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间接”“迂回”道路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


    答案: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取决于下列因素:(1)垄断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可使生产力有所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程度有所级和。(2)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不平衡,革命运动发展高低潮相互交错,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呈现出复杂曲折的过程。(3)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有经济基础相当落后,要创造出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尚需时日。(4)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失误,甚至遭到重大挫折。(5)国际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竭力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施加压力,甚至进行“和平演变”乃至武力侵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会出现反社会主义的阴谋活动。历史发展表明,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复杂的,需要经过一整个历史时期。

  • 第2题: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到的过渡时期是指从( )

    A.旧中国向新中国过渡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正确答案:D
    D【解析】历史知识,要记住。

  • 第3题:

    列宁晚年反思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是()

    • A、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可以比较迅速地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 B、在俄国小生产占优势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迂回过渡或间接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 C、社会主义社会中可以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 D、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工作应该一直是革命和阶级斗争

    正确答案:B

  • 第4题:

    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正确答案: (1)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近代历史证明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有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增强国防实力,有效地捍卫国家的独立与安全。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全国大陆解放和土地改革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的限制和资产阶级反限制的斗争,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冲突越来越明显。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第5题:

    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间接”“迂回”道路


    正确答案:像俄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必须通过某些“中间环节”,通过“间接”、“迂回”的道路或“改良主义”的方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第6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内,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实际步骤?


    正确答案: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大部分走上了初级形式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2年,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少数农户还参加了半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7题:

    1949~1956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过渡时期党的任务是什么?


    正确答案:过渡时期党的任务: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第8题:

    1949~1956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 第9题:

    1949~1956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渡的条件是什么?


    正确答案: 过渡的条件:
    ①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前提;
    ②政治条件: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形成,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③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经济前提;
    ④国际条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广泛展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世界和平进步力量增长,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 第10题:

    简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


    正确答案:(1)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同历史上以往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和更迭具有重大差别。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是由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伴随着这种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
    (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这个过渡可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革新、调整、完善和发展.逐步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进行改革,使共产主义因素日益孕育、壮大和成熟.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必要条件.从而在将来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 第11题:

    多选题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制定的计划不包括()。
    A

    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B

    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C

    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D

    由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过渡


    正确答案: B,C
    解析: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

  • 第12题:

    单选题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
    A

    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

    B

    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C

    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D

    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形式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说的过渡时期是指

    A.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

    B.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制定的计划是()。
    A.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B.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C.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D.由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过渡


    答案:A
    解析: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

  • 第15题: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

    • A、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
    • B、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 C、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 D、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形式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对“交替”的正确认识是()

    •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B、由社会制度的对立向经济竞争过渡
    •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 D、由区域集团向全球化过渡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1949~1956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渡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过渡的特点:
    ①中国是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一般的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中国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改造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③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保持政治联盟,采取和平手段、改造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步进行。

  • 第18题:

    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苏维埃政府从俄国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共产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1949~1956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渡性的表现是什么?


    正确答案: 过渡性的表现:
    ①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③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④国家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过渡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20题:

    1949~1956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渡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过渡原因:
    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
    ② 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③ 中共最高革命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 第21题:

    关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小生产占优势的条件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下列最符合列宁思想的观点是()。

    • A、应尽快向社会主义过渡
    • B、不能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 C、向发达的社会主义过渡
    • D、向完全的社会主义过渡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正确答案: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①必然的原因
    1、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长期运动的产物,社会主义不是主观想象,而是依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本身提出的,用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必然方式、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
    ②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由于资本积累的发展,由于机器大工业技术上必然性决定了工厂内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二、各个部门企业之间分工协助的高密发展和相互联系日益紧密。
    三、发展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发展为世界市场。
    ③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资本的社会化,资本的社会化是生产的社会化在资本主义占有方式内部的必然表现,同时,又进一步证明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④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向垄断、从垄断到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的发展表明,与生产的社会相联系的生产的集中,代表着社会大生产的主流。与生产的集中相联系的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⑤资本社会化程度也有了空前的发展,造成了对它本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要重新建立私有制,而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开始了(  )。
    A

    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

    B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

    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正确答案: C
    解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 第24题:

    问答题
    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间接”“迂回”道路

    正确答案: 像俄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必须通过某些“中间环节”,通过“间接”、“迂回”的道路或“改良主义”的方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