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下列条件,设计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和组织练习方法。 初二(5)班,学生40人,教学内容:足球基本战术中“直传斜插二过一”配合(见图2),新授课;教学条件:足球10个,足球战术挂图一张,小足球场1块。

题目
请根据下列条件,设计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和组织练习方法。
初二(5)班,学生40人,教学内容:足球基本战术中“直传斜插二过一”配合(见图2),新授课;教学条件:足球10个,足球战术挂图一张,小足球场1块。


相似考题
更多“请根据下列条件,设计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和组织练习方法。 ”相关问题
  • 第1题:

    初三(1)班,人数45人,教学内容:跨越式跳高(见图),教学条件:跳高架6副、横杆6支、橡皮筋6条、垫子6块。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并设计两种克服“起跳过杆”恐惧心理的练习方法。





    答案:
    解析:
      一、课题:跨越式跳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跨越式跳高的技术要领和安全练习的方法;通过学习,85%的学生能掌握跨越式跳高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以及对同伴练习的观察与讨论,能进一步掌握跨越式跳高技术;通过练习手段的变换,较好地把跨越式跳高融入到游戏中,激发练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有效地促进对跨越式跳高技术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运动兴趣;增强协作精神和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强自信心,体验学会技能时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确定起跳腿和摆动腿,双腿依次过杆。
      四、教学难点:助跑与起跳的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
      (3)教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说明教学要达到的.日标以及课堂的纪律问题;
      (4)检查着装;
      (5)安排见习生。
      组织:成四列横队。
      2.趣味游戏热身
      游戏:小鸭快跳
      游戏规则: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在指定的圆圈内跳动(直径5米),一人蒙眼在圈中间,用橡皮杆在地面划圈平扫,由慢到快,灵活扫动,扫到哪里,学生必须采用跳起躲开的方法躲闪。
      3.热身操(2x8拍)
      (1)头部运动;(2)扩胸运动;(3)振臂运动;(4)转体运动;(5)腹背运动;(6)弓步压腿;
      (7)弓步侧压腿;(8)膝关节运动;(9)手腕、踝关节运动。
      组织:成体操队形散开。
      (二)基本部分
      1.新课导人
      同学们!刚刚我们进行了小鸭快跳的游戏,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双脚起跳越过橡皮杆,有些同学是单脚起跳的,还有些同学用了简单的跨越姿势跳过障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老师刚刚讲过的三种方式哪种能更好地跳过障碍呢?同学们非常棒,都回答了跨越姿势。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跨越式跳高,你们准备好了吗?
      2.新课讲授
      (1)首先,请同学们传阅一下跨越式跳高的动作分解图,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个动作示范。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请同学们思考老师是在哪个方向助跑的,腾空过杆时老师的空中动作是怎样的?
      (2)跨越式跳高的辅助性练习。教师示范并提出要求,介绍辅助性练习的方法:①原地单、双脚交叉跳;②模仿两腿依次过杆的练习;③原地左右练习跨越竹竿。同学们5人一组自主结合进行跨越式跳高的辅助性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要相互帮助,相互指导。
      (3)学习过杆动作。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并巡回指导。
      同学们5人一组,自主结合,进行过杆动作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要相互帮助,相互指导。在练习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过杆才能做到臀部不坐杆。小组讨论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4)完整动作的练习。教师示范,请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自主分组练习。
      下面老师再给大家示范一次完整的动作。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完整动作。小组讨论并作评价。
      老师(预设):同学们,老师刚刚在做跨越式跳高动作中有哪些地方你们觉得不合理?
      学生答(预设):①老师是直线助跑;②老师腾空过杆的动作不是骑跨式。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对,这就是我们在练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希望大家在练习中尽量避免。
      3.巩固提高
      游戏“鲤鱼跃龙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游戏中提高跨越式跳高技术。
      用“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发起尝试跳高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基础,自主分组,尝试跨越横杆,起跳高度自定,部分同学可用橡皮筋代替横杆或过斜杆来完成游戏。
      (三)结束部分
      1.放松练习。以《让我们荡起双桨》歌曲为主题,教师唱或同学齐唱,让同学们跟着老师做一些节奏轻快,难度小的动作放松肌肉,缓和情绪,恢复体力。
      2.教师集合学生,回收器材。进行总结以鼓励为主,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志奠定基础。

  • 第2题:

