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第1题: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说明(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美的根源和本质的命题时()
A“劳动创造了美”
B“人也按照没的规律来建造”
C“五官感觉的形式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D“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
第5题:
多数幼儿在听到熟悉的律动音乐乐头几个音(甚至只听了1~2个音)后,就马上做出该律动的动作,这表明,幼儿有较强的()
第6题: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第7题:
演奏古典音乐比演奏现代音乐更能训练人的乐感。
第8题:
有乐感的人在演奏音乐和欣赏音乐时会产生期待行为,对下一个音是什么产生期待。
第9题:
自然的人化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艺术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第10题: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第11题: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第12题:
第13题:
教师要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强调教师要努力培养( )
A.审美感知力
B.审美想象力
C.审美创造力
D.审美判断力
第14题:
第15题: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的基本问题有()。
A自然的人化
B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
C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D艺术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第16题: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第17题:
温家宝总理心系民生,尤其关注“三农”问题,他常到各地视察,用心听取民意。听取民意一定要用心,正如“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但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一样。这表明()
第18题: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的确证,从而,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说来存在着,因为对我说来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从严格区别客观存在与审美对象这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19题:
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
第20题:
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记忆能力
音乐联想能力
音乐思维能力
第21题:
要加强音乐教育
没有音乐感受就不能听音乐
审美主体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美并不客观存在
第22题:
“劳动创造了美”
“人也按照没的规律来建造”
“五官感觉的形式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