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给钱让人们玩智力游戏,他们以后继续玩游戏的行为就会少于那些没有报酬玩游戏的人;答应给孩子报酬来让他们做自己心里喜欢的事情,孩子们就会将这种游戏变成工作,这一现象称为()
第5题:
幼儿游戏活动的发起是源于()。
第6题:
老师"请你跟我这样做"幼儿"我就跟你这样做"老师带着孩子做这个模仿游戏,很受欢迎。有一天孩子对老师说:"老师,我不想跟你那样做,我想和你做得不一样!"老师说好,老师拍手,她跺脚,老师扮小花猫,她学大老虎。好多小朋友和老师说,"老师,我们也想做不一样的动作。"老师说好,游戏重新开始,孩子们做得特别认真。她想到了他们做了很多平时没有的动作。老师发现规则改变后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的反应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发展了。问题:从儿童观角度,解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第7题:
第8题:
比
是
数
像
第9题:
独自游戏
合作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有一个家庭的3个孩子,分别是4岁、5岁和6岁,他们经常在一起玩。一般是当其中的一个如希拉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或别的孩子玩她最喜欢的玩具时,就会大发脾气,她又哭又闹,命令别的孩子照她说的做或者拿回她的玩具,有的时候把玩具乱扔。结果是要么达到目的,要么是父母出面解决争端,孩子们才能继续玩。试述你如何教希拉里的父母使用罚时出局?
第17题:
(1)这段时间班上几个男孩对插枪特别感兴趣,只要有空,就立即跑进操作区用积塑粒插起来,对其他区域的材料,尤其是美工区用来折叠的纸张理也不理。而投放这些纸张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折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有关几何图形的变化、组合、等分等数学方面的直接经验,这是积塑拼插所不能代替的。怎么办?教师突然想到了一条妙计,下班后她精心用纸折了一把手枪。第二天,当那几个男孩又在津津有味地用积塑材料插枪时,老师一下亮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 “啊!这么棒的枪!”“老师,让我玩一会儿!”“让我玩一会儿!” “不行,我自己也要玩呀!”怎么办?几个孩子的胃口被吊得高高的……“老师,你教我们做好不好?”“好啊!想学吗?可是有点难啊!”“想!”“难点也没关系!”简直是异口同声! 于是,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来到了不屑一顾的美工区,全神贯注地投入了折纸活动。 (2)幼儿在看了一部警察抓坏人的电视后,对警察叔叔敬佩之至,一连许多天,天天谈论、模仿,而模仿中又有一些偏差——仅仅是一些追追杀杀的打斗动作,以至于搞得班里闹哄哄的。陈老师意识到从孩子们对警察叔叔的兴趣中可以引申出这样的教育目标:帮助孩子们更全面地了解警察的职责。于是她及时调整了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组织开展了“警察叔叔怎样工作”的活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请就上面两个案例分析:将教育目标和内容变为幼儿需求的两个策略是什么?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家长要他们玩
老师要他们玩
我要玩”
要我玩”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