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种问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动。一种生物数量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表示捕食关系。由图可知N1的数量始终多于N2,且N1的峰值和最低值的出现总是早于N2的峰值和最低值,因此N2表示捕食者,N1表示被捕食者,A错误,B正确。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才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才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D错误。
更多“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4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可能受工程影响的某种保护动物,其数量相当的四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图如下。在不采取保护措施时,最易灭绝的种群是()。

    A:种群一
    B:种群二
    C:种群三
    D:种群四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种群一和种群四,老年个体数目少,幼年个体数目多,图像呈金字塔型,今后种群密度将不断增大,种内个体越来越多,是增长型种群;种群二中幼年个体与老年个体数量相当'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是稳定型种群;种群三中幼年个体数目少,老年个体数目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恶性循环,种群最终灭绝,多见于濒危物种,是衰退型种群。

  • 第2题:

    可能受工程影响的某种保护动物,其数量相当的四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图如图2,在不采取保护措施时,最易灭绝的种群是( )。

    A.种群一
    B.种群二
    C.种群三
    D.种群四

    答案:C
    解析:
    种群一和种群四,老年个体数目少,幼年个体数目多,图像呈金字塔型,今后种群密度将不断增长,种内个体越来越多,是增长型种群;种群二中幼年个体与老年个体数量相当,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是稳定型种群;种群三中幼年个体数目少,老年个体数目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恶性循环,种群最终灭绝,多见于濒危物种,是衰退型种群。

  • 第3题:

    图4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B.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C.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答案:A
    解析:
    由于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等于K/2,故理论上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A项正确;第1—5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快;第5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第5~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慢,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多,B项错误;图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但未达到K值),C项错误;防治鼠患时,若将其数量控制在K/2左右,则在该条件下鼠种群具有最大的增长速率,很快就会恢复到较大的数量,应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以下,D项错误。

  • 第4题:

    一个不同岛屿上都分布有某种动物,该动物具有一对等位基因A.a。这三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变化如图中曲线①~③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②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种群总数的25%
    C.150代后三个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D.种群越小,基因丢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和自然选择的作用。②在125代时,A的基因频率为75%,则a 的基因频率为25%,aa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25%×25%≈6.25%,B项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

    A项:不同的环境下,A 的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说明自然选择发挥作用,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长期的地理隔离后,基因频率可能发生较大的差异而导致生殖隔离,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由图可以直接看出,三个种群的起始A 的基因频率差别不大,经过自然选择后,种群①的A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大,种群③的基因频率变化最小,说明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5题:

    某种鱼在自然水域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如图3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鱼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当种群数量达到b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a点.以保持种群较高的增长率

    答案:D
    解析:
    种群的增长受种群密度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制约。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b点是环境容纳量,在此之前环境阻力已经开始影响种群;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a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维持开发资源数量在K/2值处,以保持种群较高发展。故本题选择D选项。

  • 第6题:

    图3中,曲线I、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____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___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6分)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6分)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3分)


    答案:
    解析:
    (1)1;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基因频率
    (2)增加;种问竞争
    (3)信息传递
    解析:
    (1)据图分析,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曲线I、Ⅱ、Ⅲ所表示的3种情况,曲线I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即自然选择发挥了作用,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就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捕食量减少,那么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就会减少,而与该物种处在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获得的食物增加,所以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加;该物种与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间是竞争关系。
    (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根据题意,食草动物从青草的减少获得食物不足的信息,进而转移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 第7题:

    图2表示的是在同一群落中两种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它们的关系是(  )。


    A.竞争
    B.合作
    C.共生
    D.捕食

    答案:A
    解析:
    A、B呈现的是一种抑制关系,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图中A多、B少;A少、B多,故A、B为竞争关系。故答案选A。

  • 第8题:

    某种鱼在自然水域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鱼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当种群数量达到b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a点,以保持种群较高的增长率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a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维持开发资源数量在K/2值处,以保持种群较高发展,D项正确。

