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简述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基本内容与贡献。
(1)基本内容:该模式认为:
①课程知识包括情境知识,这些情境知识是教师在从事不断前进的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②课程变革的个体在思维和行动方面成长与变革的过程,而非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组织程序。
③教师不论是创造和调整他们自己的课程,还是对别人所创造和强加的课程作出反应,他们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对特殊情境的知觉而发生变化。
(2)贡献:该模式认为,教师作为课程知识和课程变革的创造者而非接受者,是可能的。自此,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课程实施的研究中开始得到关注。
略
第6题: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课程是()
第7题:
根据课程的任务不同: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
第8题:
简述体育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第9题:
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10题: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第13题:
简述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简述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的基本内容与贡献。
(1)基本内容: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认为,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①启动阶段。课程变革的发起者要对课程变革计划的目标作出解释以使教育实践者理解与接受。
②实施阶段。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对既定课程变革计划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需要。
③合作阶段。课程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社区代表等要密切合作、相互适应,以使变革计划不断进行下去。
(2)贡献:该模式认为:对教育技术的直接采用和应用并不是带来所期望的教育变革的有效途径,课程实施决定着课程变革的过程和结果,成功的课程实施是以相互适应过程为特征的,课程变革动因是课程专家、校长、教师等方面的相互适应。此后,“相互适应”成为研究课程实施问题的关键术语,对理解课程实施的本质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略
第18题:
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19题:
简述我国新课程三级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第20题:
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隐性课程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