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 ”相关问题
  • 第1题:

    道德两难问题


    答案:
    解析: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依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模式。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 第2题:

    简述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1)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
    (2)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物质和精神的损失。
    (3)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4)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枸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 第3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重大意义。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r\n \r\n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第4题:

    “道德两难论”是__________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


    答案:
    解析:
    柯尔伯格

  • 第5题:

    试析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柯尔伯格认为,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来,那么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推进个体的这种主动建构过程上,而不是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抑或采取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虽然品德发展有其固定的顺序,但现实道德环境中的恰当引导将有助于学生的这种建构过程顺利进行。
    为达到上述主动建构的过程,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柯尔伯格主张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使儿童不断与道德问题相接触的环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接触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认知冲突,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地,柯尔伯格提出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1)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柯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抓住道德问题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其关键是要让儿童面对道德上的两难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冲突,产生失平衡,使他们对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产生不满,并寻求一种更完整、更高级的道德思维方式。
    道德两难问题法基本上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德育课程的焦点集中在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上。选择这类道德两难问题是为了引起认知上的冲突。第二部,引起两个相邻发展阶段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不都是在同一阶段内思维的,他们互相间的讨论也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在这里,教师要支持和澄清超过这些学生中最低水平的一个阶段之上的观点。当这个观点为学生理解时,教师又提出新的情境向这个阶段的思维挑战,并澄清超过先前发展阶段的那种观点。这样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生矛盾冲突,激起学生进一步思索有关的信息,理解具有更高一级的道德发展水平的学生的立场,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
    (2)公正团体法。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可以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向更高的阶段发展。然而,柯尔伯格指出,德育问题并非通过讨论在课堂内就结束了,德育问题往往与整个学校、社区的氛围有关。象偷窃、破坏等问题仅靠课堂讨论很难解决,只能在全校范围通过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逐渐加以改变。因此进一步发展出公正团体法。
    所谓公正团体是指能体现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精神的集体。“公正团体”以一个集体为教育单位,要求让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民主决策与管理,共同制定和执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使成员在这种集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气氛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道德教育的方法就是公正团体法。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公正团体,其实施的基本要求是采取民主管理的方式,团体的人数一般在60-100人之间,每周开一次全体大会以进行重大问题的民主商讨和决策。会上教师和学生都有同等的发表意见和投票权。除定期召开大会外,在公正团体内还需要设立指导小组,负责处理不需要全体成员参加的事务;纪律小组则负责处理破坏集体规则的事件,小组成员除了1-2名教师外,其余由学生轮流担当。学生在角色扮演、日常实践中获得对平等、公正等道德原则的普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