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题:
问答题
论述社会主义阵营如何解体的?
正确答案:
一、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分歧的缘起
二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欧洲和亚洲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最终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之初,社会主义各国在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基础上,团结合作,对于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苏联党和国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处于特殊地位,成为阵营的“家长”。为了与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进行对抗和争夺,苏联将控制和干涉各国共产党的活动和政策视为自己的权利。在处理党的关系和国家关系时,苏联常常以“解放者”自居,不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特点,使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开始便出现矛盾和问题。战后初期的苏南的冲突是社会主义国家间摩擦的最早表现,也是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一次分裂。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和分歧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达到日益激化和扩大的程度,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苏共“20大”的召开。1956年4月和12月,中国共产党分别发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从正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原则立场,全面评价了斯大林的历史功过。这期间,波兰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十月事件相继爆发。此两事件既是波、匈两国内部社会矛盾发展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复杂矛盾和分歧的进一步暴露。
为了消除苏共“20大”所引发的社会主义阵营分歧,协调相互的政策,1957年11月,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上,中苏两党围绕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过渡”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中共反对苏共将“20大”的和平过渡观点写入会议宣言草案。中共的态度得到了部分兄弟党代表的支持。大会最后通过《莫斯科宣言》。
二、社会主义各国关系的恶化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大国主义倾向日益严重,与美国争霸世界的对外战略目标已见端倪。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上,苏联曾一度调整政策,绶和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但并没有遵循莫斯科宣言的精神,根本改正自己的错误,很快又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使得相互关系日益紧张,矛盾更趋尖锐。其突出的事例就是苏南关系的再度紧张、苏联和阿尔巴尼亚关系的破裂以及苏联和中国关系的严重恶化。
1948年6月南共被开除出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后,苏联和东欧国家纷纷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封锁。南斯拉夫与苏东欧国家的关系完全断绝。随后苏联又在东欧各国党内开展所谓的“反对铁托分子”的运动。南斯拉夫的处境极为孤立。赫鲁晓夫上台伊始,曾着手调整苏南关系。这使得南斯拉夫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与苏联恢复了国家和党之间的关系。但是苏南关系的恢复的改善并未使南斯拉夫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就在1956年在莫斯科会议上,南斯拉夫代表团坚持反对宣言中将世界划分为两大阵营,反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提法,拒绝宣言中对南斯拉夫不点名的批评并拒绝在莫斯科宣言上签字。苏联对南斯拉夫拒绝回到社会主义阵营的作法及铁托对苏联东欧政策的批评,极为不满。1958年,南共联盟七大通过了联盟纲领草案,制定了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路线、方针和计划,内容中有许多不同于当时流行观点的新提法,强调各国共产党之间应建立真正平等的关系,反对任何一党的垄断,矛头直指莫斯科宣言。
于是苏联带头攻击南共联盟,宣称“南共联盟领导人不同意为各国共产党所公认的对当今世界分为两个敌对阵营的论断”,并“置身于这两个阵营之外,目的在于证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分裂是有根据的”。随后,许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参加了对南共联盟纳领的围攻,南斯拉夫被斥责为“现代修正主义”的典型,苏联还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制裁,南斯拉夫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再度紧张起来。
苏南冲突爆发后,阿尔巴尼亚与苏联的关系发展迅速,阿尔巴尼亚国民经济的根本改造和发展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阿苏经济合作关系发展的同时,政治合作日益也加强。阿尔巴尼亚先后于1949年和1955年成为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的成员。阿苏之间关系出现裂痕始于1960年6月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首脑出席的布加勒斯特会议。当时阿方仅派政治局委员与会,引起苏联的不满。
阿苏分歧的焦点
(1)由苏共“20大”引发的对斯大林评价问题。在大反个人崇拜的旗号下,阿尔巴尼亚国内出现对阿党中央路线的强烈批评,要求中央改弦易辙,为以前遭清洗的领导人平反。以霍查为首的阿党中央意识到改变现行政策无异于全盘否定自己。因此他们斥责对手为修正主义,坚持斯大林路线。
(2)与南斯拉夫关系问题。阿党支持苏联,批判南斯拉夫,对国内的“铁托分子”进行大清洗,使曾经十分友好的阿南关系中断。苏南关系恢复和改善后,苏联多次要求阿恢复与南的关系,并为清洗的"铁托分子"进行平反,但阿拒绝,并指责苏联对南斯拉夫的单独政策。
(3)关于独立自主问题。在阿苏关系中,苏联时常表现出大国沙文主义行为,干涉阿党和国家事务,这令在历史上饱受异族压迫的阿尔巴尼亚十分反感。
阿苏分歧在60年代初逐渐公开化。1960年9月,阿尔巴尼亚新闻媒体开始不点名指责苏联对阿内部事务的干涉。此后双方的关系逐步降温。同年11月,81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会议上,赫鲁晓夫和霍查进行了公开的论战。会后,苏联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阿施压:取消对阿1961-1965年度的全部贷款合同,中断两国贸易关系并要求阿方偿还本应1970年以后偿还的债务,撤走全部援阿专家等。在1961年的苏共“22大”上,赫鲁晓夫对没有与会的阿方进行了公开指责,甚至号召阿国内人民起而推翻霍查的领导。阿方不甘示弱,立即进行了反击,指责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者。1961年11月,苏联宣布召回驻阿大使,随后东欧其他国家也降低了同阿的关系。12月底,阿尔巴尼亚退出经互会。1968年9月,阿尔巴尼亚宣布退出华沙条约组织。阿苏关系彻底破裂。
