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是谁最早提出的?()
第2题:
()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第3题:
荀子以()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第4题: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中这一古语所体现的哲理是()
第5题:
翻译: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第6题:
《()》的文章标志着先秦说理文的成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是出自于该书的名句。
第7题:
韩愈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认为择师并没有一定之规。
第8题:
孔子
韩愈
第9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季氏富于周公。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弟子不如师
弟子必不如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
弟子无须不如师
第12题:
第13题: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的下句是()。
第14题:
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上句是()
第15题: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讲了为人之师的标准是()
第16题: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第17题:
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第18题:
下列句子中,介词“于”为介绍比较对象用法的是()
第19题:
第20题:
师不必不如弟子
师不必如于弟子
师不必贤于弟子
第21题:
《赋篇》
《修身篇》
《劝学篇》
第22题:
贤者为师
闻道在先者为师
学高为师
能者为师
第23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