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反宗教改革对音乐的影响有哪些?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论宗教改革对西方法律的影响。


    正确答案:(1)宗教改革促进了宗教信仰与思想自由。
    (2)宗教改革发展了自由与民主的思想。
    (3)宗教改革促进了民众教育。
    (4)宗教改革限制了世俗统治者的权力。
    (5)宗教改革鼓动个人主义和谋求财产。

  • 第2题:

    德国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音乐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德国的宗教音乐改革主要体现在,圣咏不用拉丁文而用德文演唱,曲调选用流行的德国古老圣歌和民歌,甚至选用世俗曲调,通俗易唱,并认真吸取尼德兰复调技术,是单声部地新教歌曲成为四部圣咏合唱,旋律在高声部,运用大小调体系,已接近后来的主调风格。

  • 第3题:

    古希腊音乐文化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正确答案: (1)古希腊音乐向我们展示了非凡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和谐学与伦理学的角度上都对音乐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其音乐理论成为一个具有非凡统一和逻辑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在音乐形式上,希腊音乐已包含有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两种因素,这种音乐的发展轨迹始终延续到后事。
    (3)古希腊出现的悲剧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这已音乐形式直接影响了后世西方音乐中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4)古希腊音乐中对于乐器的发展和重视,为西方音乐中器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里拉琴与阿夫洛斯管作为弦乐与管乐的前身,推动了西方管弦乐的发展。
    (5)古希腊音乐中合唱的高度发展,在奠定了主调风格的同时为复调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6)古希腊的音乐同其他艺术的蓬勃发展,共同构建了西方文明的基石。

  • 第4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产生了哪些新的音乐形式?


    正确答案: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10月3l日的德国,随后波及整个欧洲,改革运动的领袖是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他以“赎罪券”之事撰写了《95条论纲》,并用《圣经》的理据《因信称义》与罗马教皇使徒辩论,最终导致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新教音乐与以往天主教音乐的不同,主要反映在用母语唱圣歌上,这些圣歌在不同的国家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在德国被称为众赞歌,在法国和瑞士被称为格律诗篇,在英国则被称为礼拜乐和赞美歌。

  • 第5题:

    巴罗克建筑布巴罗克音乐有哪些影响?


    正确答案:巴罗克建筑风格表现为豪华、宏伟、壮观和富于精雕细刻的装饰性,散发着一种健康而又铺张、放纵的活力,具有高昂的气度、神秘的狂热和感人的情调。而这种风格也贯穿于巴罗克音乐的精神气质中。
    其一、它与以前文艺复兴时期的古朴、静穆、严谨的音乐风格相比较,显得热烈、自由,宏大而华丽;
    再者,巴罗克音乐特别强调,用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内在矛盾以形成紧张度和动态。具体做法往往是通过调性的转换,乐章间阶梯式的力度与速度的变化,独奏小组与合奏大组的对置等来实现。
    其三,为了强调明确而强烈地表达感情,巴罗克音乐往往采用一种始终不变的固定节拍和明确强调强拍的节奏,马不停蹄似地连续不断地运动和扩展旋律及采用相当稳定的力度和统一的乐器色彩来贯穿一种单一的感情色彩。

  • 第6题:

    新教圣咏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它在音乐上有哪些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文艺复兴运动在德国的具体表现,是十六世纪初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马丁·路德,他既是神学教授,也是颇有素养的音乐家。因此对“旧教”的音乐进行改革,使之适应于新教的仪式需要,也是他宗教改革的一部分。经其改革后的圣咏称为“新教圣咏”,具有如下艺术特点:
    (1)用德文作为圣咏的歌词。
    (2)选用德国古老的圣歌和民歌作为曲调。
    (3)更突出音乐织体多声部中的旋律声部,使之具有鲜明的主调风格特色。
    (4)在演唱方式上采用集体众赞歌的形式取代了唱诗班,使之具有圣咏合唱的性质。
    新教圣咏的代表作有马丁·路德创作的《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或叫《坚固堡垒》)。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16世纪“宗教改革”和“对应宗教改革”时期的音乐。

