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是M:N,则实现1:M联系的方法是
A.将两个实体转换成一个关系
B.将两个实体转换的关系中,分别加入另一个关系的主码
C.将“1”端实体转换的关系的主码,放人“M”端实体转换的关系中
D.将“M”端实体转换的关系的主码,放人“1”端实体转换的关系中
第1题:
若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是1:n,则实现1:n联系的方法是( )。
A.将“n”端实体转换的关系的码加入到“1”端的关系中
B.在“n”端实体转换的关系中加入“1”端实体转换关系的码
C.在两个实体转换的关系中,分别加入另一个关系的码
D.将两个实体转换成一个关系
第2题:
ER模型可以转换成关系模型。当两个实体间联系是M:N联系时,它通常可转换成(27)个关系模式。
A.2
B.3
C.M+N
D.M-N
第3题:
如果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是M:N,则在转换成关系模型时,( )引入第三个交叉关系。A.需要B.不需要C.无所谓D.将两个实体合并
第4题:
E-R模型可以转换成关系模型。当两个实体间联系是M:N联系时。它通常可转换成关系模式的个数是 ( )。
A.2
B.3
C.M+N
D.M*N
第5题:
若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是1:m,则实现1:m联系的方法是______。
A.在“m”端实体转换的关系中加入“1”端的实体转换所得的关系的码
B.将“m”端实体转换关系的码加入到“1”端的实体转换所得的关系
C.在两个实体转换的关系中,分别加入另一个关系码
D.将两个实体转换成一个关系
第6题:
下列关于E-R模型的叙述中,( )是不正确的。
A)在E-R图中,实体类型用椭圆形表示,属性用矩形表示,联系用棱形表示
B)实体类型间的联系通常可以分为1:1,1:n和m:n三类
C)1:1联系是1:n联系的特例,1:n联系是m:n联系的特例
D)联系不仅存在于两个实体型之间,也存在于两个以上的实体型之间
第7题:
若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是1:m,则将该联系向关系模式转换的方法是()
第8题:
有两个实体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M:N联系,则这个ER结构转换成关系的个数为()。
第9题:
当两个实体之间存在m:n联系时,一般采取的措施是()
第10题:
建立第三个实体
将两个实体和并
将第一个实体的主码加入第二个实体
将两个实体的主码交换
第11题:
需要
不需要
可有可无
合并两个实体
第12题:
在“m”端实体转换的关系中加入“1”端实体的主键
在“1”端转换的关系中加入“m”端实体的主键
在两个实体转换的关系中,分别加入另一个关系的主键
将两个实体转换成一个关系
第13题:
如果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是M:N,则在转换成关系模型时,如何引入第3个交叉关系?
A.需要
B.不需要
C.无所谓
D.将两个实体合并
第14题:
如果两个实体之间具有M:N联系,则将它们转换为关系模型的结果是 【】 个表。
第15题:
ER模型可以转换成关系模型。当两个实体间联系是M:N联系时,它通常可转换成关系模式的个数是( )。
A.2
B.3
C.M+N
D.M*N
第16题:
若两个实休之间的联系是1:n,则实现1:n联系的方法是( )。
A.将“n”端实体转换的关系的码加入到“1”端的关系中
B.在“n”端实体转换的关系中加入“1”端实体转换关系的码
C.在两个实体转换的关系中,分别加入另一个关系的码
D.将两个实体转换成一个关系
第17题:
如果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是1:M,则实现1:M联系的方法是______。
A.将两个实体转换成一个关系
B.将两个实体转换的关系中,分别加入另一个关系的主码
C.将“1”端实体转换的关系的主码,放入“M”端实体转换的关系中
D.将“M”端实体转换的关系的主码,放入“1”端实体转换的关系中
第18题:
从E-R模型向关系模式转换时,一个m:n的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时,依据联系所定义的关系的主键是()
第19题:
如果两个实体间的联系是m:n,在将其转换为关系模型时,需要()
第20题:
若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类型是M:N,则()引入第三个交叉关系。
第21题:
若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是1:N,则实现1:N联系的方法是()。
第22题:
引入第三个关系
建立一个m×n关系
忽略联系
合并两个实体
第23题:
在“m”端实体转换的关系中加入“1”端实体转换关系的码
将“m”端实体转换关系的码加入到“1”端的关系中
在两个实体转换的关系中,分别加入另一个关系的码
将两个实体转换成一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