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1岁。面色苍白2个月,生后母乳喂养至今,未规律添加辅食,平日易感冒。查体:发育营养稍差,皮肤黏膜苍白,无黄疸,浅表淋巴结不大,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肝脾无肿大。血常规Hb 85g/L, RBC 3.5×109/L,MCH 24pg,MCHC 0.28, WBC、PLT正常。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A.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B.感染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

题目

男孩,1岁。面色苍白2个月,生后母乳喂养至今,未规律添加辅食,平日易感冒。查体:发育营养稍差,皮肤黏膜苍白,无黄疸,浅表淋巴结不大,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肝脾无肿大。血常规Hb 85g/L, RBC 3.5×109/L,MCH 24pg,MCHC 0.28, WBC、PLT正常。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B.感染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相似考题
更多“男孩,1岁。面色苍白2个月,生后母乳喂养至今,未规律添加辅食,平日易感冒。查体:发育营养稍差,皮肤黏 ”相关问题
  • 第1题:

    男孩,1岁。面色苍白2个月。生后母乳喂养至今,未规律添加辅食,平日易感冒。查体:发育营养稍差,皮肤黏膜苍白,无黄疸,浅表淋巴结不大,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肝脾无肿大。血常规:Hb85g/L,RBC3.5×10/L,MCV68fl,MCH24pg,MCHC0.28,WBC、PLT正常。

    首选的治疗是
    A.红细胞输注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琥珀酸亚铁
    E.叶酸

    答案:D
    解析:

    1.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示: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6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0.31。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改变。
    2.铁代谢的检查:①血清铁蛋白(SF):SF值可较灵敏地反映体内贮铁情况,在缺铁的ID期即已降低。其放射免疫法测定值低于12μg/L提示缺铁。②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红细胞内缺铁时原卟啉不能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减少又反馈性地使原卟啉合成增多,因此未被利用的原卟啉在红细胞内堆积,致使FEP值增高。当FEP>0.9μmol/L(50μg/dl)即提示红细胞内缺铁。如SF值低、FEP增高而未出现贫血,是缺铁IDE期的典型表现。③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这三项检查是反映血浆中铁含量,通常在IDA期才出现异常。缺铁性贫血时SI降低、TIBC增高、TS降低。SI62.7μmol/L(350μg/dl)有意义,TS<15%有诊断意义。
    3.铁剂治疗:以口服铁剂为主,选用二价铁盐制剂,较易吸收。常用制剂有硫酸亚铁(含元素铁20%),富马酸亚铁(含元素铁33%)、葡萄糖酸亚铁(含元素铁12%)、琥珀酸亚铁(含元素铁35%)等。口服铁剂的剂量以元素铁计算,一般为每日4~6mg/kg,每日分3次,一次量不应超过元素铁1.5~2mg/kg。最好于两餐之间服药,既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又有利于吸收。同时口服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牛奶、茶、咖啡、抗酸药等与铁剂同服,均可影响铁的吸收。给予铁剂治疗后如有效,则于12~24小时后细胞内含铁酶活性开始恢复,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好转。网织红细胞数于用药2~3天后开始升高,5~7天达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治疗约1~2周后,血红蛋白逐渐增加,通常于治疗3~4周达到正常。如疗效满意,铁剂应继续服用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水平后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补足体内铁的贮存量。

  • 第2题:

    男孩,1岁。面色苍白2个月。生后母乳喂养至今,未规律添加辅食,平日易感冒。查体:发育营养稍差,皮肤黏膜苍白,无黄疸,浅表淋巴结不大,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肝脾无肿大。血常规:Hb85g/L,RBC3.5×10/L,MCV68fl,MCH24pg,MCHC0.28,WBC、PLT正常。

    为进一步确诊,首选的检查是
    A.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B.血红蛋白电泳
    C.铁代谢指标测定
    D.叶酸、维生素B测定
    E.骨髓检查

    答案:C
    解析:

    1.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示: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6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0.31。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改变。
    2.铁代谢的检查:①血清铁蛋白(SF):SF值可较灵敏地反映体内贮铁情况,在缺铁的ID期即已降低。其放射免疫法测定值低于12μg/L提示缺铁。②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红细胞内缺铁时原卟啉不能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减少又反馈性地使原卟啉合成增多,因此未被利用的原卟啉在红细胞内堆积,致使FEP值增高。当FEP>0.9μmol/L(50μg/dl)即提示红细胞内缺铁。如SF值低、FEP增高而未出现贫血,是缺铁IDE期的典型表现。③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这三项检查是反映血浆中铁含量,通常在IDA期才出现异常。缺铁性贫血时SI降低、TIBC增高、TS降低。SI62.7μmol/L(350μg/dl)有意义,TS<15%有诊断意义。
    3.铁剂治疗:以口服铁剂为主,选用二价铁盐制剂,较易吸收。常用制剂有硫酸亚铁(含元素铁20%),富马酸亚铁(含元素铁33%)、葡萄糖酸亚铁(含元素铁12%)、琥珀酸亚铁(含元素铁35%)等。口服铁剂的剂量以元素铁计算,一般为每日4~6mg/kg,每日分3次,一次量不应超过元素铁1.5~2mg/kg。最好于两餐之间服药,既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又有利于吸收。同时口服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牛奶、茶、咖啡、抗酸药等与铁剂同服,均可影响铁的吸收。给予铁剂治疗后如有效,则于12~24小时后细胞内含铁酶活性开始恢复,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好转。网织红细胞数于用药2~3天后开始升高,5~7天达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治疗约1~2周后,血红蛋白逐渐增加,通常于治疗3~4周达到正常。如疗效满意,铁剂应继续服用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水平后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补足体内铁的贮存量。

  • 第3题:

    共用题干
    男孩,1岁。面色苍白2个月,生后母乳喂养至今,未规律添加辅食,平日易感冒。查体:发育营养稍差,皮肤黏膜苍白,无黄疸,浅表淋巴结不大,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肝脾无肿大。血常规Hb85g/L,RBC3.5*109/L,MCH24pg,MCHC0.28,WBC、PLT正常。

    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B:感染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答案:C
    解析:
    面色苍白,未规律添加辅食,Hb85g/L,MCH<26pg,MCHC<0.32可诊断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根据题干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查看体内铁代谢情况。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蛋白饱和度降低,这些可作为缺铁诊断指标之一。

  • 第4题:

    共用题干
    男孩,1岁。面色苍白2个月,生后母乳喂养至今,未规律添加辅食,平日易感冒。查体:发育营养稍差,皮肤黏膜苍白,无黄疸,浅表淋巴结不大,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肝脾无肿大。血常规Hb85g/L,RBC3.5*109/L,MCH24pg,MCHC0.28,WBC、PLT正常。

    为进一步确诊,首选的检查是
    A: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B:骨髓检查
    C:叶酸、维生素B12测定
    D:铁代谢指标测定
    E:血红蛋白电泳

    答案:D
    解析:
    面色苍白,未规律添加辅食,Hb85g/L,MCH<26pg,MCHC<0.32可诊断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根据题干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查看体内铁代谢情况。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蛋白饱和度降低,这些可作为缺铁诊断指标之一。

  • 第5题:

    男孩,1岁。面色苍白2个月。生后母乳喂养至今,未规律添加辅食,平日易感冒。查体:发育营养稍差,皮肤黏膜苍白,无黄疸,浅表淋巴结不大,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肝脾无肿大。血常规:Hb85g/L,RBC3.5×10/L,MCV68fl,MCH24pg,MCHC0.28,WBC、PLT正常。

    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感染性贫血

    答案:D
    解析:

    1.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示: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6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0.31。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改变。
    2.铁代谢的检查:①血清铁蛋白(SF):SF值可较灵敏地反映体内贮铁情况,在缺铁的ID期即已降低。其放射免疫法测定值低于12μg/L提示缺铁。②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红细胞内缺铁时原卟啉不能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减少又反馈性地使原卟啉合成增多,因此未被利用的原卟啉在红细胞内堆积,致使FEP值增高。当FEP>0.9μmol/L(50μg/dl)即提示红细胞内缺铁。如SF值低、FEP增高而未出现贫血,是缺铁IDE期的典型表现。③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这三项检查是反映血浆中铁含量,通常在IDA期才出现异常。缺铁性贫血时SI降低、TIBC增高、TS降低。SI62.7μmol/L(350μg/dl)有意义,TS<15%有诊断意义。
    3.铁剂治疗:以口服铁剂为主,选用二价铁盐制剂,较易吸收。常用制剂有硫酸亚铁(含元素铁20%),富马酸亚铁(含元素铁33%)、葡萄糖酸亚铁(含元素铁12%)、琥珀酸亚铁(含元素铁35%)等。口服铁剂的剂量以元素铁计算,一般为每日4~6mg/kg,每日分3次,一次量不应超过元素铁1.5~2mg/kg。最好于两餐之间服药,既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又有利于吸收。同时口服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牛奶、茶、咖啡、抗酸药等与铁剂同服,均可影响铁的吸收。给予铁剂治疗后如有效,则于12~24小时后细胞内含铁酶活性开始恢复,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好转。网织红细胞数于用药2~3天后开始升高,5~7天达高峰,2~3周后下降至正常。治疗约1~2周后,血红蛋白逐渐增加,通常于治疗3~4周达到正常。如疗效满意,铁剂应继续服用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水平后继续服用铁剂6~8周,以补足体内铁的贮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