    请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为课题,完成下列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0分)
    (2)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10分)
    (3)写出新课引入和新知探究、巩固、应用等及设计意图(10分)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一观察一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体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教学过程设计
    ①知识准备、新课引入
    提问1: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并完成下表:(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我们把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位置关系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用符号表示为A。
    提问2: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没有公共点)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你认为方便吗 谈谈你的看法,并指出是否有别的判定途径。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学生复习并归纳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而引入本节课题,并为探寻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做好准备。)
    ②判定定理的探求过程
    1)直观感知
    提问:根据同学们日常生活的观察,你们能感知到并举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具体事例吗 生1:日光灯与天花板,树立的电线杆与墙面。
    生2:门转动到离开门框的任何位置时,门的边缘线始终与门框所在的平面平行(由学生到教室门前作演示),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
    2)动手实践
    教师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当把互相平行的一边放在讲台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的位置,给人以平行的感觉,而当把直角所在的腰放在桌面上并转动,观察另一边与桌面,给人的印象就不平行。又如老师直立讲台,则大家会感觉到老师与四周墙面平行,如老师向前或后倾斜则感觉老师与左、右墙面平行,如老师向左、右倾斜,则感觉老师与前、后墙面平行(老师也可用事先准备的木条放在讲台桌上作上述情形的演示)。
    (设计意图:设置这样动手实践的情境,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线面平行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使学生学在情境中,思在情理中,感悟在内心中,学自己身边的数学,领悟空间观念与空间图形性质。)
    3)探究思考
    上述演示的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为何有如此的不同 关键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呢 通过观察感知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关键是三个要素:第一,平面外一条线;第二,平面内一条直线;第三,这两条直线平行。如果平面外的直线α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b平行,那么直线α与平面平行吗
    4)归纳确认:(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简单概括:(内外)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作用:判定或证明线面平行。
    关键:在平面内找(或作)出一条直线与面外的直线平行。
    思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③定理运用,问题探究(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说明理由:
    1)如果一条直线不在平面内,则这条直线就与平面平行。()
    2)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无数个平面与这条直线平行。()
    3)一直线上有二个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条直线与平面平行。()
    设a、b是二异面直线,则过a、b外一点P且与a、b都平行的平面存在吗 若存在请画出平面,不存在说明理由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问,然后教师总结,并用准备好的羊毛针、铁线、泡沫板等演示平面的形成过程,最后借多媒体展示作图的动画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动手操作的问题,不仅是为了加深对定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感与思维的严谨性。)
    ④总结
    先由学生口头总结,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由多媒体幻灯片展示):
    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2)定理的符号表示:
    简述:(内外)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3)定理运用的关键是找(作)面内的线与面外的线平行,途径有:取中点利用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等。

  • 第3题:

    请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百鸟朝凤》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百鸟朝凤》这首作品,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喜爱,同时提高整体音乐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这首曲子,体会作品创造的意境;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模仿表演等形式,来体会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
    【知识与技能】能够清晰分辨出音乐中唢呐模仿的不同种类的鸟的叫声;能够清晰分辨出各乐段的主题旋律。
    【重点】通过多种形式赏析音乐,感受音乐形象,了解唢呐这一民族乐器,体会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
    【难点】听辩和区分各乐段的主题旋律。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置情境教学,播放各种鸟类叫声的音频并引导学生联想鸟类的形象,并引导话题,在音乐中,很多乐器也能模仿出音频中鸟类的叫声。而且非常形象,让大家猜猜都有什么类似的乐器。教师顺势为大家介绍唢呐这一乐器,并引入今天的音乐主题——唢呐名曲《百鸟朝风》。
    (二)整体感知
    1.初听乐曲,教师引导学生听歌曲的旋律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又是什么速度
    (欢快跳跃的情绪、感受到各种鸟类呜叫嬉戏的场景;乐曲速度自由,属于散板)
    2.教师为学生们简介作品《百鸟朝风》的相关知识和唢呐的乐器背景知识。
    (三)探究乐曲
    1.分段复听乐曲,教师带领同学们通过聆听,认识并区分每一段的主题旋律。
    (1)教师可通过讲授法,为同学们简介每一段主要表达的主题。
    (2)第一段:主题旋律的展现;
    第二段:运用唢呐的各种演奏技法来模仿不同鸟类的声音特点:
    第三段:乐曲的第三乐段,延续欢快喜庆的音乐形象,对作品进行概括和总结。
    2.带领同学们对乐曲的第二段进行详细的欣赏和分析。
    (1)再听第二段旋律,让同学们自由抒发感受,概括第二段音乐的表现手法(学生可能总结出:唢呐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演奏技法多样,民乐队进行流水板的反复伴奏)。
    (2)同学们通过聆听,寻找第二段一共模仿了几种鸟类的叫声(布谷鸟、喜鹊等)。
    (3)邀请同学们分组尝试着模仿一下这些鸟类的叫声,感受唢呐乐器的声音特点。
    (4)同学们通过赏析和切身表演体验,概括出唢呐乐器的音色特点。
    3.同学们赏析作品的第三乐段,小组合作讨论对比一下第三乐段和第一、第二乐段有何不同。师巡视并给予指导,发言后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4.最后完整聆听作品,形成对作品的整体感知。
    (四)巩固提升
    1.教师为同学们播放由民乐独奏《百鸟朝凤》改编的合奏版《百鸟朝凤》,感受不同乐器风格下的<百鸟朝凤》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
    2.让学生自由讨论更喜欢哪种风格的作品,发言后师给予鼓励评价。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民族音乐进行整体的概括,并引导同学们更多地去关注民族音乐和器乐发展,培养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喜爱。同时,引导同学们关注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情感。
    2.作业:邀请同学们针对唢呐独奏版的《百鸟朝凤》写一篇小小的听后感受,下节课大家一起来分享。

