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
关于道德与品德关系的说法,最全面的是二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
更多“关于道德与品德关系的说法,最全面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从业人员与职业道德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D
    【考点】职业道德

  • 第2题:

    道德教育就是关于品德方面的教育。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举例分析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品德发展的关键在于个体接受外在的道德规则并加以认同,将之转变为自己的一部分。在柯尔伯格等人看来,品德的发展既不是由外部强制而来,也不是生物学成熟的自然结果,而是儿童在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个体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反过来,有效的道德教育能作为一种外因推动学生的道德内化和品德发展。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
    (1)品德发展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①品德发展水平制约德育目标的制定
    德育目标能否充分发挥出应有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即德育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自身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首先,由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知,德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品德发展阶段及心理发展水平的个体,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此即道德目标制定的层次性原则。
    小学阶段,学生在品德认识上具有表面性、具体性、肤浅性等特点,对道德规范还没有比较抽象的深刻认识,辨美丑、明是非、懂荣辱的能力还较差;在品德评价方面,往往服从权威观点,以教师、家长、成人的评价为转移而缺乏独立性;在品德情感方面,带有情景性,往往不是从品德的理性认知中产生;在品德行为方面,具有一定的起伏波动性,还未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这样的情况,小学德育目标的定位应靠近学生年龄实际、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少年逐渐减少儿童时的稚气而开始具备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初步发展了较高层次的道德观念。鉴于这种伦理道德的萌芽,教育者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应该强调初步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科学观念领会等方面。而品德心理的动荡性则启示,所设德育目标应突出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怕困难等品质,注重培养初中生一定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及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年初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道德认知得到较好发展,能够独立、深刻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品行;由于知识的不断加深,人生阅历的日渐丰富,他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具有把自己的品行同未来、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理性思考。因此,这一阶段德育目标在于树立全面的、高层次的伦理道德观念,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其次,依据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德育目标的重心可以根据不同学龄段、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和需要有所改变和侧重,此即德育目标制定的渐进性原则。在这种渐进性的过程中,可根据道德品质在各个方面不同的发展特点及其关键期,突出强调不同的德育目标。以伦理道德观念的掌握为例,小学阶段极少提及这一德育目标,这是因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缺乏深刻性,对他们仅从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礼仪作一些训练。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才开始要求具备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须的高层次道德准则和观念。但是这两个学龄段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初中阶段仅强调这一观念的初步领会;随着道德品质的基本成熟,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则侧重树立全面的伦理道德观念。
    最后,依据品德发展的系统性特点,不同学龄段的德育目标须讲求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统一体,此即德育目标制定的系统性原则。每一品德发展阶段都围绕某个或某几个特点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小学阶段的过渡性和协调性、初中阶段的动荡性、高中阶段的成熟性。因此,同一学龄段的各个具体德育目标应相互衔接,以反映这种系统的品德特点。另外,不同品德发展的阶段又形成一个不断分化和整合的系统。这样,不同学龄段的分目标须前伸后延、承上启下,且所有的这些德育目标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总目标。
    ②品德发展机制影响德育方法的实施
    既然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来,那么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推进个体的这种主动建构过程上,而不是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抑或采取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虽然品德发展有其固定的顺序,但现实道德环境中的恰当引导将有助于学生的这种建构过程顺利进行。
    (2)道德教育对品德发展的影响
    道德教育并非个体品德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它却是个体在建构品德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之源。良好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互动源泉促进建构过程的顺利进行,不合理的道德教育则可能适得其反,阻碍个体品德的发展。
    对中小学生而言,影响他们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是学校德育,学校不仅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小学生系统传播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更能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各种实践互动来促进学生对良好道德品质的积极建构,甚至无形的学校道德风尚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高水平品德的形成,最终促进品德发展。
    首先,通过德育教学,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发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法律常识,品德修养常识,社会发展史等,不仅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认识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互动对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具有较大的持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广博的知识和对道德品质深刻正确的理解是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推理的重要力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影响学生道德情感、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具体活动中表现的高尚道德品质,也使学生的道德理想具有了现实的基础,从而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
    最后,学校的德育环境、班级道德风尚等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班级成员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盗窃行动,老师放任不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班级中几乎人人都会染有盗窃的恶习。由此可见,良好的校风、班风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良好德育氛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 第4题:

    关于“伦理与道德”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伦理道德不是秩序
    • B、不跟外面的人接触就无所谓伦理和道德
    • C、想不开的东西和伦理、道德有关系
    • D、心灵上的打击都是来自于伦理道德的

    正确答案:A

  • 第5题:

    下列关于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说法最全面的一项是()

    • A、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 B、营造良好的情绪反应
    • C、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 D、以上说法均正确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关于道德与品德关系的说法,最全面的是()。

    • A、二者相互区别
    • B、二者相互联系
    • C、二者相互独立
    • D、二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

    正确答案:D

  • 第7题:

    下面关于品德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品德与道德品质不同
    • B、品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 C、品德具有稳定性
    • D、品德无需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正确答案:C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正确答案: 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1)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表现;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2)区别:从内容上来讲,个体品德只是社会道德的部分表现,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道德则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道德与伦理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伦理关系是调节道德的手段

    B

    伦理关系是调节道德的方式

    C

    伦理关系是调节道德的方式和手段

    D

    道德是调节伦理关系的方式和手段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关于品德的概念说法错误的是()。
    A

    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

    B

    是思想品质与道德品质的总称

    C

    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

    D

    品德不等同于品行和德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仁学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哪一个选项对儒家仁学的概括最全面()
    A

    以上说法之和

    B

    孝悌被认为是仁义的根本

    C

    仁的内容很广,凡是美好的品德都包括在内

    D

    儒家的仁学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道德学说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关于“伦理与道德”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伦理道德不是秩序

