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正确

更多“《淮南子》曰:“麋之上山也,大獐不能跂,及其下也,牧竖能追之”。()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相关问题
  • 第1题: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中的第一个“王”是名词,意义为大王。()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 第2题: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说明:“利”与“害”是调动人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 第3题: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说明“利”与“害”是调动对手的主要手段。()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 第4题:

    韩信拜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义,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窃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窃。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语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窃耳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答案:C
    解析:
    A项,“竟”同为副词,为“竟然”。8项“虽”同为连词,为“虽然”。C项,第一个“以”为介词,意为“把”,“以”之后省略宾语“之”;第二个“以”也是介词,意为“按照”。D项,“安”同为疑问代词,为“怎么”“哪里”。故答案为C。

  • 第5题: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正确答案:战则请从

  • 第6题:

    子路曰:“不仕无()。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正确答案:义;义

  • 第7题: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叔孙相鲁,贵而主断。其所爱者曰竖牛,亦擅用叔孙之令。叔孙有子曰壬,竖牛妬而欲杀之,因与壬游于鲁君所,鲁君赐之玉环,壬拜受之而不敢佩,使竖牛请之叔孙,竖牛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佩之。”壬因佩之。竖牛因谓叔孙:“何不见壬于君乎?”叔孙曰:“孺子何足见也?”竖牛曰:“壬固已数见于君矣。君赐之玉环,壬已佩之矣。”叔孙召壬见之,而果佩之,叔孙怒而杀壬。壬兄曰丙,竖牛又妬而欲杀之,叔孙为丙铸钟,钟成,丙不敢击,使竖牛请之叔孙。竖牛不为请,又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击之。”丙因击之,叔孙闻之曰:“丙不请而擅击钟。”怒而逐之。丙出走齐,居一年,竖牛为谢叔孙,叔孙使竖牛召之。又不召而报之曰:“吾已召之矣,丙怒甚,不肯来。”叔孙大怒,使人杀之。二子已死,叔孙有病,竖牛因独养之而去左右,不内人,曰:“叔孙不欲闻人声。”因不食而饿杀。叔孙已死,竖牛因不发丧也,徙其府库重宝空之而奔齐。夫听所信之言,而子父为人僇,此不参之患也。 (3)竖牛因独养之而去左右,不内人。


    正确答案:竖牛于是独自奉养叔孙,而让叔孙身旁的随从离去,不让别人进来。

  • 第8题: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叔孙相鲁,贵而主断。其所爱者曰竖牛,亦擅用叔孙之令。叔孙有子曰壬,竖牛妬而欲杀之,因与壬游于鲁君所,鲁君赐之玉环,壬拜受之而不敢佩,使竖牛请之叔孙,竖牛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佩之。”壬因佩之。竖牛因谓叔孙:“何不见壬于君乎?”叔孙曰:“孺子何足见也?”竖牛曰:“壬固已数见于君矣。君赐之玉环,壬已佩之矣。”叔孙召壬见之,而果佩之,叔孙怒而杀壬。壬兄曰丙,竖牛又妬而欲杀之,叔孙为丙铸钟,钟成,丙不敢击,使竖牛请之叔孙。竖牛不为请,又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击之。”丙因击之,叔孙闻之曰:“丙不请而擅击钟。”怒而逐之。丙出走齐,居一年,竖牛为谢叔孙,叔孙使竖牛召之。又不召而报之曰:“吾已召之矣,丙怒甚,不肯来。”叔孙大怒,使人杀之。二子已死,叔孙有病,竖牛因独养之而去左右,不内人,曰:“叔孙不欲闻人声。”因不食而饿杀。叔孙已死,竖牛因不发丧也,徙其府库重宝空之而奔齐。夫听所信之言,而子父为人僇,此不参之患也。 (2)壬固已数见于君矣。


    正确答案:壬本来已经多次谒见过国君了。

  • 第9题: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1)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妬而好内,竖刁自宫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2)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3)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4)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5)卒见杀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1)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正确答案:如果不幸因为这场病而一病不起,政事该转交到谁手里?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下文加标点并翻译。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惇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於薛乎冯谖曰愿之於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正确答案:
    (1)标点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惇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於薛乎?”冯谖曰:“愿之。”於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2)翻译
    后来孟尝君贴出一张布告,向门下所有门客征询:谁熟习会计,能为我(田文)在薛地收债?冯谖署名说:“(我)能。”孟尝君很奇怪,问道:“这是谁啊?”他的属下们说:“就是那个唱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着说:“门客果真有能耐,我从未接见过他,真对不起他。”于是请他来见面。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沉溺于国家大事之中,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为羞耻,竟然还愿为我到薛地收债吗?”冯谖说:我愿意。于是套好车,整理行装,将债券都装车运走。向孟尝君告辞说:“收完债,用收回的债款买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少什么就带什么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翻译: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雌的、母的牲畜。)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正确答案: 齐桓公外出荒效打猎,追赶一只鹿,走进了一道不知名的山谷。他见到一位老人,问道:“这叫什么谷?”老人回答:愚公谷。”桓公又问:“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老人又答:“是因我命名。”桓公说:“我看你容貌神态、言谈举止都不象个愚蠢的人,怎么会因你而得名呢?”老人说:“请允许我告诉你。我原来喂养着一头母牛,生下的牛犊长大后,我把它卖掉又买了一匹马驹。一个年轻人说:‘牛不能生马。’说完就牵走了我的马驹。邻居们听了都认为我很愚蠢。所以就称这道山谷为愚公谷。”(其实这是一位聪明的老人,他清楚问话者的身份,才故意假托解释地名,讲了一个傻得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讽刺齐国司法的废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跂”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跂:踮起脚后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中的两个“王”都是名词用法。()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 第14题:

