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解析:
学前儿童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儿童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借助于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学前儿童容易掌握那些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容易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题干描述的现象说明幼儿思维特点的具体性。
更多“ 强强能理解3个皮球和1个皮球合起来是4个皮球,但不能理解“3+1=4”。这说明幼儿思维的特点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红、蓝、黄、白、紫五种颜色的皮球,分别装在五个盒子里。甲、乙、丙、丁、戊五人猜测盒子里皮球的颜色。甲:第二盒是紫的,第三盒是黄的。乙:第二盒是蓝的,第四盒是红的。丙:第一盒是红的,第五盒是白的。丁:第三盒是蓝的,第四盒是白的。戊:第二盒是黄的,第五盒是紫的。猜完之后打开盒子发现,每人都只猜对了一种,并且毎盒都有一个人猜对。由此可以推测出以下哪项?

    A.第一个盒子内的皮球是蓝色的。
    B.第三个盒子内的皮球不是黄色的。
    C.第四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白色的。
    D.第五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红色的。
    E.第二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紫色的。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明显的限制条件为“每人都只猜对了一种,并且每盒都有一个人猜对”,观察可以发现,第一盒只有一人猜,所以猜的一定正确,即第一盒是红色的,然后根据①其他盒子不能是红色的②每人都只猜对了一种,这两个思路依次推导。结果为:第一盆到第五盒中皮球的颜色依次为:红色、蓝色、黄色、白色、紫色。

  • 第2题:

    皮球掉进一个盛有水的圆柱形水桶中。皮球的直径为15厘米,水桶底面直径为60厘米。皮球有4/5的体积浸在水中(见右图)。问皮球掉进水中后,水桶中的水面升高了多少厘米?( )

    A. 0. 125 B. 0. 5
    C. 0.625 D. 0.86


    答案:B
    解析: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 第3题:

    行车中突然有皮球滚到路上,应()。

    • A、保持原速行驶
    • B、迅速绕过
    • C、立即减速,随时准备停车,以防碰撞追逐的儿童
    • D、从皮球上骑过

    正确答案:C

  • 第4题:

    “我们去看海”中的把皮球踢掉的是()。


    正确答案:刘平

  • 第5题:

    对斜坡上皮球滚落下来的原因,3~4岁的儿童可能更多认为是“(皮球)站不稳,没有脚。”5~6岁的儿童会说“皮球是圆的,它要滚。”试分析这一现象说明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什么趋势?并就此现象,分析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对5-6岁儿童进行教育活动。


    正确答案: 这一现象说明了儿童判断内容深入化。从判断的内容来看,儿童的判断首先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在幼儿期开始向反映事物本质联系发展,也就是从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幼儿初期往往把直接观察到的物体表面现象作为因果关系。如,对斜坡上皮球滚落下来的原因,3~4岁的儿童可能更多认为是“(皮球)站不稳,没有脚。”5~6岁的儿童,开始能够按事物的隐蔽的、比较本质的联系作出判断和推理。如,会说“皮球是圆的,它要滚。”
    教师就此现象,应明确儿童判断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儿童判断内容逐渐深入的表现。应肯定儿童的说法,不要否定儿童的说法,打击儿童判断的积极性。

  • 第6题:

    学前儿童把“用皮球打小狗”理解为“小狗打皮球”,采用了理解句子的()。

    • A、事件可能性策略
    • B、词序策略
    • C、语法策略
    • D、非语言策略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儿童在玩皮球,一会儿皮球滚走了,他玩皮球的事也就结束了。这一过程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的特点。


    正确答案:直觉行动性

  • 第8题:

    我们以皮球落地时的弹跳为例,由于皮球自身的重力与地面的()使皮球在下落运动时就会产生弹跳运动。

    • A、摩擦
    • B、反作用力
    • C、接触
    • D、碰撞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单选题
    5-6岁幼儿能躲避他人过来的球或扔过来的()。
    A

    B

    沙包

    C

    皮球

    D

    E

    物品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儿童在玩皮球,一会儿皮球滚走了,他玩皮球的事也就结束了。这一过程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的特点。

    正确答案: 直觉行动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把水面的皮球慢慢压入水底,在皮球完全浸入水中前,应加的压力是____的;完全浸入水中后,应加的压力是____的.(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正确答案: 变大,不变
    解析:
    在皮球完全浸入水中前,压入水中的体积变大,所以浮力变大;完全浸入水中后,压入水中的体积不变,所以浮力不变.

