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3题:
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4题: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之所以要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是因为这() ①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②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在增强民族精神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④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民族情感最集中的表达
第5题:
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住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请运用有关教学理论对此材料进行分析评价。
第6题:
某教师根据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开设了《(论语)选读》的选修课程,该教师设定的下列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是()。
第7题:
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第8题:
先秦诸子选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民俗文化
影视名作欣赏
第9题:
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孔子的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
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孔子》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
要求背诵在选修课程中所涉及的《孔子》的所有篇章
在研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切磋
第10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藤野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第11题:
研读西方经典可以排遣孤独
西方经典是人们排遗孤独的产物
研读西方经典并不会提高公民的素质
研读西方经典是自我心灵的非功利性活动
第12题: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并翻译文言课文
教师让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教师让学生学习并总结“之”的用法
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文言课文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教师设计“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选修课程,下列不适合的是()。
第16题:
字词教学中,教师把不易分辨的形近字“辨、辫、辩”中的中间部分用红笔写,以示提醒,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感受性而充分利用了()规律。
第17题:
如果学生在默写生字词时笔划顺序错误,老师选择下列哪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资源()
第18题:
当其它驾驶人行驶的路线不正确时,应该()
第19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生字词,一笔一划地演示正确的笔画顺序
放映多媒体软件制作的动画,来演示生字词的笔画顺序
学生自己对照课本上的笔画顺序,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
教师口述生字词的笔画顺序,让学生同时练习
第20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效:效仿)(《庄子•逍遥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戚戚:忧愁,哀伤)(《论语•述而》)
道可道,非常道(第三个“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老子•上篇》)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罟:网)(《孟子•梁惠王上》)
第21题:
“壬戌”采用的是我国自古以来使用的干支纪年法
“既望”是指阴历每月初二,“望”是指每月初一
“美人”常被古人当成明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赋”是一种古代文体,发展到宋代时叫“文赋”
第22题:
第23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吾尝终日而思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