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微粒与极性介质(如水溶液)接触后,在相之间出现双电层,所产生的电势是指()
A.滑动液与本体液之间的电势差
B.固体表面与本体溶液间的电势差
C.吸附层与扩散层之间的电势差
D.小于热力学电位φ
第1题:
胶体粒子的Zeta电势是指()
第2题:
在水溶液中金属表面和与之相接触溶液之间形成了双电层而产生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称为该金属在此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第3题:
在水溶液中金属表面和与之相接触溶液之间形成了()而产生电位差。
第4题:
固体微粒与极性介质(如水溶液)接触后,在相之间出现双电层,所产生的电势是指()
第5题:
双电层是指胶体微粒外面所吸附的阴离子层。
第6题:
胶体粒子的ζ电势是指()。
第7题:
动电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是:()
第8题:
双电层分为紧密层和扩散层
扩散层厚度越小,z电势越大。
z电势是指带有溶剂化层的滑动界面与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差
带电蛋白质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取决于z电势大小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固体表面处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紧密层、扩散层分界处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扩散层处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固液之间可以相对移动处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第11题:
双电层
正极
负极
电极电位
第12题:
a、微粒核和双电层
b、微粒团和双电层
c、微粒和双电层
d、胶粒和双电层
第13题:
电极电位是指电极与溶液接触的界面存在双电层而产生的()。
第14题:
在水溶液中金属表面和与之相接触溶液之间形成了双电层而产生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称为该金属在此溶液中的()。
第15题:
有关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叙述错误的是()
第16题:
电极电势φ的改变可以改变电极反应的速度,其直接的原因是改变了:()
第17题:
土壤胶体结构是由()组成
第18题:
固体物质与极性介质(如水溶液)接触后,在相之间出现双电层,所产生的电势是指:()
第19题:
电泳
电渗
流动电势
沉降电势
第20题:
对
错
第21题:
第22题:
混悬剂中微粒可因本身解离或吸附分散介质中的离子而荷电,具有双电层结构
加入适当的电解质使δ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混悬剂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
向混悬剂中加入高分子助悬剂可增加介质黏度,并减少了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
分散相浓度降低,混悬剂的稳定性下降
混悬剂中溶液是饱和溶液,其中小微粒溶解度大,不断溶解,而大微粒就不断的增长变大
第23题:
双电层
正极
负极
电极电位
第24题:
滑动液与本体液之间的电势差
固体表面与本体溶液间的电势差
紧密层与扩散层之间的电势差
小于热力学电位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