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关于土桩与灰土桩的说法,错误的是()。
第3题:
在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桩基础,不正确的说法是()。
第4题:
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性有几种方法,最适宜的是哪一种方法?
第5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遇水后会发生很大的沉降
湿陷性特指黄土,其他种类的土不具有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与所受到的应力也有关系
将湿陷性黄土加密到一定密度后就可以消除其湿陷性
第6题:
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
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
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为主要目的的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
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性为主要目的的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
地基土的含水量小于24%的湿陷性黄土
第7题:
强夯法
预压法
砂石桩法
振冲法
第8题:
各类湿陷黄土场地,桩端均应支撑在可靠的岩(土)层中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或经验公式估算确定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宜通过十字板剪切试验确定
预先消除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可提高桩基竖向承载力
第9题:
各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物,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的基础
Ⅰ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丙类单层建筑物可不处理地基
乙、丙类建筑物可不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
丁类建筑物可不作地基处理,但宜按土的不同湿陷程度采取基本防水和适当的结构措施
第10题:
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可按一般地区进行设计
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可不采取消除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的地基处理措施,但应采取严格防水措施和减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结构措施
甲类建筑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处理基础以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
甲类建筑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将基础下湿陷起始压力小于附加压力与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之和的所有土层进行处理或处理至基础下的压缩层下限为止
第11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遇水后会发生很大的沉降
湿陷性特指黄土,其他种类的土不具有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与所受到的应力也有关系
将湿陷性黄土加密到一定密度后就可以消除其湿陷性
第12题:
换土法
表层处理法
排水固结法
堆载预压法
第13题:
第14题:
黄土地基进行地基处理时,下列()说法不正确。
第15题:
灰土或素土垫层可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
第16题:
重锤夯实法能消除浅层的湿陷性可消除在1.0~1.5m深度内土层的湿陷性。
第17题:
对
错
第18题:
土桩主要适用于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
灰土桩主要适用于提高人工填土地基的承载力
灰土桩主要适用于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
土桩主要适用于提高人工填土地基的承载力
土桩与灰土桩对于地下水位以下或含水量超过25%的土,均不宜采用
第19题:
第20题:
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
乙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
丙类建筑应消除自重湿陷性场地的湿陷性
在各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均不处理
第21题:
砂垫层
灰土垫层
碎石桩
强夯
灰土桩
第22题:
整片处理时,处理范围应超出基础外缘每侧不小于2m
甲类建筑物消除全部湿陷量时,应处理基础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
乙类建筑物消除部分湿陷量时,不必处理全部压缩层或湿陷性土层
丙类建筑物消除部分湿陷量时,最小处理深度应根据地基湿陷等级确定
第23题:
1.0~2.0m
1.0~3.0m
1.0~4.0m
4.0~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