从50年代后期起,苏联为了谋求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的超级大国地位,加强了对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干预和控制。苏共把中共视为推行其错误路线的障碍,放肆地进行反对中国的活动,原本存在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促使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趋于恶化。苏联一直谋求全面控制中国。1958年,苏联向中国提出建立中苏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坚决拒绝,苏联对此怀恨在心。从1959年起,中苏分歧扩大。6月,苏联片面撕毁了1957年中苏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技术和样品。同年秋,中印边界发生冲突,苏联政府竟站在印度一边,反对中国。9月底,赫鲁晓夫结束访美后到中国参加中国国庆10周年招待会,他在讲话中又指责中国的内外政策,使中苏矛盾进一步加剧。
1960年6月,苏联在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举行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以突然袭击的形式向各国党的代表团散发了苏共中央给中共中央的通知书,把斗争矛头指向中共。赫鲁晓夫带头组织多数兄弟党对中国代表团进行围攻,妄图以此孤立和压服中共,中共代表团进行了严正的驳斥。布加勒斯特会议后,苏共背信弃义,把两党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了国家关系上。7月,苏联突然单方面撕毁了343个与中国签订的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书,废除了257个科技合作项目,并决定在一个月内撤走在中国工作的1390名专家,停止供应中国所急需的重要设备,导致中国一些重大的设计和科研项目以及施工中的建设项目被迫停工,中国经济发展的计划被打乱。1960年11月,在参加十月革命43周年庆祝活动的81个共产党代表会议上,苏共散发了一封6万多字的长信,对中共进行粗爆的攻击,企图挑起更尖锐的争论。在中共和其他一些兄弟党代表的斗争和努力下,一度陷于破裂边缘的会议最终还是达成了协议,但团结只是暂时的。
1961年的苏共“22大”成为苏共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个新高峰。在这次大会上,苏共遂纠合其他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对表对中共代表团的围攻,使中国代表团愤而提前回国。此后,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1961年,苏联乘中国三年困难时期,要求中方归还朝鲜战争时期苏联援华物质的贷款连本带息共计14.06亿卢布。苏联还在中苏边境制造事端,给中国施加军事压力,并公开支持和帮助印度向中国进行军事挑衅。1962年4-5月,苏联通过其中国新疆的领事馆等机构和人员,在伊犁、塔城等地策动和诈骗中国公民逃往苏联,并挑起暴乱事件。苏联的行为使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的最终破裂成为不可避免。
三、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1、中苏公开论战
中苏关系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苏共“22大”之后,中共及一些兄弟党一再呼吁中苏两党停止公开攻击,清除分歧,但苏联领导人却执意恶化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从1962年11月起,赫鲁晓夫不仅发表大量讲话和文章攻击中共,而且利用一些兄弟党的代表大会大肆反华。对此,中共不得不进行公开的答辩。中共中央从1962年12月至1963年3月先后发表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共同的敌人》等8篇重要文章,全面阐明了自己的政策,系统地批驳了苏方的攻击。1963年3月30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公开点名批判中共和毛泽东,并把苏共“20大”、“22大”的路线作为国际共运总路线强加给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从而开始了中苏两党围绕国际共运总路线的公开论战。6月,中共中央复信苏共中央,驳斥了苏共的观点,全面阐述了中国党对国际共运总路线及相关原则问题的看法。
从7月到10月底,苏共将中国视为头号敌人加以诽谤和诬蔑,苏联报刊发表的反华文章和材料就有近两千篇。同时他们还利用自己控制的各种国际组织会议指名攻击中国,把中苏关系推向破裂边缘。中共不得不应战,从1963年9月6日到1964年7月14日,中国的《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陆续发表了9篇反击性的文章。双方大论战一直持续到1965年底。由苏共挑起的这场以中苏两党为主要对立面的公开论战,波及到世界上约100个共产党和工人党,加速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2、中苏关系的彻底破裂
1964年10月,苏共中央撤销赫鲁晓夫的领导职务,勃列日涅夫继任。11月,中共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纪念活动,试图改善关系,但无成果。1965年3月,苏方不顾中、朝、阿、罗等7国兄弟党的反对,组织召开以集体谴责中共为目标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协商会议。此次会议遭到部分兄弟党的拒绝和反对,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分歧已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不同发展到组织上的分裂。1965年底,中苏两党及中国与相关欧洲共产党的关系相继中断。此后,苏联不断挑起日益升级的边界武装冲突,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勃列日涅夫时期,苏方在中苏边界地区集结驻军由10多个师增加到40多个师。1966年3月,苏联与蒙古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在蒙古建立军事基地和导弹基地,使苏方的军事力量直接推进到中蒙边境。与此同时,苏联不断在中苏边界制造事端。1964年10月到1969年3月,中苏边界发生的纠纷冲突事件多达4189起。
1969年3月2日和15日,苏军出动坦克、装甲车和大批武装人员先后入侵中国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军多人。中国军队奋起自卫,将苏军全部赶出了国土。珍宝岛事件使中苏和解的希望完全破灭。
1969年6月和8月,苏联又分别入侵中国新疆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和铁列克提地区,制造新的流血事件。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
中苏关系恶化和最终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对中国实行霸权主义和军事威胁。社会主义阵营中两大执政党关系的断绝和两个最大国家关系的决裂、以及苏南关系再度紧张和苏阿关系的破裂等,表明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