  • 第12题:

    单选题
    学前儿童把“用皮球打小狗”理解为“小狗打皮球”,采用了理解句子的()。
    A

    事件可能性策略

    B

    词序策略

    C

    语法策略

    D

    非语言策略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要求幼儿对香蕉、苹果、皮球、口琴等进行分类,幼儿将苹果与皮球归为一类,香蕉与口琴归为一类。由此表明他们所具有的概念种类是

    A.具体概念
    B.抽象概念
    C.合取概念
    D.人工概念

    答案:A
    解析:
    具体概念是按照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按照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题干中的幼儿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来进行的分类,属于具体概念。

  • 第14题:

    教师和儿童一起工作——抓住儿童的皮球,再抛给儿童。体现了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扮演了()角色。
    合作者

  • 第15题:

    我们拍皮球是利用压缩空气具有弹性的道理。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皮球从3m高处自由落下,被水平地面竖直弹回,在距地面1m高处被接住,则皮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是()

    • A、4m、4m
    • B、3m,1m
    • C、3m、2m
    • D、4m、2m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幼儿体育活动中可以发展爆发力的项目是()。

    • A、单脚连跳
    • B、拍皮球
    • C、反复侧跳
    • D、立定跳远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5-6岁幼儿能躲避他人过来的球或扔过来的()。

    • A、球
    • B、沙包
    • C、皮球
    • D、纸
    • E、物品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皮球花纹


    正确答案: 皮球花,清代叫绣球花。它的构成骨式不明显,只是以大小不等的花头或龙凤等主体形象作圆形或椭圆形的适合构成,三三两两相聚,疏密均匀地适合在器物的装饰带中,一般纹样以外的空间大于纹样的比例,应用起来变化无穷,对器型适应性强。类似皮球花构成的还有散点式折枝花、“反蝶”(又叫百蝶)等。

  • 第20题:

    行车中突然有皮球滚到路上,按照防御性驾驶技术要求,应()。

    • A、迅速绕过
    • B、立即减速,随时准备停车,以防碰撞追逐的儿童
    • C、从皮球上骑过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问答题
    对斜坡上皮球滚落下来的原因,3~4岁的儿童可能更多认为是“(皮球)站不稳,没有脚。”5~6岁的儿童会说“皮球是圆的,它要滚。”试分析这一现象说明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什么趋势?并就此现象,分析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对5-6岁儿童进行教育活动。

    正确答案: 这一现象说明了儿童判断内容深入化。从判断的内容来看,儿童的判断首先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在幼儿期开始向反映事物本质联系发展,也就是从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幼儿初期往往把直接观察到的物体表面现象作为因果关系。如,对斜坡上皮球滚落下来的原因,3~4岁的儿童可能更多认为是“(皮球)站不稳,没有脚。”5~6岁的儿童,开始能够按事物的隐蔽的、比较本质的联系作出判断和推理。如,会说“皮球是圆的,它要滚。”
    教师就此现象,应明确儿童判断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儿童判断内容逐渐深入的表现。应肯定儿童的说法,不要否定儿童的说法,打击儿童判断的积极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皮球花纹

    正确答案: 皮球花,清代叫绣球花。它的构成骨式不明显,只是以大小不等的花头或龙凤等主体形象作圆形或椭圆形的适合构成,三三两两相聚,疏密均匀地适合在器物的装饰带中,一般纹样以外的空间大于纹样的比例,应用起来变化无穷,对器型适应性强。类似皮球花构成的还有散点式折枝花、“反蝶”(又叫百蝶)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在“拍皮球”活动中,小班幼儿哲哲在练习了一段时间拍皮球后还是不能连着拍。下午,肖老师当着哲哲的面对家长说:“别的小朋友都能连着拍皮球了,就哲哲还不会,哲哲回家后要多加练习。”肖老师的做法(    )。
    A

    不正确,忽视了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B

    不正确,不能讽刺、嘲笑幼儿

    C

    正确,可以激励幼儿多加练习拍球

    D

    正确,体现了对幼儿的严格要求


    正确答案: D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