    安全色之红色表示警告、停止,也代表防火。()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

  • 第15题:

    (四)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19题。(共12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kú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解释下列短语。(4分)

    (1)外见:_________________。

    (2)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

    (3)介鳞之属:_________________。

    (4)延颈而笑:_________________。

    (5)所行几许: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显现(表现、展示)出来;
    (2)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
    (3)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各种水生动物);
    (4)(能)走多远。

  • 第16题:

    韩信拜将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义,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窃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窃。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语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行动
    B.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吃饭的器具
    C.坐法当斩 坐法:因为犯了案
    D.何日:“幸甚” 幸甚:幸福得很

    答案:C
    解析:
    A项,无行:没有好的表现。8项,具食:备饭。D项,幸甚:好得很。幸:庆幸。故本题答案为C。

  • 第17题: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跂”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正确答案: 跂:踮起脚后跟

  • 第18题:

    阅读下文,并按要求回答。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衰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解释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义。


    正确答案:问:慰问。比:比并,并列。过:过错,过失。已:停止。

  • 第19题:

    翻译下列文段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正确答案: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就是国家的保障,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 第20题:

    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正确答案: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问晏子:“治理国家怕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怕的是社庙中的老鼠。”景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晏子答道:“说到社,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这里指并排而立),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栖居于此。用烟火熏则怕烧毁木头,用水灌则有怕毁坏涂泥。这种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杀,是由于社庙的缘故啊。国家也有啊,国君身边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在朝廷内便对国君蒙蔽善恶,在朝廷外便向百姓卖弄权势,不诛除他们,他们便会胡作非为,危害国家;要诛除他们吧,他们又受到国君的保护,国君包庇他们,宽恕他们,实在难以对他们施加惩处。”

  • 第21题:

    问答题
    标点并翻译。  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其右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竖谷阳曰非酒也水也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绝于口而醉战既罢共王欲复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醉如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民也不谷无复战矣于是还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竖谷阳之进酒也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故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韩非子·十过》

    正确答案: 从前荆龚王与晋厉公在鄢陵作战,楚军失败了,龚王受了伤。当初,战斗即将开始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了找水喝,童仆阳谷拿着黍子酿的酒送给他。司马子反接过来喝了下去。司马子反为人酷爱喝酒,他觉得酒味甜美,喝起来口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战斗停下来以后,荆龚王想重新作战要商讨对策。派人去叫司马子反,司马子反借口心痛没有去。龚王乘车前去看望他,进入军帐中,闻到酒味就回去了。荆龚王说:“今天的战斗,能依靠的就是司马了。可是司马又醉成这样,他这是忘记了楚国的社稷,不担忧我们大家啊。”于是收兵离去,并斩杀司马子反,将他暴尸示众。童仆阳谷献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认为这是忠心,却恰好害了子反。所以说:小忠,是大忠的祸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标点并翻译下文。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於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正确答案:
    (1)标点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於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2)翻译
    燕国人反抗了,齐宣王说:“我对孟子感到很惭愧。”陈贾说:“大王不要忧心。大王认为和周公相比谁更仁义有智慧?”齐宣王说:“唉,你这是什么话?”陈贾说:“周公让管叔监管殷家,管叔却凭借殷家叛乱了。周公知道管叔会叛乱还派他去,是不仁义。不知道他会叛乱派他去,是不聪明。仁义和智慧,连周公都没有做到极致,更何况是大王呢?我请求让我去见见孟子和他辩解一番。”见到孟子后,陈贾说:“周公是什么人呢?”孟子说:“它是古代的圣人。”陈贾说:“他派管叔去监管殷家,管叔却凭借殷家叛乱了,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是的。”(陈贾说)“既然这样,那么圣人也有过错了?”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有这样的过错不也很正常吗?而且古时候的君子,有了过错就立即改正,当今的君子,有了过错反而将错就错。而且古代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百姓们都看得到。等到他改正的时候,人们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不仅是将错就错,还要想办法遮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子路曰:“不仕无()。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正确答案: 义,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