    A项:种群的增长受种群密度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制约,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b点是环境容纳量,在此之前环境阻力已经开始影响种群,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9题:

    种群大小由(),()这两个参数来衡量。


    正确答案:种群数量;种群密度

  • 第10题:

    根据种群中处于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数量比例,可以绘制出种群年龄分布图,及年龄金字塔。从此金字塔可以预测到该种群的未来动向,主要的动向有()

    • A、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大小关系
    • B、种群数量的增减方向
    • C、种群所处的发展阶段
    • D、种群的密度
    • E、种群的大小
    • F、种群的类型,即增长型,稳定型还是下降型

    正确答案:A,B,C,F

  • 第11题:

    什么是种群?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什么?种群有哪些数量特征?其生态学意义或作用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①种群:一定时空范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称之为种群,种群的动态研究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②种群与个体的关系:从个体到种群不是简单相加,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整体,是质的飞跃。种群由个体组成,个体依赖于种群。
    ③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越多、密度越高,种群就越大,种群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也就越大。种群的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的基本参数,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同时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
    ④种群的意义: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从进化论的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 第12题:

    填空题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正确答案: 迁入,迁出,出生、死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某种保护动物,其生境相同、数量相当的四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图如下所示,其中最易灭绝的种群是()。

    A:种群一
    B:种群二
    C:种群三
    D:种群四

    答案:C
    解析:
    由图可知,种群一和种群四,老年个体数目少,幼年个体数目多,图像呈金字塔型,今后种群密度将不断增大,种内个体越来越多,是增长型种群;种群二中幼年个体与老年个体数量相当,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是稳定型种群;种群三中幼年个体数目少,老年个体数目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恶性循环,种群最终灭绝,多见于濒危物种,是衰退型种群。

  • 第14题:

    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回答22~23题。



    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查看材料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
    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
    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

    答案:B
    解析:
    由图可知,种群数量低纬多于高纬,森林多于旱地,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信风带多于西风带。

  • 第15题:

    图7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B.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C.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形增长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答案:A
    解析:
    由图可知第5年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等于K/2,故理论上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A项正确;第1~5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快;第5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第5-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慢,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多,B项错误;图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但未达到K值),C项错误;防治鼠患时,若将其数量控制在K/2左右,则在该条件下鼠种群具有最大的增长速率,很快就会恢复到较大的数量,应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以下.D项错误。

  • 第16题:

    教师在“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讨论分析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如图8)。该曲线属于( )。


    A.生物模型
    B.物理模型
    C.概念模型
    D.数学模型

    答案:D
    解析:
    用来表达生命活动规律的计算公式、函数式、曲线图以及由实验数据绘制成的柱形图、饼状图等称为数学模型。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属于数学模型。故选D。

  • 第17题:

    关于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B.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C.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D.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的种群属于衰退型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对于不活动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用样方法估算该种动物的种群密度,A正确。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B错误。K值是环境允许动物生存的最大容纳量,迁人大量同种个体不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C错误。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的种群属于增长型,D错误。

  • 第18题: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2,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解析: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该水池中原有的两个物种甲与乙之间符合捕食关系的曲线,其中甲先增先减,是被捕食者(藻类),乙后增后减,是捕食者(浮游动物)。当在水池中加入物种丙后,因为丙专食浮游动物,乙会因为丙对它的捕食而消失,而丙也将因为乙的消失而缺乏食物,最终消失,甲会因为失去天敌乙而在一段时间内有所增加。丙和乙竞争生存空间和氧气等资源。

  • 第19题:

    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D.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动。一种生物数量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

  • 第20题: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曲线的正确叙述是()。

    • A、“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 C、“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迁出会引起种群的变化是:()

    • A、种群数量减少
    • B、种内竞争加剧
    • C、种间竞争加剧
    • D、种群数量增加

    正确答案:A

  • 第22题: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正确答案:迁入;迁出;出生、死亡

  • 第23题:

    迁入会引起种群的变化是()

    • A、种群数量减少
    • B、种内竞争降低
    • C、种间竞争降低
    • D、种群数量增加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