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种学说的不足之处为“缺乏病理学、生物化学的实验依据,至今尚未发现釉质龋是由蛋白质溶解开始的证据”
A、蛋白溶解学说
B、化学细菌学说
C、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理论
D、广义龋病生态学假说
E、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第1题:
认为龋病的发生是由于寄生在牙面上的细菌与口腔内碳水化合物作用,发酵产酸,使牙齿硬组织内的无机物脱矿溶解,而后蛋白溶解酶的分泌,将有机物分解,最终使牙体组织崩溃,形成缺损的为以下哪种学说
A、蛋白溶解学说
B、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C、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理论
D、广义龋病生态学假说
E、化学细菌学说
第2题:
牙釉质平滑面龋的基本病理学改变
1)透明层位于病损的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呈透明状,是龋损时最早发生的组织学改变。这是由于该处釉质的晶体开始出现脱矿,导致晶体间隙增大,当磨片用树胶浸封时,树胶的分子足以进人这些孔隙。由于树胶的折光指数与釉质磷灰石的折光指数接近,故在光镜下呈均质透明状。
2)暗层紧接于透明层的表面,呈现结构混浊.模糊不清。偏振光显微镜观察,由于一些小的孔隙不能使分子较大的树胶进入,而为空气占据,又因空气的折光指数与磷灰石的折光指数相差较大,故使暗层显出混浊而模糊。暗层的变化包含着脱矿与再矿化交替进行的过程。
3)病损体部是病损区范围最广的一层,从表层下一直延伸到靠近暗层。偏振光显微镜观察也呈正双折射,但其颜色与暗层不同。病损体部孔隙均较大,能为树胶分子所进入,故该层较为透明。病损体部脱矿最为严重。
4)表层在龋损区表面有一相对完整的表层。该层相对于病损体部的矿化程度要高。表层部位在龋损发生时往往首先受到酸的侵蚀,然而它却较病损体部脱矿为轻。病损区完整的表层有再矿化现象的存在。
第3题:
论述压力流动学说的实验依据及不足之处。
第4题:
简述釉质平滑面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第5题:
以下哪种试验可用于筛查F XIII缺乏
A.APTT
B.PT
C.APTT纠正实验
D.脲素溶解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