  • 第4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说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可能性”的教学要求。
    (2)若指导五年级学生学习本课,试拟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3)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的“统计与概率”部分中的“(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中提出: ①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②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用几分之一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增强观察分析及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潜移默化地理解公平、公正意识;通过做游戏逐步养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态度。
    ②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③教学难点:能按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
    (3)教学过程
    ①游戏设疑,引出新课
    A.师生谈话,引出活动,布置游戏规则:全班学生按性别分成两个组玩摸球游戏,每组各摸10次,摸到黄球多的那组赢。
    B.每组各派一名学生摸球,其他学生统计组员摸到黄球的次数。
    C.师生讨论,揭示课题:可能性。
    教师揭秘,师生讨论:这样的游戏公平吗为什么
    ②提出猜想,活动验证
    A.观察例1足球比赛开场情景图,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师生谈话。引出足球比赛,学生观察,并发现足球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B.师生讨论,提出猜想。
    师:你认为用抛硬币的方法确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
    师生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出抛硬币的实验。
    C.活动:抛硬币。
    活动一:教师示范抛硬币,学生观看教师抛硬币的方式,记录硬币落地时正反两面朝上的情况并展开讨论。
    活动二:学生抛硬币。
    要求:每4人一大组,2人一小组,每小组抛10次,并做好记录,完成4人大组的汇总表,注意抛硬币时要保持大约20厘米的高度,用力要均匀,一人抛硬币,小组成员要注意分工合作,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完成得最快(限时3分钟)。
    D.收集并分析数据。初步体验。
    要求:分析整理大组数据,并制成统计图表。分析观察数据,并针对数据特点展开讨论。
    E.展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情况。
    学生观看统计图表,发现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次数比较接近,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正、反两面出现的可能性。
    讨论:如果数学家罗曼诺夫斯基再抛一次,会是什么结果,怎么表示。
    F.小结:用抛硬币的方法确定谁先开球是比较公平的。
    G.列举生活中用抛硬币决定先后顺序的例子:乒乓球、网球等比赛的开球。
    ③游戏激趣,拓展运用
    A.动手设计,探究公平。
    设计一:巧改转盘,玩转盘
    出示转盘,完成教材第99页做一做和教材第100页第2题。
    设计二:巧改骰子。体验公平
    出示长方体骰子,完成教材第100页第1、3两题。
    B.回顾运用。
    C.重温摸球活动。设计公平的摸球活动。
    ④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总结:今天我们都学到了什么呢你们认为在游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随机现象,列举出来。

  • 第5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线条的种类都有哪些不同的线条感受如何
    (2)围绕教学内容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概述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1)线条是绘画艺术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线条在绘画中不但可以用来勾画外形.而且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质感和情感。如它有长短、粗细、曲直、轻重、浓淡、虚实等变化。线条的表现形式不同,给人的情绪的感觉也不同。水平线给人以沉稳的感觉,垂直线让人感到昂奋,曲线给人轻柔委婉的感觉,斜线让人有进取搏击的信心,圆线有永恒团圆的感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物头部背影写生的步骤,掌握人物造型的绘画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欣赏的方式,创作一幅同学背影的作品,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善于观察、敏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人物特征,掌握人物造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人物的特征,恰当地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
    (3)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猜谜游戏,课件展示同学背影图片,提出问题:你们猜猜画面中的是哪一位同学
    揭示课题:猜猜我是谁。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
    活动二:讲授新知,引导想象
    ①千姿百态的人物背影
    提问:你是如何辨认出自己的同学的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抓住人物特征。
    ②感受人物创作魅力
    出示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思考:作品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忧郁感、悲凉的气氛。
    提问: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情感呢
    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总结:抓住人物瞬间动态与周围环境,制造情感意境。
    继续欣赏其他作品——《未来世界》,提问:描述你看到的内容,并用语言加以说明。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作品中的小朋友正在聚精会神地欣赏着墙上的画,画家虽然没有从正面画他,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背面感受到他专注的神情。
    ③观察分析创作
    通过观察不同发型、不同比例的人物头部背影,提出问题:画中是如何用线条去表现的
    学生交流并回答。
    教师总结:男生:短而密的线。女生:线到扎头绳的地方集中,然后又分开;用一组一组的长线。
    活动三:指导实践.展开实操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并交流同学头部背影特征,并派小组代表回答。
    以班上的同学为对象进行线描写生。画画你观察的同学。
    教师示范、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并纠错。
    【设计意图】
    把实际操作环节作为教学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造型表现能力。
    活动四:展示评价,拓展提高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作品,描述绘画内容;学生相互评价对方作业,教师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总结评价。
    总结升华:养成热爱写生、热爱创作的美好情感。
    【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多主体、全方位的评价交流,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主导的作用。

