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年级上册第34页《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断: ①出示挂图。 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棒。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年级上册第34页《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断: ①出示挂图。 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棒。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问题: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此案例。


相似考题

2.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请根据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要求:方法得当,措施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500字。

3.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请分析案例二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未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原因。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的事项”。
【参考答案】广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在数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出大量的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存在着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答案,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只能作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评价使得数学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题的目的性,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可测,大部分学生能寻求到比较正确的答案。
更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年级上册第34页《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 ”相关问题
  • 第1题:

    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根据案例一的教学片段,请从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答案:
    解析:
    案例一中的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如下特点:(1)营造和谐氛围,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案例一中,师生的情感融于认知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给予学生充满赞扬和信任的评价,让学生获得表达自由,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大胆表达自己的算法。
    (2)尊重学生,实现算法多样化。案例一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他们去发现“12-9”的多种计算方法。同时,教师让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算法,从而生成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教学资源。
    (3)注重过程与方法,实现目标的达成。案例一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12-9”的计算方法,与他人交流算法,通过怎样算、为什么要这样算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掌握计算的技能,又获得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 第2题:

    教学楼设计中,下列哪项不符合规范要求?( )

    A.南向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小于2h
    B.二楼教学楼教室的长边相对,其间距不应小于25m
    C.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地的间距不应小于25m
    D.教学楼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250m

    答案:D
    解析:
    《中小学规范》4.1.6学校主要教学用房,设置窗户的外墙与铁路路轨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

  • 第3题:

    22、边或弧上有权重的图被称为网络图。


    正确

  • 第4题:

    背景材料:某建筑公司与某学校签订一教学楼施工合同,明确施工单位要保质保量保工期完成学校的教学楼施工任务。工程竣工后,承包方向学校提交了竣工报告。学校为了不影响学生上课,还没组织验收就直接投入了使用。使用过程中,校方发现了教学楼存在的质量问题,要求建筑公司修理。建筑公司认为教学楼未经验收,学校提前使用出现质量问题,不应再承担责任。试依据上述背景材料,分析下列问题:
    关于教学楼的质量保修问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多项选择题)

    A.教学楼的保修范围、最低保修期限由建筑公司与学校约定
    B.教学楼的保修期自竣工之日起计算
    C.因使用造成的质量问题,应由建筑公司负责维修,校方承担保修费用
    D.若涉及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的质量问题,应由建筑公司负责维修并承担保修费用
    E.当教学楼质量问题较严重复杂时,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只要是在保修范围内,均先由建筑公司履行保修义务
    确认答案

    答案:C,E
    解析:

  • 第5题:

    一年级上册《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I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某教师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段: 出示挂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I: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 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问 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问题: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以上教学片段。(20分)


    答案:
    解析:
    广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尤其是在数学 探究过程中,需要设计大量的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在这一材料中, 教师的问题存在了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答案,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只能做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 评价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老师在设计 问题时不仅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题的目的性,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 具体可测,大部分学生能寻求到比较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