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王二
更多““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典故中,()偷走了银子? ”相关问题
  • 第1题:

    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账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通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在这个故事中,货币所发挥的职能有(  )。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答案:A,B,C
    解析:
    从题干中“挑了该旅店标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这句话中的“标价”两个字,可以判断,货币执行了价值尺度的功能,C项正确。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两大职能的区别在于是否与实物交割同步,而本题“同步”与“不同步”两种情况都有出现,因此A、B项均正确。故选ABC。

  • 第2题:

    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 说广我给这位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挑了该旅店标 价十两银子的最好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单,米店老板转身去屠夫处还了 肉钱,屠夫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 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钱也没赚 到,大家却把债务都还清了,所以,钱的流遒越快越好,这就是经济学。”在这个故事中,货币 所发挥的职能有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属于理解性试题。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选项中的贮藏手段是题干中没有体现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在题干中都有体现,十两银子是货币价值尺度的体现,住店、买米、买肉、买饲料是支付手段,银子从书生手里到了旅店老板手里,又经过米店老板、屠夫、饲料商后回到旅店老板手里,最后又回到书生手里,就是流通手段。所以正确选项是ABC。

  • 第3题:

    翻译成语:此地无银三百两(答案不唯一)


    王二

  • 第4题: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1)村庄人平时是很瞧不起“偷”字的
    (2)你不偷一点点,那些好收成很快就被日子带走了
    (3)但偷秋是个例外,无边无际渴望从岁月中偷出一点好时光
    (4)老人们说,秋是要偷的
    (5)是渴望从忙碌的生活中偷出一缕相互的温馨和情趣
    (6)是渴望从丰收的季节里偷出一点好记忆
    (7)你偷秋,就偷来了好收成的种子,你就有好收成好运气

    A.4-2-3-6-5-7-1
    B.4-1-3-6-5-2-7
    C.4-3-6-5-2-7-1
    D.4-2-7-1-3-6-5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观察选项。首句都是4句,判断4句后面接1句、2句还是3句。1句讲“瞧不起‘偷’”,3句说“但偷秋是个例外”,两句意义相对,可以构成转折关系,所以1句一定在3句的前面,由此排除A项和C项。
    第二步,比较B项和D项。区别在于4后接1还是接2。4句提出“偷秋”的话题,1句只是说明“偷”字平时让人瞧不起,和“秋是要偷的”语义相反,而2句说不“偷秋”的坏处,从反面说明要偷秋,2和4衔接更紧密,排除B项。答案锁定D项。
    第四步,验证D项,语句连贯,逻辑通顺。

  • 第5题:

    “舉儉力孝弟,罰偷窳”中“偷”的意思是()。

    A偷盗

    B瞒着人

    C抽出时间

    D苟且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