  • 第6题:

    教学设计
    请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为九年级唱歌课《月之故乡》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


    答案: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歌曲中游子对家乡的呼唤之情,并逐步激发学习和爱国热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通过以视唱为主、听唱为辅的方法逐步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的方式,发展团队精神。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学生能唱准歌曲中的临时变音记号。

  • 第7题:

    请对《标志设计》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小学美术教育是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及构成等基本知识,学习标志设计的创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和应用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学重点:标志的应用分类和构成形式。教学难点:标志的创意设计。教具准备:收集一些著名标志范例,电教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画笔、画纸、颜料、直尺、圆规等绘图用品。

  • 第8题:

    问答题
    请根据所给材料结合你对高中《变色龙》原文的理解,为本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并指明重难点。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变色龙”的表面意思和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故事主要情节,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握人物性格,体会变色龙似的人物的典型性,特别是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2)分析课文的环境描写。
    难点:对变色龙式的人物的本质的认识,对课文特定历史背景的认识。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美术课时教案设计主要应包含下列哪些内容?()
    A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B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C

    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D

    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请为本篇课文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依据。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a.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b.了解什么是“铭”,熟悉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和“兴”的特点。
    c.分析作者的情操和志趣,发表自己的感悟。
    ②过程与方法
    a.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大意。
    b.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c.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重点:
    ①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
    ②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③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是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3)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4)设计依据:
    ①教材分析: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在积累巩固文言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②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个人的认知体验阐发阅读体悟,汲取精神营养。
    ③学生情况:学生经过初一一学年和初二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与学习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册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重点篇目八篇),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获得成就感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请以“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为课题,完成下列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新课导入和新知探究、巩固、应用等)及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a.充分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b.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经历感受不等式性质的得出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b.通过分组活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
    a.认识通过观察、试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结论,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b.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分享别人的想法和结果。
    (2)教学重点、难点
    a.重点:不等式的性质;
    b.难点: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3)教学过程设计
    ①创设情境:小明和小红一起去买苹果,小明的苹果数是小红的三倍还多1个。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a.问小明有多少苹果?
    b.回忆等式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回顾等式的性质,帮助学生回顾等式性质的得出过程,为本节课探索不等式的性质作好铺垫,并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教学,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做出了贡献。
    ②导入新课:小明和小红一起去买苹果,小明的苹果数是小红的三倍还多。
    问题:a.你能说出小明有多少苹果吗?
    b.你能用“>”或“<”把老师列出的式子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吗?
    c.你能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吗?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为下面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不等式作准备。通过精心设计的现实问题和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总结不等式的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注意学生对不等式性质2、性质3是否能分开说明。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不等式性质的表示方法。在最后教师能够加以纠正学生的错误。
    ③巩固新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教师出题)。师生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不等式的解法,并注意寻找规律。教师深入小组,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不等式的结构特点,总结规律,并统一规范写法。在学生讨论后纠正学生的错误。
    设计意图:用符号语言表示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发展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符号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④应用练习:
    设a>b,用“>”或“<”填空(教师列出几道习题)。
    师生互动:学生独立完成,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填写答案,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可以使教师了解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展示学生的成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小结: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纠正,加深学生的印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请为这篇选自《诗经》的经典诗歌设计教学目标,说明教学重难点,并据此制定你的教学方法。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经》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感受其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理解诗中悲剧产生的原因。
    (3)方法与过程:
    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2)领会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根据下列条件,设计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和组织练习方法。
      初二(5)班,学生40人,教学内容是足球基本战术中“直传斜插二过一”配合(见图),新授课,教学条件为足球10个,足球战术挂图l张,小足球场1块。





