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C |
本题考查对言语直观的理解,言语直观是指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形成关于事物的想象表象。
【题目描述】
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
A、疏导原则
B、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第1题:
【题目描述】
第 4 题对有关历史生活的领会,不能缺少( )。
正确答案:C |
本题考查对言语直观的理解,言语直观是指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形成关于事物的想象表象。
第2题:
【题目描述】
第 15 题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著作是( )。
正确答案:B |
《学记》开篇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第3题:
【题目描述】
第 8 题学生的学习内容有 ( )
正确答案:ABDE |
学生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
第4题:
【题目描述】
第 8 题提出“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的教育家是( )
正确答案:C |
C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5题:
【题目描述】
人身权中最基本的权力是( )
A、人身自由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教学原则
正确答案:D
第6题:
【题目描述】
第 26 题 综合性原则
【参考答案分析】:综合性原则
第7题:
【题目描述】
第 42 题劳动教育有何意义?( )
正确答案:ABCD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第13题:
【题目描述】
第 6 题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正确答案:A |
答案分析: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14题:
【题目描述】
第 3 题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作用 ( )
正确答案:B |
B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15题:
【题目描述】
第 7 题 《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正确答案:B
解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意思是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因此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循序渐进原则。
这一句的翻译是: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
全段是: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全段翻译是:问题已经形成,才来禁止,学生就会抵触。学习时机过了才去学,即使苦学,也难有成就。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独自学习,没有学习伙伴商量,就会孤陋寡闻。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使人违背老师的教诲。不良的习惯,会使学生荒废学业。这六条,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您好!这一句的翻译是: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
意思是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所以是循序渐进原则。
出自《学记》杂施而不逊 则坏乱而不修===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教师杂乱的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而不知所措
第16题:
【题目描述】
根据材料,回答 41~42 题。
第 41 题这则材料反映了新课改的什么问题?( )
正确答案:ABD
第17题:
【题目描述】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正确答案:B
第18题:
【题目描述】
第 5 题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
A.途径与目的
B.部分与整体
C.过程与结果
D.现象与本质
正确答案:D
第19题:
【题目描述】
第 37 题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处于客体地位,他们是互相依存的条件。( )
正确答案: √
第20题:
第21题:
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第22题: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第23题: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