    正确答案: 宗教改革时期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众赞歌,它是路德教会的赞美诗,由马丁•路德领导创作。有些众赞歌是新创作的,另一些是用格里高利圣咏改编而成的,还有一些是用流行的世俗旋律填上宗教的歌词。以单声部的众赞歌为基础的复调创作有复调歌曲风格、经文歌风格、主调和声风格三种形式。
    对应宗教改革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帕勒斯特里纳的音乐创作被视为“对应宗教改革”的理想在音乐上的实现。他严格遵守特伦特宗教会议后的禁令,作有《马采鲁斯教皇弥撒曲》,既有完美的复调音乐,又把歌词陈述得十分清晰。他的风格集文艺复兴复调之大成,成为后来复调教会音乐的典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新教圣咏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它在音乐上有哪些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文艺复兴运动在德国的具体表现,是十六世纪初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领导者是马丁·路德,他既是神学教授,也是颇有素养的音乐家。因此对“旧教”的音乐进行改革,使之适应于新教的仪式需要,也是他宗教改革的一部分。经其改革后的圣咏称为“新教圣咏”,具有如下艺术特点:
    (1)用德文作为圣咏的歌词。
    (2)选用德国古老的圣歌和民歌作为曲调。
    (3)更突出音乐织体多声部中的旋律声部,使之具有鲜明的主调风格特色。
    (4)在演唱方式上采用集体众赞歌的形式取代了唱诗班,使之具有圣咏合唱的性质。
    新教圣咏的代表作有马丁·路德创作的《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或叫《坚固堡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反宗教改革对音乐的影响有哪些?

    正确答案: 反宗教改革对天主教音乐的影响有:
    1、迫于天主教内部的改革呼声和新教产生的压力,天主教自身也开始了一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反宗教改革运动”。针对新教的改革,罗马天主教教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兰托,从1545年—1563年陆续开了18年之久的宗教会议,俗称“特兰托会议”。
    2、针对各国改革的浪潮,特兰托会议在谈及音乐时,提出了两个针对性方案:一是世俗因素的渗入败坏了教义的纯洁性,宗教音乐要排除不虔诚的宗教内容;二是复杂的复调音乐使歌词含混不清,因此会议反对圣咏复调中无节制的花唱,提倡单声的格里高利圣咏;这个决议促成了罗马乐派的形成,以帕勒斯特里那为代表的音乐家们用严肃清晰的复调圣咏作品,平息了教会的复调圣咏之争,也使复调圣咏在教仪中得以继续存在和稳步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德国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音乐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德国的宗教音乐改革主要体现在,圣咏不用拉丁文而用德文演唱,曲调选用流行的德国古老圣歌和民歌,甚至选用世俗曲调,通俗易唱,并认真吸取尼德兰复调技术,是单声部地新教歌曲成为四部圣咏合唱,旋律在高声部,运用大小调体系,已接近后来的主调风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宗教改革运动对现代体育兴起的影响?

    正确答案: 1、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产生了现代体育的需要
    2、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现代体育的物质基础
    3、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在天主教反宗教改革时期,对音乐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的是意大利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他的宗教音乐风格被一批作曲家所继承,形成()
    A

    威尼斯乐派

    B

    尼德兰乐派

    C

    罗马乐派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反事实推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正确答案:1、反事实推理对我们对事件的情绪反应有很大影响,在心理上对结果进行改变发生得越容易,对结果的情绪反应就越强。
    2、反事实推理可能会对人们的情绪产生矛盾的影响。
    3、如果反事实推理导致反复沉思,也就是反复注意生活中的负性事件,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如果反事实推理能够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才能在将来更好地处理这种情况,那它非常有用。

  • 第14题:

    简述16世纪“宗教改革”和“对应宗教改革”时期的音乐。


    正确答案: 宗教改革时期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众赞歌,它是路德教会的赞美诗,由马丁•路德领导创作。有些众赞歌是新创作的,另一些是用格里高利圣咏改编而成的,还有一些是用流行的世俗旋律填上宗教的歌词。以单声部的众赞歌为基础的复调创作有复调歌曲风格、经文歌风格、主调和声风格三种形式。
    对应宗教改革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帕勒斯特里纳的音乐创作被视为“对应宗教改革”的理想在音乐上的实现。他严格遵守特伦特宗教会议后的禁令,作有《马采鲁斯教皇弥撒曲》,既有完美的复调音乐,又把歌词陈述得十分清晰。他的风格集文艺复兴复调之大成,成为后来复调教会音乐的典范。

  • 第15题:

    论述宗教改革对近代哲学与近代科学的影响。


    正确答案: 15世纪,西方人通过大量新发掘和整理出来的古典文献,重新接触了希腊文化,掀起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一种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世俗学问渐渐成长起来。16世纪的宗教改革正是在这种人本、世俗化的气氛下展开的,教会的权威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教会之外无救赎”的观念逐渐淡化,在信仰的前提下,个人可以运用理性探究教义,在《圣经》中寻找救赎的信息,信仰的主体性开始确立;教会的中介纯属多余,国家机构和公共生活因而从教会的权势下脱离出来,这实际上是对世俗世界的维护——近代社会开始了世俗化的过程。
    人们从末世的天国转向现实的自然,科学被认定是真正能满足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的东西,实验的方法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兴起都挑战着宗教的权威: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上帝被迫从自然中退隐——自然界也世俗化了。
    哲学与自然科学结盟,从神学的体系中分离出来。这时的哲学家不再是神职人员,而是自由职业者,怀着对知识的信仰开始了自己的探索。理性作为判别一切的尺度,赋予哲学以批判和建构的力量。

  • 第16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的音乐形式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1、德国众赞歌(chorale;KirchenlieD.的特点:
    (1)用德语代替拉丁语演唱。
    (2)曲调来源于格里高利圣咏、新填词的俗乐和新创作的音乐。
    (3)演唱的形式为管风琴伴奏的众人合唱形式。
    (4)开始为单音音乐形式,后来发展成四声部合唱,主旋律在高声部。
    2、法国和瑞士格律诗篇(psalter)的特点:
    (1)用《圣经·诗篇》中的格律诗作为礼拜音乐歌词的核心。
    (2)用法语演唱。
    (3)曲调多为格里高利圣咏,新创作的音乐占少数。
    (4)演唱方式开始为单旋律的无伴奏齐唱,后来供家庭礼拜吟唱,配有一些四声部或四声部以上的音乐,主旋律在高声部。
    (5)音乐风格温和、含蓄,不及众赞歌活跃、有力。(因卡尔文反对音乐上精雕细琢的复杂形式而形成)
    3、英国礼拜乐(servicE.和赞美歌(anthem)的特点:
    (1)用英语代替拉丁语演唱。
    (2)礼拜乐是早祷、晚祷和领圣餐时使用的音乐。
    (3)赞美歌是以《圣经》或其它宗教题材为歌词内容,用管风琴伴奏的独唱、合唱、独唱与合唱交替形式的音乐。综观德国的众赞歌,法国的格律诗篇,英国的礼拜乐和赞美歌,三者有几个相同的特点:其一,改复杂奢华的弥撒仪式为简朴庄重的礼拜仪式;其二,改拉丁文歌词为母语歌词,人人皆懂;其三,纳用一些新创作的宗教音乐和俗乐;其四,重视对位法中和声因素的使用。这些特点也是新教改革的核心,它们促使教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也使上述这些音乐形式更接近大众。

  • 第17题:

    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的主要成果?


    正确答案:1517年,德国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他认为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因而他把《圣经》译成德文。他深信音乐的教育作用和道德感化力量,他把音乐的改革作为宗教改革的重要部分。
    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会众的赞美诗,即众赞歌。起初,众赞歌主要是单声部的,分节歌的形势,虽然采用有量记谱,但音符时值长度基本一致,是以新创作的德文是谱曲的,以德文的旧诗或拉丁诗德译后谱曲的,以世俗歌曲填入宗教的歌词。
    路德亲自写了许多众赞歌的歌词,其中《坚固堡垒》成为象征德国新教精神的战歌。

  • 第18题:

    反宗教改革对音乐的影响有哪些?


    正确答案:反宗教改革对天主教音乐的影响有:
    1、迫于天主教内部的改革呼声和新教产生的压力,天主教自身也开始了一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反宗教改革运动”。针对新教的改革,罗马天主教教会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特兰托,从1545年—1563年陆续开了18年之久的宗教会议,俗称“特兰托会议”。
    2、针对各国改革的浪潮,特兰托会议在谈及音乐时,提出了两个针对性方案:一是世俗因素的渗入败坏了教义的纯洁性,宗教音乐要排除不虔诚的宗教内容;二是复杂的复调音乐使歌词含混不清,因此会议反对圣咏复调中无节制的花唱,提倡单声的格里高利圣咏;这个决议促成了罗马乐派的形成,以帕勒斯特里那为代表的音乐家们用严肃清晰的复调圣咏作品,平息了教会的复调圣咏之争,也使复调圣咏在教仪中得以继续存在和稳步发展。

  • 第19题:

    问答题
    宗教改革对西方教育的影响?