    答案:
    解析:
      【教学内容】
      足球基本战术“直传斜插二过一”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直传斜插二过一”战术,认识局部配合战术在比赛中的作用,了解传、跑的方向与时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脚内侧传球练习,初步掌握“直传斜插二过一”战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勇敢顽强、积极主动、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线传球,斜线跑位。
      难点:传球跑位时的时机与传球的准确性。
      【教学步骤】
      (1)准备部分
      ①进行课堂常规:a.体委整队,检查人数.b.师生问好;c.宣布本节课的任务及要求;d.安排见习生,检查服装。
      组织形式:四列横队。
      ②一般准备活动
      a.慢跑
      学生成两路纵队,绕足球场慢跑两圈。
      b.徒手操
      教师喊口令,并带领学生做徒手操(内容:头部运动、腰绕环、膝绕环、正侧压腿)。
      组织形式: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③专项准备活动
      行进间后踢腿跑;行进间前踢腿跑;加速跑。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成两路纵队,两人一组同时前进,然后从两侧慢跑回去。教师在此过程要注意指导、纠正。
      ④游戏
      名称:逗猴
      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熟悉球性。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然后进行分组。学生8人一组,围成一个圈,其中两人在里面抢、断,抢
      获球者则与传球失误者交换位置,游戏继续进行。教师要巡视指导。
      (2)基本部分
      ①学习直传斜插二过一战术,教师利用演示板讲解二过一战术,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
      ②无球模仿直传斜插跑位,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并模仿。
      ③有球练习,教师再次强调重点、难点,学生分组自主练习,技术好的学生可展示练习。
      ④教学比赛,提高与巩固所学技术,分组进行比赛,能在比赛中运用直传斜插二过一战术,比赛后自主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
      组织形式:
    ××××××××××

    ××××××××××
      (3)结束部分
      ①放松整理活动
      教师简单介绍放松方法,学生认真听讲,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放松。主要内容为手臂放松、腿部放松和全身放松。
      组织形式: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②课堂小结
      教师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励学生主动示范,学生敢于展示自我,并进行自评互评。然后总结直传斜插二过一战术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练习。
      组织形式:四列横队。
      ③整理器材
      教师安排人员清理场地、回收器材,学生按要求回收、整理、归还器材。宣布下课,师生道别。

  • 第14题:

    请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百鸟朝凤》
    要求:(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0分)
    (2)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25分)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百鸟朝凤》这首作品,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喜爱,同时提高整体音乐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这首曲子,体会作品创造的意境;通过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模仿表演等形式,来体会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
    【知识与技能】能够清晰分辨出音乐中唢呐模仿的不同种类的鸟的叫声;能够清晰分辨出各乐段的主题旋律。
    【重点】通过多种形式赏析音乐,感受音乐形象,了解唢呐这一民族乐器,体会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
    【难点】听辩和区分各乐段的主题旋律。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置情境教学,播放各种鸟类叫声的音频并引导学生联想鸟类的形象,并引导话题,在音乐中,很多乐器也能模仿出音频中鸟类的叫声。而且非常形象,让大家猜猜都有什么类似的乐器。教师顺势为大家介绍唢呐这一乐器,并引入今天的音乐主题——唢呐名曲《百鸟朝风》。
    (二)整体感知
    1.初听乐曲,教师引导学生听歌曲的旋律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又是什么速度?
    (欢快跳跃的情绪、感受到各种鸟类呜叫嬉戏的场景;乐曲速度自由,属于散板)
    2.教师为学生们简介作品《百鸟朝风》的相关知识和唢呐的乐器背景知识。
    (三)探究乐曲
    1.分段复听乐曲,教师带领同学们通过聆听,认识并区分每一段的主题旋律。
    (1)教师可通过讲授法,为同学们简介每一段主要表达的主题。
    (2)第一段:主题旋律的展现;
    第二段:运用唢呐的各种演奏技法来模仿不同鸟类的声音特点:
    第三段:乐曲的第三乐段,延续欢快喜庆的音乐形象,对作品进行概括和总结。
    2.带领同学们对乐曲的第二段进行详细的欣赏和分析。
    (1)再听第二段旋律,让同学们自由抒发感受,概括第二段音乐的表现手法(学生可能总结出:唢呐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演奏技法多样,民乐队进行流水板的反复伴奏)。
    (2)同学们通过聆听,寻找第二段一共模仿了几种鸟类的叫声(布谷鸟、喜鹊等)。
    (3)邀请同学们分组尝试着模仿一下这些鸟类的叫声,感受唢呐乐器的声音特点。
    (4)同学们通过赏析和切身表演体验,概括出唢呐乐器的音色特点。
    3.同学们赏析作品的第三乐段,小组合作讨论对比一下第三乐段和第一、第二乐段有何不同。师巡视并给予指导,发言后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4.最后完整聆听作品,形成对作品的整体感知。
    (四)巩固提升
    1.教师为同学们播放由民乐独奏《百鸟朝凤》改编的合奏版《百鸟朝凤》,感受不同乐器风格下的<百鸟朝凤》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
    2.让学生自由讨论更喜欢哪种风格的作品,发言后师给予鼓励评价。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民族音乐进行整体的概括,并引导同学们更多地去关注民族音乐和器乐发展,培养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喜爱。同时,引导同学们关注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情感。
    2.作业:邀请同学们针对唢呐独奏版的《百鸟朝凤》写一篇小小的听后感受,下节课大家一起来分享。

