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题目

论述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相似考题
更多“论述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相关问题
  • 第1题:

    用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原理论述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经济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它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包括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拉动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客观的,教育所以能对经济发展起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为:(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成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一支能在科学上有发现,生产技术上有发明的科学研究和设计队伍。同时,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是举足重轻的。(2)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在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并运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即在科学技术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教育也是科学技术知识扩大的、高效的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还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发挥着创造、发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功能。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高教学,使高等学校成为出人才、出成果的基地。另外,高等教育还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人们形成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价值观念、协作观念等)、态度、行为习惯等,并作为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促进和协调作用。

  • 第2题:

    试述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教育和学生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主要表现为:
    (1)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科学的教育能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没有适当的教育措施就无法指导学生的心理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只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其作用不是唯一的、无条件的,因为除了教育之外,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其他因素,如素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学要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
    所谓准备性原则,是指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在我国教育学中,又称之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准备状态走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这里的适合性有两层含义:其一,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其二,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学习时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经济而合理。
    学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认知的、情感的和运动动作的。学习准备也可以相应分为这三个方面。成熟和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根据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至少要涉及两个主要问题:选定什么教材和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即确定每一年龄阶段儿童能最有效地掌握的教材,采用最适合某一年龄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辩证地认识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是为了在学校教学实践中贯彻教学和发展的互惠原则。

  • 第3题:

    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的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者"或"建设人才"既是全面发展的,又是具有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独立修改"并不互相排斥.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体,智,德,美等基本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实上,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受教育者个体身上必然会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点,而不会是千人一面.我们知道,受教育者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不同的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境地,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智慧品质,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性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性的形成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对立起来,排斥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培养,从而也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不能不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这应当说是正确的,合理的,但问题在于对统一性,社会化怎样理解。教育目的作为社会对其成员的质量规格需求的反映,无疑要有统一标准;但统一性不等于一律化,模式化,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我们的教育无疑要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但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由于我们以统一性排斥个性自由发展,把社会化看作驯服工具化,所以,我们不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爱护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把受教育者只是当作工具,而不是主要当作目的。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受教育者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唯唯诺诺,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平庸度日的心态;他们的头脑长在别人的肩上,他们的理想挂在别人的嘴上;他们号称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但缺乏主人意识,对社会事务呈现出冷漠,厌倦甚至抵触的情绪.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也是我们教育的弊端,而且,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 第4题:

    试述个体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正确答案:

    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

    (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①发展性教学;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②早期教育。

  • 第5题:

    教育中如何处理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讲,学生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身体(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心理发展离不开身体的发展;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对身体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在这两个方面的联系中,前一方面是基本的。人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既有密切联系的一面,又有相互区别的一面。由于二者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所以二者在人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分离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学生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在教育中,主要就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大力改进德育,智育,特别是知识教育,使其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发展。改进知识教育,就应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考试,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广泛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使学生体脑活动相间,劳逸活动结合。
    其次,要大力加强和改进体育。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对体育的传统理解和解释必须扩展。"现代学校体育的内涵是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体育不仅内在地包含着智,德,美三育,而且从体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来看,应该是营养,保健,身体技能技巧和身心健康发育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