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如何区分“教育”和“教育学”这两个概念? ”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准确区分生产的短期和长期这两个基本概念?


    答案:
    解析:
    长期和短期概念的区分表面来看是时间的长短,实际上是由厂商在一定时期能否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来确定。如果不能调整则为短期,如果能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则为长期。同时短期要素有可变与不变之分,长期则没有这个区分。

  • 第2题:

    作为一名教师,你如何了解学习教育学的价值和意义?


    答案:
    解析: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教育。历史经验证明,教育规律早在人们认识它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起作用了。遵循它,教育事业就发展,就前进,就成功;违背它,教育事业就受挫,就倒退,就失败。教育学系统地剖析了教育现象的不同层次和各个侧面,揭示了教育领域里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如能自觉地在教育实践中按规律办事,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的教育学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发展、变化、唯物、辩证、动态的观点为指导,去分析、认识与把握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属性。因此,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我们投身教育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与预见性,也能使我们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教育实际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上课。”当然,现实中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有教的规律,“学”有学的规律,各门学科自身又有各自的特点与规律,要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双边活动”,需要对许多因素进行综合、协调,使其发挥整体效应。有的教师上课,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学生愁眉苦脸,摇头叹息,既窒息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又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学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教师是否善于科学而巧妙地将教学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并按照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3)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品德决定着今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随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矛盾和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抵御”与“免疫”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青少年时期容易受外界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只有掌握德育过程的特点与规律、原则与方法,并将其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基础之上,才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按照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健康成长,学生才可望成为具有健全个性、奋发有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4)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技能技巧、适应教师职业需要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焕发创造精神的根本保证。正如一个缺乏坚实古文基础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考古学家一样,一名没有深厚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需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只有三者兼备一身,合理优化,才能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结构的弊端之一,就是只在本专业一个点上掘井。这种掘井式的知识汲取也许对学术研究是必要的,但作为一种教师的培养模式只能导致知识单一,视野狭窄,很难适应教师职业的要求。

  • 第3题:

    19、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没有任何联系。


    A

  • 第4题:

    试述教育学理论建设的原则及如何贯彻教育学理论建设的原则。


    答案:
    解析: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它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过程的客观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研究的目标。要做到客观性,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客观的态度。第二,一切以客观真实的事实为依据。第三,全面收集资料,做研究,防止以偏概全。第四,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都要客观、科学。(2)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所谓创新,既是对教育传统最有力、最深刻的批判,也是对教育传统最好的继承。具体说来是以下几点:①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或结论。②在教育研究活动中,能够采用新方法和视角,敢于探索未知领域。③选题要新颖,富有创意。④创新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而是要认真发掘和整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教育传统,往往会带来新的启示。(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从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先导,缺乏理论,实践就容易流于形式。但不能盲目地把理论作为一成不变的信条,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发展理论。第二,教育科研应当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来进行。(4)伦理原则。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这是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因为教育研究对象是人。在科学性和伦理性相矛盾的时候,首先保证伦理性。一般来说,教育研究工作者必须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慎重解释研究成果,避免和消除不良后果;②充分认识并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如知情权、保密权等;③避免对研究对象造成伤害,或者给参与者带来不适当的压力和后果。

  • 第5题:

    “儿童文学读物”和“儿童读物”这两个概念其内涵区分何在?
    (1)儿童文学读物强调文学性,一切适宜于儿童阅读的、成人为适应儿童阅读需要而出版的文学编著品都涵括在内,包括了民间文学中适合儿童阅读的部分,为儿童而缩编的文学名著等;
    (2)儿童读物就越出了儿童文学的范围,它包括了儿童可接受的各类出版物,包括儿童可读和应读的非文学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