  • 第15题: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设计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鉴赏《王大娘钉缸》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针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对比、探究的活动中,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重点】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难点】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2)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出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戏曲(河南)
    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河南的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名叫《王大娘钉缸》。大家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歌曲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
    (1)欣赏《王大娘钉缸》的视频,感受歌曲的情绪(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2)教师演唱,学生判断结构形式(上下两句,从整体上看,上下旬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3)分析鱼咬尾的曲式结构
    师:每句结尾的音与开头的音一样吗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什么(鱼咬尾)
    2.了解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1)查阅地花鼓资料。(在河南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2)播放视频,了解地花鼓的表演形式。
    (3)地花鼓的特点。
    师:为什么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学唱歌曲
    (1)学生根据视频哼唱,熟悉旋律。
    (2)学生加入歌词学唱歌曲,体会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
    (3)老师指挥,学生用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演唱歌曲。
    (三)巩固提高,对比歌曲,感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
    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1.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2.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四)课堂小结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王大娘钉缸》一样,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我希望同学们课下后以歌曲《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为素材创编一个小歌舞表演,下节课分享。

  • 第16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说明“脚底接地滚球”的教学重点、难点。
    (2)若指导水平二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中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答案:
    解析:
    (1)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停球部位及推拨球的部位、方向。
    教学难点:停球时间及推拨球的力量、速度。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脚底接地滚球的动作方法,初步掌握脚底接地滚球的动作技能,会在跑动中运球。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80%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掌握接地滚球的动作;发展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合作与竞争意识,体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心理感受,提高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一:球从脚底漏过。
    【纠正方法】在练习过程中用语言提醒学生主动断来球方向,并掌握好触球部位离地面的高度。
    易犯错误二:将球卡死在接球地点
    【纠正方法】触球的部位不应该太高。

  • 第17题:

    第2课色彩的和谐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区别。
    (2)依据该材料,试拟定教学重难点。
    (3)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1)同类色指色相性质相同,但色度有深浅之分的色彩(是色相环中15°夹角内的颜色);邻近色为在24色相环上任选一色,与此色相距90度,或者彼此相隔五六个数位的两色。如:红色与黄橙色、蓝色与黄绿色等。同类色是按明度来区分的.邻近色是按色相区分。同类色的差别在于明暗程度,邻近色在于色彩的相差。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邻近色的调色方法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调配出和谐的色彩搭配。
    (3)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教师出示色彩卡片,请同学根据卡片上相近的色彩“找朋友”,说说其余色彩不配成“朋友”的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
    揭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导入.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色彩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活动二:赏析作品,引导想象
    ①感知、体验色彩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图片由几个主要颜色构成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总结并展示色相环.提出问题:这几个主要颜色在色相环上的位置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相邻。
    【设计意图】
    图片与色相环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色彩,感受邻近色,从而为学生认识邻近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欣赏、讨论色彩的和谐
    A.认识邻近色
    教师继续展示色相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什么是邻近色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在色相环中相邻近的、在90度范围之内的颜色,称为邻近色。
    如:黄一黄绿一绿、红一橘红一朱红、蓝一天蓝一普蓝。
    B.寻找邻近色
    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寻找生活中的邻近色,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回答:教室环境布置、学生服装等的色彩搭配、室内设计、建筑。
    继续提问:这些色彩搭配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给人和谐、舒适的感觉。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使学生融入其中,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①教师演示
    演示邻近色调配方法,完成一幅画,讲解要领:
    根据需要可以画好铅笔稿,也可以按一定走向随意涂色。
    依据色环选择邻近色。
    可按一定顺序进行调配绘制。如橙、黄橙、红橙。注意用橙色在调配时加黄、加红的比例多少和水分的多少要把握适中。
    (邻近色色块形状、大小和组织可以自由些,依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允许学生尝试局部模仿练习。)
    ②课堂练习
    用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来组织完成一幅作品,可以是抽象作品,也可以是有具体形象的风景画、图案等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设计意图】
    教师演示调色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色彩的运用,并结合实践掌握色彩的调色规律。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①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绘画思路和方法。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交流评议。
    教师总结评议。
    ②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回顾本课重难点。
    复习对比色,根据对比色和邻近色的不同色性找到适合运用的场所。
    游乐场、交通警示——对比色:
    卧室、图书馆、书房——邻近色。
    【设计意图】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引导学生做最后小结,加深记忆并做好作业布置。

  • 第18题:

    美术课时教案设计主要应包含下列哪些内容?()

    • A、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 B、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 C、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 D、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步骤,同时说明重要步骤中的设计思想。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3)班,学生40人。场地器材:田径场1块,实心球10~12个、标志物4个、小黑板两块、教学挂图1张。教学内容:铅球的最后用力和身体练习。


