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儿童逐渐从异性同伴中找到替代自己异性父母的对象,使恋父或恋母情结得到解决的原因是
A.个体成熟
B.在游戏中获得自我教育
C.父母和其他成人的教育
D.大众媒体的影响
第1题:
第2题:
幼儿的交往对象主要是()。
A父母
B教师
C同伴
D同性
E异性
第3题: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异同点。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相同点:艾里克森个性形成理论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所修正,也可以说艾里克森个性形成理论是对弗洛伊德个性理论的发展和继承。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不同点:
第一,对个性的动力理解方面。后者的生物欲望说主张本能的冲动是形成个性和发展的动力。前者虽然承认生物本能动力性,但他把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他认为个人欲望满足和得不到满足都是社会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第二,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后者认为儿童在4-5岁知道男女区别,显示出生来就有好奇心和内心怀有的空想,因而发生论之爱,这是伊底情结同一性表现;前者则认为同一性在幼儿期曾一度过,在青年期形成和建立。青年期是个性成熟期,是自我同一性时期。
第三,在个性发展阶段划分方面不同。后者划为3期(出生-5岁,前性期阶段,包括口期、肛门期、生殖器期;6-12岁,潜伏期阶段,克服恋亲情绪;12、13以后,生殖阶段)。前者划分为8个阶段(0-1.5婴儿期、1.5-3幼儿前期、3-5幼儿后期、5-11学龄期、11-18青年期、18-30成人初期、30-50中年期、老年期)
略
第4题:
第5题:
评述艾里克森个性发展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则认为划分个性的发展不能只考虑生理因素,也必须注意社会性在个性发展中的意义,把个性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人生周期)(个性发展要经历从出生到晚年):
(1)婴儿期(出生—1.5岁)
(2)幼儿前期(1.5—3岁)
(3)幼儿后期(3—5岁)
(4)学龄期(5—11岁)
(5)青年期(11—18岁)
(6)成人初期(18—30岁)
(7)中年期(30—50岁)
(8)老年期(成熟至晚年)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