C、土肥原贤二
    • D、松井石根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材料一: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材料二: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滔天罪行磬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材料三: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


    正确答案: 南京大屠杀

  • 第19题:

    中国抗日战争打乱了法西斯的战略协同计划,体现在()。

    • A、中国战场拖住了日军主力,阻止了日军北上
    • B、中国的持久抗战打乱了日军的南进计划
    • C、中国修建空军基地保障了盟军的空中力量
    •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抗战初期敌后游击战争的作用有()

    • A、配合了正面作战
    • B、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力
    • C、对日军后方构成战略威胁
    • D、彻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抗战期间,八路军俘虏日军战俘大约2000多名,其中有不少自愿参加了(),主要活动就是对日军展开反战传单,揭露军国主义者的暴行,呼吁下层官兵为了和平,不做无辜的牺牲,放下武器向八路军投降。由于该组织积极频繁的活动,令日军高层惶惶不可终日

    • A、“和平同盟”
    • B、“革命同盟”
    • C、“反战同盟”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单选题
    材料是指人类社会可接受、可经济地用来制造有用的构件、器件(或物品)的物质。以下哪一项不是这一定义的判据()
    A

    反映了资源、能源、环保的考虑与要求

    B

    反映了经济性指标

    C

    考虑了社会效益

    D

    没考虑材料性能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材料二:募民囤田许下,得谷百万,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材料三: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并概况制度的内容。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国有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农民集体耕作,收获物缴纳给贵族;似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必须先耕作公田再耕私田.
    <2>屯田制.国有土地所有制,所有权属于国家,收获物充作军粮,即为国家所用.
    <3>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