    正确答案: 铅球的最后用力和身体练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运动模块田径必修单元投的基础知识、技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用力技术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铅球成绩的远近;间接影响学生对成功感的体验和对田径这门相对枯燥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影响投掷学习时间的相互衔接和教学质量。同时,本课的教学可以融运动技能、运动体能、身体健康和合作、参与为一体,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运动爱好与专长的要求”;符合新课程设置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全班同学了解铅球最后用力的基本技术和关键点,形成正确的最后用力意识。技能目标:让85%以上的同学基本掌握铅球的最后用力的技术,减少错误和多余的最后用力动作,并能在其后的学习中和今后的体育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和练习方法.能有针对性的锻炼身体。情感目标:发展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兴趣和主动性、探究性;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团队和竞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爆发式的最后用力技术。难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四、教法、学法设计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学法定教法。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小组为教学单位,充分发挥小组中团结、协作以及团队间的竞争、对抗,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在铅球最后用力的学习中,采用分组不轮换的教学方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技术重点,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练习。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提问、思考、分析、对比、总结、示范等,让学生基本掌握最后用力技术,减少多余和错误动作,完成教学任务。在身体练习教学中,采用集体分组游戏的方式,把体能练习融入团队间的竞争和对抗中,让学生既能提高体能,又能体会到合作、参与的乐趣。寓教于乐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15分钟)1.组长带领组员(共六人)自由活动10分钟。2.0到5分钟完成教学常规和准备活动,重点是上下肢关节和腰的活动。3.通过小黑板的形式明确(文字、挂图)教学任务、目标。设计思想:六个人为一组的分组符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和发挥组合的最佳效果并便于管理和组织教学。同时,也能够充分突出体育骨干带头的作用。把准备活动时间放给学生自己热身,不但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练习的有效时间。学生的自由活动监督由各组组长完成。对于不能自主完成准备活动的学生,特别是女生,由教师统一安排热身。此间,教师要提供学生足够的热身器械(如足球、篮球、跳绳等)。
    (二)主要内容(25分钟)1.教师边做示范,边用“顺口溜”的方式说出铅球最后用力技术要点,并把写有口诀的黑板和技术挂图摆放在固定位置。最后提出激励、引导练习的问题和竞争动员,以及安全要求。(3分钟)2.以组为单位进行实心球的练习,练习方式和练习密度由小组自定。(12分钟)3.教师巡回指导、示范、答疑、帮助各组解决问题并强调重点、关键点,同时要用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信心。4.每组选出技术和成绩最好的一名同学进行示范练习,组与组间相互评价和竞争。(5分钟)5.身体练习游戏,抱球接力。成绩落后者做俯卧撑。(5分钟)设计思想: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任务的明确是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学习的目标和界限。以上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课堂中主体和主导的相互作用;用各组推选优秀同学的方法突出榜样带头作用。并把榜样的成功感扩大到组。而对于落后的同学,能够有效地激励组之间的斗志,有利与学习和形成良性的竞争。同时,组之间的自评和互评能够强化技术要点,形成同学间良好的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学习风气。有利于整体达到教学目标。身体游戏练习以接力形式出现,能够变枯燥为热闹,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达到锻炼体能的目的。(三)放松总结(5分钟)1.以组为单位进行放松。2.教学小结。3.收器械。设计思想:在学生放松中,进行教学小结。
    (四)心率预计和练习密度心率最高140~150/分,估计第35~38分钟出现。练习密度45~55%。
    (五)场地设计和器材用1/3个田径场。器材:实心球:10~12个,标志物4个,小黑板两块,教学挂图1张。

  • 第20题: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在进行原地投掷纸垒球(水平二,第1次课)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利用废纸制作彩色纸垒球。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军民鱼水传真情”的教学情境,进行投彩色纸垒球练习;拓展练习采用了“冲破封锁线”的游戏。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要说明“原地投掷纸垒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2)若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步骤设计。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以“随机事件(第一课时)”为课题,完成下列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新课导入和新知探究、巩固、应用等)及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探索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根据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或随机事件;
    ③情感目标: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促进学生乐于感受数学,喜欢数学。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重点:随机事件的特点;
    ②难点: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2)教学过程设计
    ①活动1:提问下列哪些现象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教师列出几个事例)
    a.所有的河水都流向大海;
    b.太阳从西边出来;
    c.娜娜在上课;
    d.中午12点放学。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这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吗?进而提出深入问题,比如为什么是确定的?对于其中一些问题,教师(或学生)进行实物演示。学生需阅读、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首先教师和学生一起说出几个现实生活的例子,通过实际生活中几个生动、鲜活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教师应注意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来回答使尽可能多的同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②活动2:提问5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抓阄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每个纸片上写着不同的数字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抓阄,他随机抽取了一个,考虑以下问题:
    a.抽到的号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b.抽到的号小于6吗?
    c.抽到的号会是2吗?
    d.抽到的号会是1吗?
    师生互动: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片,请5名同学到讲台前面,进行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理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除了一些必然事件和一些不可能事件外,还有一些事件既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③活动3:提问一个质地均匀的骰子,让学生思考问题:掷一次骰子,骰子向上的一面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吗?
    a.出现的点数会是4吗?
    b.出现的点数大于0吗?
    c.出现的点数会是7吗?
    d.可能出现哪些点数?
    师生互动:请几名同学到讲台前面,进行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随机事件在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随机事件有比较充分的感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角进一步深化对随机事件的理解与认识。这个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加深与巩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④活动4:提问上面两个试验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自行分组讨论,提问五到六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
    师生互动: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如果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再举几个随机事件的经典例子,以引导学生独立地总结后,再互相交流归纳出随机事件的共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出随机事件的定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们以往研究的各种问题,其结果都是确定的,而随机事件不同,因此,这里应留出一些时间,让同学们充分思考、讨论,给老师答案。
    ⑤活动5:小结
    师生互动: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作用是及时复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加深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印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步骤,同时说明重要步骤中的设计思想。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3)班,学生40人。场地器材:田径场1块,实心球10~12个、标志物4个、小黑板两块、教学挂图1张。教学内容:铅球的最后用力和身体练习。

