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究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中量的关系,某兴趣小组做了五组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则表格中记录的x和y的数值应分别为A.2.24、4.98 B.2.24、6.40 C.3.36、5.12 D.3.36、4.98

题目
为了探究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中量的关系,某兴趣小组做了五组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则表格中记录的x和y的数值应分别为

A.2.24、4.98
B.2.24、6.40
C.3.36、5.12
D.3.36、4.98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解析:
更多“为了探究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中量的关系,某兴趣小组做了五组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时,采用了如下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发现问题→X→得出结论→交流应用。其中X表示( )。


    A.验证假设→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B.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实验设计

    C.实验设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D.提出假设→实验设计→验证假设

    答案:D
    解析:
    科学探究所包括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结合这一过程,D项正确。

  • 第2题:

    关于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
    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
    C、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
    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

    答案:A
    解析:

  • 第3题:

    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与植物生长素(IAA)有关的问题,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单侧光能促进生长素的分布
    B.生长素能促进胚轴的生长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生长素在上胚轴中是极性运输的

    答案:B
    解析:
    该实验中首先获取黄豆幼苗的上胚轴切段,进行对照实验,一组在上胚轴的上端放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另一组在上胚轴的上端放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结果在上胚轴的上端放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的一组不生长,在上胚轴的上端放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的一组生长了,说明生长素能促进上胚轴的生长,故B正确。该实验唯一变量是生长素的有无,不能证明单侧光的作用,也不能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故AC错误;要证明生长素在上胚轴中的运输方向是否是极性运输,还要设计将上胚轴倒置的对照实验,故D错误。

  • 第4题:

    为了丰富教学资源,某教师进行了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具体过程记录如下表,请回答:



    注:BTB是溴麝香草酚蓝的简称;BTB的颜色呈蓝色,遇二氧化碳后会变成黄色。
    (1)写出该实验的探究目标:。
    (2)实验前,金鱼藻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暗处理,步骤①操作的意义在于_____。
    (3)实验过程中,2号瓶的水体颜色由黄色变成蓝色的原因是_____。
    (4)实验结果中1号瓶的水体颜色应为_____,2号瓶气泡的主要成分是_____。
    (5)根据本实验的结论,写出提高大棚农作物产量的方法_____。


    答案:
    解析:
    (1)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强光和二氧化碳 (2)不需要;煮沸可以排出溶于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
    (3)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的二氧化碳
    (4)蓝色;氧气
    (5)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本题是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的对照实验,其中的变量是光照强弱和二氧化碳的有无。1号瓶和2号瓶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2号瓶和3号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验证强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本实验是通过BTB的颜色呈蓝色,遇二氧化碳会变成黄色的特点检验装置内是否存在二氧化碳以验证光合作用的,不检测淀粉的有无,所以不需要进行暗处理。煮沸可以使溶于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排出,排除原本溶于水的气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号瓶内的金鱼藻将二氧化碳吸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1号瓶中没有通入二氧化碳.水体为蓝色。2号瓶内的金鱼藻将通人的二氧化碳吸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所以气泡主要是氧气。
    根据实验可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要提高大棚农作物产量,应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 第5题:

    探究0.1mg/L的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之一)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要进行实验研究。若你是其中一员,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干燥的萝卜种子若干,小烧杯2个,垫有滤纸的培养皿2个,0.1mg/L的萘乙酸溶液,蒸馏水,量筒。若该浓度萘乙酸对萝卜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要进一步探索萘乙酸促进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应该对上述实验方案中的方法步骤做哪些主要补充()。


    正确答案:多设计几个不同浓度的实验组,作为相互对照。即分别配制0.01mg/L、0.05mg/L、0.1mg/L、0.5mg/L、1mg/L的不同浓度梯度的萘乙酸溶液,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 第6题: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置了35℃和10℃两种水温,探究“不同水温对金鱼呼吸的影响”,这种探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 B、分类法
    • C、实验法
    • D、调查法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回答下列几个实验问题。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检测酒精时用()色的()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变成()色。CO2可使()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正确答案:橙;重铬酸钾;灰绿色;溴麝香草酚蓝

  • 第8题:

    探究0.1mg/L的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之一)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要进行实验研究。若你是其中一员,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干燥的萝卜种子若干,小烧杯2个,垫有滤纸的培养皿2个,0.1mg/L的萘乙酸溶液,蒸馏水,量筒。(1)实验假设:()。


    正确答案:实验假设:一定浓度(或0.1mg/L)的萘乙酸溶液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只写出“一定浓度(或0.1mg/L)的萘乙酸溶液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不正确。

  • 第9题:

    理性是基于()的。

    • A、实验和逻辑
    • B、实验和思想
    • C、探究和逻辑
    • D、探究和思想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单选题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置了35℃和10℃两种水温,探究“不同水温对金鱼呼吸的影响”,这种探究方法属于()。
    A

    观察法

    B

    分类法

    C

    实验法

    D

    调查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实验法是对动物施加影响,观察动物在外界影响条件下的行为表现。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置了35℃和10℃两种水温,探究“不同水温对金鱼呼吸的影响”。这是典型的对照实验。

  • 第11题:

    单选题
    在实验室进行下列实验,括号内的实验用品都能用到的是()。
    A

    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坩埚、温度计、硫酸铜晶体)

    B

    蛋白质的盐析(试管、醋酸铅溶液、鸡蛋白溶液)

    C

    钠的焰色反应(铂丝、氯化钠溶液、稀盐酸)