    B

    不跟外面的人接触就无所谓伦理和道德

    C

    想不开的东西和伦理、道德有关系

    D

    心灵上的打击都是来自于伦理道德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法律调查范围广于道德
    • B、道德调查范围小于法律
    • C、道德与法律调查范围相同
    • D、道德与法律无任何关系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下列关于抗凝治疗的目的说法最全面的是()

    • A、防止血栓延长
    • B、防止卒中复发
    • C、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D、以上说法均正确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品德与道德之间的联系有()。

    • A、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 B、社会道德风气影响个人品德的发展
    • C、个体的品德也会反作用于社会道德状况
    • D、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道德的影响下形成发展的,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而言

    正确答案:A,B,C,D

  • 第16题:

    关于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品德与道德都是社会现象
    • B、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 C、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 D、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

    • A、品德认识
    • B、品德情感
    • C、品德意志
    • D、品德行为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关于品德与道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 B、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 C、道德与品德同属一个范畴
    • D、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单选题
    关于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品德与道德都是社会现象

    B

    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C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D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在于: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体现在: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 第20题:

    单选题
    关于道德与品德关系的说法,最全面的是()。
    A

    二者相互区别

    B

    二者相互联系

    C

    二者相互独立

    D

    二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道德教育就是关于品德方面的教育。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说法最全面的一项是()
    A

    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B

    营造良好的情绪反应

    C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D

    以上说法均正确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关于品德与道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B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C

    道德与品德同属一个范畴

    D

    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正确答案: A
    解析: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是对社会道德的主观反映,是自主调控的行为表现,是个体现象。而道德则是社会现象,是以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它们不属于同一个范畴。

  • 第24题:

    问答题
    举例分析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品德发展的关键在于个体接受外在的道德规则并加以认同,将之转变为自己的一部分。在柯尔伯格等人看来,品德的发展既不是由外部强制而来,也不是生物学成熟的自然结果,而是儿童在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个体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反过来,有效的道德教育能作为一种外因推动学生的道德内化和品德发展。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
    (1)品德发展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①品德发展水平制约德育目标的制定
    德育目标能否充分发挥出应有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即德育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自身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首先,由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知,德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品德发展阶段及心理发展水平的个体,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此即道德目标制定的层次性原则。
    小学阶段,学生在品德认识上具有表面性、具体性、肤浅性等特点,对道德规范还没有比较抽象的深刻认识,辨美丑、明是非、懂荣辱的能力还较差;在品德评价方面,往往服从权威观点,以教师、家长、成人的评价为转移而缺乏独立性;在品德情感方面,带有情景性,往往不是从品德的理性认知中产生;在品德行为方面,具有一定的起伏波动性,还未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这样的情况,小学德育目标的定位应靠近学生年龄实际、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少年逐渐减少儿童时的稚气而开始具备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初步发展了较高层次的道德观念。鉴于这种伦理道德的萌芽,教育者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应该强调初步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科学观念领会等方面。而品德心理的动荡性则启示,所设德育目标应突出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怕困难等品质,注重培养初中生一定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及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年初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道德认知得到较好发展,能够独立、深刻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品行;由于知识的不断加深,人生阅历的日渐丰富,他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具有把自己的品行同未来、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理性思考。因此,这一阶段德育目标在于树立全面的、高层次的伦理道德观念,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其次,依据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德育目标的重心可以根据不同学龄段、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和需要有所改变和侧重,此即德育目标制定的渐进性原则。在这种渐进性的过程中,可根据道德品质在各个方面不同的发展特点及其关键期,突出强调不同的德育目标。以伦理道德观念的掌握为例,小学阶段极少提及这一德育目标,这是因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缺乏深刻性,对他们仅从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礼仪作一些训练。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才开始要求具备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须的高层次道德准则和观念。但是这两个学龄段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初中阶段仅强调这一观念的初步领会;随着道德品质的基本成熟,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则侧重树立全面的伦理道德观念。
    最后,依据品德发展的系统性特点,不同学龄段的德育目标须讲求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统一体,此即德育目标制定的系统性原则。每一品德发展阶段都围绕某个或某几个特点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小学阶段的过渡性和协调性、初中阶段的动荡性、高中阶段的成熟性。因此,同一学龄段的各个具体德育目标应相互衔接,以反映这种系统的品德特点。另外,不同品德发展的阶段又形成一个不断分化和整合的系统。这样,不同学龄段的分目标须前伸后延、承上启下,且所有的这些德育目标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总目标。
    ②品德发展机制影响德育方法的实施
    既然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来,那么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推进个体的这种主动建构过程上,而不是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抑或采取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虽然品德发展有其固定的顺序,但现实道德环境中的恰当引导将有助于学生的这种建构过程顺利进行。
    (2)道德教育对品德发展的影响
    道德教育并非个体品德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它却是个体在建构品德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之源。良好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互动源泉促进建构过程的顺利进行,不合理的道德教育则可能适得其反,阻碍个体品德的发展。
    对中小学生而言,影响他们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是学校德育,学校不仅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小学生系统传播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更能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各种实践互动来促进学生对良好道德品质的积极建构,甚至无形的学校道德风尚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高水平品德的形成,最终促进品德发展。
    首先,通过德育教学,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发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法律常识,品德修养常识,社会发展史等,不仅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认识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互动对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具有较大的持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广博的知识和对道德品质深刻正确的理解是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推理的重要力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影响学生道德情感、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具体活动中表现的高尚道德品质,也使学生的道德理想具有了现实的基础,从而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
    最后,学校的德育环境、班级道德风尚等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班级成员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盗窃行动,老师放任不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班级中几乎人人都会染有盗窃的恶习。由此可见,良好的校风、班风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良好德育氛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