    正确答案: 铅球的最后用力和身体练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运动模块田径必修单元投的基础知识、技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用力技术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铅球成绩的远近;间接影响学生对成功感的体验和对田径这门相对枯燥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影响投掷学习时间的相互衔接和教学质量。同时,本课的教学可以融运动技能、运动体能、身体健康和合作、参与为一体,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运动爱好与专长的要求”;符合新课程设置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全班同学了解铅球最后用力的基本技术和关键点,形成正确的最后用力意识。技能目标:让85%以上的同学基本掌握铅球的最后用力的技术,减少错误和多余的最后用力动作,并能在其后的学习中和今后的体育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和练习方法.能有针对性的锻炼身体。情感目标:发展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兴趣和主动性、探究性;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团队和竞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爆发式的最后用力技术。难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四、教法、学法设计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学法定教法。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小组为教学单位,充分发挥小组中团结、协作以及团队间的竞争、对抗,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在铅球最后用力的学习中,采用分组不轮换的教学方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技术重点,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练习。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提问、思考、分析、对比、总结、示范等,让学生基本掌握最后用力技术,减少多余和错误动作,完成教学任务。在身体练习教学中,采用集体分组游戏的方式,把体能练习融入团队间的竞争和对抗中,让学生既能提高体能,又能体会到合作、参与的乐趣。寓教于乐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15分钟)1.组长带领组员(共六人)自由活动10分钟。2.0到5分钟完成教学常规和准备活动,重点是上下肢关节和腰的活动。3.通过小黑板的形式明确(文字、挂图)教学任务、目标。设计思想:六个人为一组的分组符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和发挥组合的最佳效果并便于管理和组织教学。同时,也能够充分突出体育骨干带头的作用。把准备活动时间放给学生自己热身,不但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练习的有效时间。学生的自由活动监督由各组组长完成。对于不能自主完成准备活动的学生,特别是女生,由教师统一安排热身。此间,教师要提供学生足够的热身器械(如足球、篮球、跳绳等)。
    (二)主要内容(25分钟)1.教师边做示范,边用“顺口溜”的方式说出铅球最后用力技术要点,并把写有口诀的黑板和技术挂图摆放在固定位置。最后提出激励、引导练习的问题和竞争动员,以及安全要求。(3分钟)2.以组为单位进行实心球的练习,练习方式和练习密度由小组自定。(12分钟)3.教师巡回指导、示范、答疑、帮助各组解决问题并强调重点、关键点,同时要用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信心。4.每组选出技术和成绩最好的一名同学进行示范练习,组与组间相互评价和竞争。(5分钟)5.身体练习游戏,抱球接力。成绩落后者做俯卧撑。(5分钟)设计思想: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任务的明确是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学习的目标和界限。以上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课堂中主体和主导的相互作用;用各组推选优秀同学的方法突出榜样带头作用。并把榜样的成功感扩大到组。而对于落后的同学,能够有效地激励组之间的斗志,有利与学习和形成良性的竞争。同时,组之间的自评和互评能够强化技术要点,形成同学间良好的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学习风气。有利于整体达到教学目标。身体游戏练习以接力形式出现,能够变枯燥为热闹,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达到锻炼体能的目的。(三)放松总结(5分钟)1.以组为单位进行放松。2.教学小结。3.收器械。设计思想:在学生放松中,进行教学小结。
    (四)心率预计和练习密度心率最高140~150/分,估计第35~38分钟出现。练习密度45~55%。
    (五)场地设计和器材用1/3个田径场。器材:实心球:10~12个,标志物4个,小黑板两块,教学挂图1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请对《标志设计》一课进行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小学美术教育是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及构成等基本知识,学习标志设计的创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和应用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学重点:标志的应用分类和构成形式。教学难点:标志的创意设计。教具准备:收集一些著名标志范例,电教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画笔、画纸、颜料、直尺、圆规等绘图用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