    D

    肥皂的制取(蒸发皿、玻璃棒、甘油)


    正确答案: A
    解析: 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所需要的实验用品是:托盘天平、研钵、坩埚、坩埚钳、三脚架、泥三角、玻璃棒、干燥器、酒精灯、硫酸铜晶体,不需要温度计,A项不正确;醋酸铅属于重金属盐,会使蛋白质变性而不是盐析,B项不正确:焰色反应时需要铂丝,铂丝需要用盐酸洗涤,C项正确。制取肥皂需要利用油脂的皂化反应,甘油属于多元醇不是油脂,油脂水解生成甘油,D项不正确。

  • 第12题:

    判断题
    硫酸铜溶液和铁进行反应后,拿出铁后剩下的液体还是硫酸铜。()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铁生锈的本质时,采用了课外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创设指导→提出问题→M→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其中M是指( )。

    A.分析综合
    B.提出猜想
    C.实验设计
    D.实验记录

    答案:C
    解析:
    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创设指导→提出问题→实验设计→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 第14题:

    为测定某铜锌合金中的铜的质量分数,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该合金与稀硫酸反应,进行了三次实验。所有的相关数据记录见下表(实验误差忽略不计);

    (1)计算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2)求第三次实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解析:

  • 第15题:

    某兴趣小组探究植物细胞失水量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外表皮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
    ①撕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分别在0.2g/mL、0.3g/mL、0.4g/mL的蔗糖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②取出材料,分别制成1、2、3号临时装片。
    ③显微观察,选取视野中多个细胞,测量A、B长度(如下图所示),分别计算三种浓度下的B/A平均值。

    请回答:
    (1)图中A表示植物细胞长度,B表示_____长度。
    (2)该实验若改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作为材料,则观察效果不佳,为什么?
    (3)该实验能否改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探究,为什么?
    (4)上述实验测得0.2g/m1、0.3g/m1、0.4g/m1的蔗糖溶液对应的B/A平均值分别为0.9、0.7、0.6,该小组据此得出结论:植物细胞失水量随外界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多。该结论并不可靠。请从实验设计的角度说明理由。(不考虑蔗糖溶液用量、材料浸泡时间及实验重复次数)


    答案:
    解析:
    (1)原生质体(2)因为内表皮不含色素,发生质壁分离时不容易观察。 (3)不能,因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成熟的大液泡,无法用来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4)该实验所设定的蔗糖溶液浓度分组太少,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应多设定几个梯度,比如0.5g/mL、0.6g/mL、0.7g/mL等。
    (1)质壁分离实验的原理是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A表示植物细胞长度,细胞中央为大液泡,细胞在一定浓度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B表示原生质体长度。
    (2)、(3)质壁分离实验最常用的实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其紫色大液泡十分明显,能方便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的过程。本实验所选择材料都必须是活细胞,因为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具有选择透过性,否则将不会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成熟植物细胞才有大液泡,且实验现象要明显,故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和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都不是理想的实验材料。
    (4)探究实验的原则之一是平行重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一般认为重复5次以上的实验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故题干中实验只有三项数据,说服力度不够,应再多设计几个浓度梯度。

  • 第16题:

    硫酸铜溶液和铁进行反应后,拿出铁后剩下的液体还是硫酸铜。()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某生物兴趣小组通过拍摄和记录,对家燕的行为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

    • A、实验法
    • B、观察法
    • C、文献法
    • D、分类法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置了“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条件,探究“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 B、分类法
    • C、调查法
    • D、实验法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探究0.1mg/L的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之一)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要进行实验研究。若你是其中一员,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干燥的萝卜种子若干,小烧杯2个,垫有滤纸的培养皿2个,0.1mg/L的萘乙酸溶液,蒸馏水,量筒。(3)方法步骤的第三步中“盖上培养皿盖”的目的是()


    正确答案:防止水分挥发,使萘乙酸浓度升高,影响实验结果

  • 第20题:

    在实验室进行下列实验,括号内的实验用品都能用到的是()。

    • A、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坩埚、温度计、硫酸铜晶体)
    • B、蛋白质的盐析(试管、醋酸铅溶液、鸡蛋白溶液)
    • C、钠的焰色反应(铂丝、氯化钠溶液、稀盐酸)
    • D、肥皂的制取(蒸发皿、玻璃棒、甘油)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某学生的实验设计如下: ①制备新鲜萝卜提取液。 ②设置阵列实验组:横向为梯度pH值,纵向为不同提取液量。 ③每支试管加入等量H2O2溶液,并设置相同反应温度。 ④设计实验记录表如下。 ⑤以加入提取液后同等时间内测得的H2O2减少量为实验结果作记录。 下列实验结果预测及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当提取液量为任一固定值时,实验结果都可以发现酶的最适pH值
    • B、当pH为某一任何固定值时,实验结果都可以证明酶量影响反应速率
    • C、无论提取液量为何值,实验记录表中作出的曲线图形都近似"V"字形
    • D、此实验有2个自变量,因变量只有1个

    正确答案:B

  • 第22题:

    单选题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置了“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条件,探究“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

    观察法

    B

    分类法

    C

    调查法

    D

    实验法


    正确答案: C
    解析: 设置“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条件,探究“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因为只有一个变量--光,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设置的是对照实验,属于实验法,故选D。

  • 第23题:

    单选题
    关于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

    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

    B

    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

    C

    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

    D

    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