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在一节音乐公开课中某位教师的技能得到了充分展示,中文范唱、舞蹈表演、英文演唱……教师的表演充满激情,但学生却是冷冰冰,课后这位教师感到"自己很辛苦,学生很被动",于是就这节课中"学生为什么动不起来"进行了反思。在第二次上公开课时,由于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位教师不再自己演独角戏,而是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引导学生学习。整节课比较流畅,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课堂上又出现新的问题,学生在练习时大声喊唱。课后,他马上就"教师如何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当这位老师第三次为大家上公开课时,无论是在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唱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教师教得轻松自如、清晰流畅。请对上面这位教师的做法做出评价。
第7题:
课例点评题:通过对下面八年级音乐课《唱脸谱》这一课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并点评。【课题名称】《唱脸谱》教学目标:1.通过戏歌《唱脸谱》的学习,了解京剧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产生对京剧的兴趣。2.通过戏歌《唱脸谱》的学习,了解戏歌、脸谱、四击头、拖腔及京剧表演形式等知识;让学生感受倚音、休止符等音乐记号在戏曲音乐中的韵味。3.通过《唱脸谱》的学习提高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脸谱知识,让学生感受体会京剧的韵味,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言:在众多的文艺晚会上,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节目。有这么一首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播放《我是中国人》片段,导入新问题:这是什么唱腔?(京剧)旧知识回顾:京剧的起源。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京歌!新知识的传授:什么叫京歌?京歌就是改良了的京剧,加上了流行音乐的元素。京歌比京剧更多了一些现代的东西,但是具备了京剧的韵味。《唱脸谱》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二、新课《唱脸谱》的学习教学流程:1.聆听范唱《唱脸谱》请大家边听边思考问题:歌曲唱的什么内容?(老师补充对歌曲唱词的分析。)2.音乐小知识:脸谱(学生欣赏脸谱图片并说说脸谱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进行旧知识的回顾:京剧的行当。3.歌曲的曲式分析:既然这首歌曲是京歌,那么肯定是有京剧部分,也有歌曲部分,各部分音乐有何特点?(全曲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旋律汲取了京剧音乐的素材,并采用了通俗音乐的创作手法,可谓雅俗共赏,别有风味。第二部分旋律完全使用了京剧音乐的西皮唱腔,从而与第一部分的音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4.歌曲的分段学习第一乐段的学习:(1)4/4拍的强弱规律及划拍方法,弱起小节的准确演唱;(2)前倚音的模唱(老师范唱);(3)时值饱满的演唱长音、休止符的准确把握。(学生看谱、模唱,老师范唱、指挥;学生分组分唱、交替两乐句演唱、比赛;老师评价。)第二乐段的学习:(1)插入唱腔小知识(西皮、二黄的唱腔特点:西皮的曲调比较激越活泼,如《四郎探母》等都是从头到尾唱西皮的戏。二黄的曲调则比较平稳、深沉。);(2)拖腔的重点练习(看指挥、划拍、找感觉,注意长音的时值唱满。);(3)歌曲的艺术处理(分组讨论):你认为用怎样的声音与演唱形式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第一部分由女生演唱,声音流畅舒展,在娓娓道来中又富含激情。第二部分由男生演唱,声音明亮、刚强有力。)(4)分析歌曲情感。三、教学拓展(音乐活动--京剧大舞台)音乐活动:你能唱首京歌吗?你能唱段京剧吗?你会说句念白吗?你能做几个动作吗?让学生选其一即可,也可以作为比赛的加试题进行。四、评价与总结中国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希望今后大家多去了解,多去学习,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学生总结学习本节课的感悟。(老师希望大家都喜欢京剧,并唤起无比的热情去热爱中国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着重引导:流行音乐也要以民间音乐、严肃音乐为基石,有了它们的融合才有音乐的艺术之关。)
第8题:
案例: 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案例片段。 金老师在一节音乐课中,正在讲解遇到的高音该如何演唱时,窗外车站的大钟突然“当、当、当”地响了起来。这个意外的因素很自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顿时,课堂秩序一片混乱,老师大声呵斥同学们,让同学们保持安静,认真听讲,这时同学们极不情愿地继续上课,这堂课也在比较尴尬的气氛中结束。试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该如何处理以上教学事件。 要求: (1)对案例提出自己的判断。 (2)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评价。 (3)对案例提出教学建议。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情感性原则
形象性原则
音乐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案例:王老师为了调动音乐课气氛,以便于更好地导入课堂教学内容,每次音乐课前5分钟,都让1~2名同学表演节目,可以采用唱歌、跳舞等任意形式。一次,某同学表演了《小苹果》,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根本没法静下心来学习新课《北风吹》,认为《北风吹》不如《小苹果》有意思。王老师非常气愤,厉声喝道:“听《小苹果》这种音乐毫无意义!以后音乐课前的表演,唱歌要唱经典的歌曲,跳舞要跳经典的作品,要提高自己的品味。好了,不讨论了,我们上课……”请对案例中王老师的做法给出评价。
第18题:
某老师在《赠汪伦》的教学中,老师组织了一场“表演”。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赠汪伦》一课,大家有没有兴趣表演李白和汪伦离别时的情况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并有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他们模仿古人的模样,用手边捋胡子,边念《赠汪伦》的诗。这种新奇的表演别开生面。后来又有一组的同学上台表演,他们想起了唱古时候离别时候的歌,可是又都不太想得起来,这时老师提醒道,我们可以唱自己知道的歌。歌曲便在教室上空飞扬。 请结合案例,分析教师应如何上好一堂课?
第19题:
在一节音乐公开课中某位教师的技能得到了充分展示,中文范唱、舞蹈表演、英文演唱……教师的表演充满激情,但学生却是冷冰冰,课后这位教师感到“自己很辛苦,学生很被动”,于是就这节课中“学生为什么动不起来”进行了反思。 在第二次上公开课时,由于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位教师不再自己演独角戏,而是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引导学生学习。整节课比较流畅,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课堂上又出现新的问题,学生在练习时大声喊唱。课后,他马上就“教师如何在学生学习方法上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 当这位老师第三次为大家上公开课时,无论是在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积极地参与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唱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教师教得轻松自如、清晰流畅。 请对上面这位教师的做法做出评价。
第20题: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关注学科综合
面向全体学生
强调音乐实践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