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二)讲解新知 规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用小数表示是( )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 )份,用小数( )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3.1.11表示(

题目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二)讲解新知
规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用小数表示是( )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 )份,用小数( )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3.1.11表示( )元( )角( )分。
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点评,同时和学生一同总结小数的性质:这种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鼓励学生上讲台用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剩下的同学自行完成填空):
1.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1/10),也可以表示为(0.1);其中的3份是(3/10),也可以表示为(0.3)。
2.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是(1/100),也可以表示为(0.01);其中的23份表示为(23/100),也可以表示为(0.23)。
让学生两两一组对刚才所填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看能否发现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1)当测量、计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可以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2)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3)整数、分数、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三)应用新知
现场出题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是( )/( )也可以表示为( ),其中的59份是( )/( ),也可以表示为( )。
(四)小结作业
1.教师通过提问互动和学生一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是小数?
2.你的课堂中哪个环节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这种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新课导入结束后,趁热打铁的列出几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相关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总结的能力,更能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更多“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业评估主要内容的有()。

    A、学生的解题水平与技巧

    B、学生对数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C、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D、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方式

    E、学生数学技能的形成


    参考答案:AD

  • 第2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小学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意义,第二学段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这要求该部分内容应采取的组织方式( )。

    A.直线式
    B.圆周式
    C.螺旋式
    D.横线式

    答案:C
    解析:

  • 第3题:

    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倡导“生活数学观”的意义和价值。


    正确答案: 长期以来,生活数学被排斥在数学学科外,但实际上儿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有着许多有意识的数学的经验活动,并形成“日常概念”。所以使儿童的数学学习成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将儿童日常生活或经验与数学科学结合起来最好的桥梁。例如;孩子两只手上都有几块糖果,想知道共有多少时,就会用“依次数数”的方式,从一只手数到另一只手。几次后,他突然会将手上的糖果一起倒在桌上,然后再数。于是,他就构建了基本“加法”思想。

  • 第4题: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正确答案: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循序渐进的原则。
    (4)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原则。
    (5)理解巩固与探索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第5题:

    简述选择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依据,如何有效地运用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条件?


    正确答案: 选择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依据:
    (1)小学数学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
    (3)学生的实际情;
    (4)客观条件
    有效地运用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条件:
    (1)教学手段应与教科书内容协调一致;
    (2)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充分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和心理水平。

  • 第6题: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论述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


    正确答案: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究应该成为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让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根、萌芽、开花、结果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生探究之根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对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用谈话的形式导入:“你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然后笔者出示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商品,分别需要多少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的“学”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科的学习。
    “激活思维”——萌探究之芽
    “数学充满着矛盾”,已知与未知、现实与需求、正确与错误……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地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问题意识,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品质。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位置(左右)”时提问:“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左和右?”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情况(如走楼梯等)。
    善于拓展,合理猜想。
    数学问题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学生学完了分数应用题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修路队修一条长6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第二天修了余下的1/2,还剩下多少千米没有修?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六种不同的解法,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思路解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应变力和灵活性。
    “实验操作”——开探究之花
    “智慧出于指尖上”。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具有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加强操作力度,充分发挥实践操作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究活动。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笔者给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套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若干个),然后我引导学生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
    “联系生活”——结探究之果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笔者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全班围成一个圈画一个圆。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发现和探究知识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不遗余力地努力让自主探究成为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让它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

  • 第7题: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含义,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和启发式谈话法、探究-研讨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尝试教学法。

  • 第8题:

    从狭义来说,小学数学教材是指小学数学教科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单选题
    现行教材小数与分数教学内容编排顺序一般是()
    A

    小数初步认识——分数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

    B

    分数初步认识——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

    C

    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D

    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正确答案: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循序渐进的原则。
    (4)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原则。
    (5)理解巩固与探索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意义。多功能教学手段有哪些?

    正确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意义:它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用以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介。
    (1)教学手段是学生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
    (2)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
    (3)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更新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多功能教学手段有:数学彩条(奎逊耐彩色棒)、逻辑块、几何钉板、七巧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意义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①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②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③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
    ④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评价
    ⑤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与规律
    ⑥小学数学具体内容的分析与教学
    (2)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意义
    ①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②提出和思考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
    ③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



    答案:
    解析:

  • 第14题:

    现行教材小数与分数教学内容编排顺序一般是()

    • A、小数初步认识——分数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
    • B、分数初步认识——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
    • C、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 D、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小数的末尾加上或减去零,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说法不具备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正确答案: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对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客观公正而又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充分发挥其诊断、反馈、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对探索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发展小学数学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第17题:

    以下论述属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特征的是()

    • A、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相结合的过程
    • B、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是逻辑思维与论证推理为主的过程
    • C、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形象思维与合情推理为主的过程
    • D、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是逻辑思维与合情推理为主的过程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意义。多功能教学手段有哪些?


    正确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意义:它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用以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介。
    (1)教学手段是学生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
    (2)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
    (3)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更新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多功能教学手段有:数学彩条(奎逊耐彩色棒)、逻辑块、几何钉板、七巧板。

  • 第19题: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意义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①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②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③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
    ④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评价
    ⑤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与规律
    ⑥小学数学具体内容的分析与教学
    (2)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意义
    ①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②提出和思考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
    ③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 第20题:

    问答题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论述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

    正确答案: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究应该成为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让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根、萌芽、开花、结果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生探究之根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对客观事物选择的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探究学习的前提。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用谈话的形式导入:“你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然后笔者出示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商品,分别需要多少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的“学”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科的学习。
    “激活思维”——萌探究之芽
    “数学充满着矛盾”,已知与未知、现实与需求、正确与错误……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地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问题意识,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品质。如,笔者在教学“认识位置(左右)”时提问:“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左和右?”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情况(如走楼梯等)。
    善于拓展,合理猜想。
    数学问题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学生学完了分数应用题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修路队修一条长60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3,第二天修了余下的1/2,还剩下多少千米没有修?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六种不同的解法,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思路解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应变力和灵活性。
    “实验操作”——开探究之花
    “智慧出于指尖上”。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具有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加强操作力度,充分发挥实践操作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究活动。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笔者给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套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若干个),然后我引导学生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
    “联系生活”——结探究之果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笔者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全班围成一个圈画一个圆。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发现和探究知识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不遗余力地努力让自主探究成为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让它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含义,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和启发式谈话法、探究-研讨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尝试教学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从狭义来说,小学数学教材是指小学数学教科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选择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依据,如何有效地运用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条件?

    正确答案: 选择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依据:
    (1)小学数学教学目的;
    (2)教学内容;
    (3)学生的实际情;
    (4)客观条件
    有效地运用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条件:
    (1)教学手段应与教科书内容协调一致;
    (2)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充分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和心理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倡导“生活数学观”的意义和价值。

    正确答案: 长期以来,生活数学被排斥在数学学科外,但实际上儿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有着许多有意识的数学的经验活动,并形成“日常概念”。所以使儿童的数学学习成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将儿童日常生活或经验与数学科学结合起来最好的桥梁。例如;孩子两只手上都有几块糖果,想知道共有多少时,就会用“依次数数”的方式,从一只手数到另一只手。几次后,他突然会将手上的糖果一起倒在桌上,然后再数。于是,他就构建了基本“加法”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