    正确答案: 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其某头直指天主教会,其实质是企图以一种新的宗教去取代原有的旧的宗教。可以说,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领域的继续,它是一场更广泛的、更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它的意义触及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宗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而教育是传播文化的工具,宗教改革势必会导致教育的变革。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发难者是马丁路德。
    路德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主张因信称义。
    2、主张众信徒皆教室。
    3、提倡新的善功与天职观念
    4、主张政教分离。这些教育主张与教育理论有密切关系。路德主张教育权由国家掌握,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
    对对西方教育的影响:
    1、意味着教育权利的影响。
    2、推行了直观教学的方法,废除体罚儿童的教学方法。
    3、在梅兰克顿、斯图谟、布根哈斯等人的推动下,初步实现了实施义务教育、国家管理学校以及建立学校新体制的主张。
    加尔文派教育主张:
    1、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义。
    2、提出普及免费教育的主张,要求国家开办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
    3、重视人文学科的主张。
    4、建立教育机构。
    对西方教育的影响:广泛传播到西方各国,对西方教育产生了许多职业教育家无法比拟的影响。
    英国国教的教育主张:
    1、重视古典文化的影响
    2、英语教学的加强
    对西方教育的影响:为17世纪以弥尔顿、洛克和夸美纽斯为代表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宗教改革运动结束后,西方教育的近代化历程便开始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欧洲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新教又叫“誓反教”。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巴罗克建筑布巴罗克音乐有哪些影响?

    正确答案: 巴罗克建筑风格表现为豪华、宏伟、壮观和富于精雕细刻的装饰性,散发着一种健康而又铺张、放纵的活力,具有高昂的气度、神秘的狂热和感人的情调。而这种风格也贯穿于巴罗克音乐的精神气质中。
    其一、它与以前文艺复兴时期的古朴、静穆、严谨的音乐风格相比较,显得热烈、自由,宏大而华丽;
    再者,巴罗克音乐特别强调,用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内在矛盾以形成紧张度和动态。具体做法往往是通过调性的转换,乐章间阶梯式的力度与速度的变化,独奏小组与合奏大组的对置等来实现。
    其三,为了强调明确而强烈地表达感情,巴罗克音乐往往采用一种始终不变的固定节拍和明确强调强拍的节奏,马不停蹄似地连续不断地运动和扩展旋律及采用相当稳定的力度和统一的乐器色彩来贯穿一种单一的感情色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的主要成果?

    正确答案: 1517年,德国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他认为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因而他把《圣经》译成德文。他深信音乐的教育作用和道德感化力量,他把音乐的改革作为宗教改革的重要部分。
    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会众的赞美诗,即众赞歌。起初,众赞歌主要是单声部的,分节歌的形势,虽然采用有量记谱,但音符时值长度基本一致,是以新创作的德文是谱曲的,以德文的旧诗或拉丁诗德译后谱曲的,以世俗歌曲填入宗教的歌词。
    路德亲自写了许多众赞歌的歌词,其中《坚固堡垒》成为象征德国新教精神的战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古希腊音乐文化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正确答案: (1)古希腊音乐向我们展示了非凡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和谐学与伦理学的角度上都对音乐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其音乐理论成为一个具有非凡统一和逻辑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在音乐形式上,希腊音乐已包含有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两种因素,这种音乐的发展轨迹始终延续到后事。
    (3)古希腊出现的悲剧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这已音乐形式直接影响了后世西方音乐中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4)古希腊音乐中对于乐器的发展和重视,为西方音乐中器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里拉琴与阿夫洛斯管作为弦乐与管乐的前身,推动了西方管弦乐的发展。
    (5)古希腊音乐中合唱的高度发展,在奠定了主调风格的同时为复调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6)古希腊的音乐同其他艺术的蓬勃发展,共同构建了西方文明的基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产生了哪些新的音乐形式?

    正确答案: 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10月3l日的德国,随后波及整个欧洲,改革运动的领袖是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他以“赎罪券”之事撰写了《95条论纲》,并用《圣经》的理据《因信称义》与罗马教皇使徒辩论,最终导致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新教音乐与以往天主教音乐的不同,主要反映在用母语唱圣歌上,这些圣歌在不同的国家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在德国被称为众赞歌,在法国和瑞士被称为格律诗篇,在英国则被称为礼拜乐和赞美歌。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