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侧牙槽骨为倒凹型,舌杆与黏膜的关系是
A.舌杆与黏膜留出0.2~0.4mm缓冲间隙
B.舌杆与黏膜留出0.5~1mm缓冲间隙
C.舌杆与黏膜轻轻接触
D.舌杆避开倒凹
E.舌杆与黏膜紧密接触
第1题:
一患者多数下后牙缺失,前牙松动,舌侧倒凹明显,口底到龈缘的距离6mm,大连接体宜选用
A、倒凹区之上的舌杆
B、离开黏膜表面,与牙槽嵴平行的舌杆
C、与黏膜平行接触的舌杆
D、舌板
E、都不适宜
第2题:
患者,男,73岁。多数下后牙缺失,前牙松动,舌侧倒凹明显,口底到龈缘的距离6mm,大连接体宜用
A、倒凹区之上的舌杆
B、离开黏膜表面,与牙槽嵴平行的舌杆
C、与黏膜平行的接触的舌杆
D、舌板
E、舌侧基托
第3题:
下颌舌侧牙槽骨形态为垂直型,舌杆与黏膜的关系应该是
A.与黏膜平行接触
B.离开黏膜0.3mm
C.与黏膜密贴,模式相应处应事先刮除0.3mm
D.离开黏膜1mm
E.在倒凹区之上
第4题:
A、根据义齿设计类型决定;
B、与黏膜轻轻接触;
C、与黏膜有0.5mm间隙;
D、位于非倒凹区;
E、位于倒凹区;
第5题:
下颌舌侧牙槽突形态为倒凹形时,舌杆的位置应设计在
A.位于倒凹之下
B.位于倒凹区,与黏膜脱空
C.与舌侧牙槽嵴黏膜脱空
D.离开牙龈缘3~4mm
E.位于牙槽突上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下列与舌杆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第11题:
与黏膜紧密贴合
离开黏膜1.5~2.0mm
舌杆的下缘1/3~1/4离开黏膜0.2~0.3mm
离开2.5~3.5mm
离开1.0mm即可
第12题:
位于下颌舌侧龈缘与舌系带、黏膜皱褶之间
下颌舌侧牙槽骨形态呈斜坡形者舌杆应离开黏膜0.5mm
下颌舌侧牙槽骨形态呈凹形者舌杆在倒凹之上
下颌舌侧牙槽骨形态呈垂直形者舌杆与黏膜平行接触
舌杆应距龈缘3~4mm
第13题:
下颌舌侧牙槽突形态为倒凹形时,舌杆的位置应设计在
A、位于倒凹之上
B、位于倒凹区,与黏膜脱空
C、与舌侧牙槽嵴黏膜脱空
D、离开牙龈缘3~4mm
E、位于牙槽突上
第14题:
一患者多数下后牙缺失,前牙松动,舌侧倒凹明显,口底到龈缘的距离6mm,大连接体宜用
A.倒凹区之上的舌杆
B.离开黏膜表面,与牙槽嵴平行的舌杆
C.与黏膜平行的接触的舌杆
D.舌板
E.都不适宜
第15题:
一患者多数下后牙缺失,前牙松动,舌侧倒凹明显,口底到龈缘的距离为6mm,大连接体宜用
A.倒凹区之上的舌杆
B.离开黏膜表面,与牙槽嵴平行的舌杆
C.与黏膜平行接触的舌杆
D.舌板
E.以上都不适宜
第16题:
舌侧牙槽骨为垂直型,舌杆与黏膜的关系是
A.舌杆与黏膜留出0.2~0.4mm缓冲间隙
B.舌杆与黏膜留出0.5~1mm缓冲间隙
C.舌杆与黏膜轻轻接触
D.舌杆避开倒凹
E.舌杆与黏膜紧密接触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哪种情况下舌杆需离开黏膜0.3~0.4mm()
第22题:
下面关于舌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第23题:
与黏膜轻微接触
离开黏膜0.5~1.0mm
离开黏膜1.5~2.0mm
放置舌杆模型区略作修整,使舌杆与黏膜紧密贴合
靠近余留牙的龈缘越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