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德育手段创新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相关问题
  • 第1题: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针对“如何促进教育公平”这一问题,你认为当前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字数控制在350字以内。


    正确答案:
    作答A:
    一是建立公正的制度。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首先要建立公正的教育制度,为了确保教育公平,必须建立公、私领域界限分明的公正的教育制度。
    二是转变观念,建立教育机会均等的新教育体系。转变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前提。要促进教育公平,就要在观念上、体制上改革。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城乡建设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建设。
    三是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就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为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应努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并将教育置于适度超前发展的地位,以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入的总量和比例。
    四是进一步完善办学方针和政策。要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完善致力于给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布局,制定长效优惠政策,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
    评析:本答卷最大的问题是有些对策不可行。
    作答B: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第二,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第三,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加强对高考、中考加分的督察,完善相关政策。
    评析:本答卷有针对性,论述较全面,是一份不错的答卷。

  • 第2题:

    幼儿的德育必须从情感人手,把重点放在( )的形成上。


    答案:C
    解析:
    在幼儿发展阶段,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等发展都相对较慢,对幼儿的德育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

  • 第3题:

    环境设计应从哪些方面展开?


    绿化布置对食品厂来说,可以美化厂区,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阻挡风沙、降低噪音、保护环境等,从而改善工人的劳动卫生条件。但绿化面积增大会增加建厂投资,所以绿化面积应该适当。绿化布置主要是绿化方式(包括美化)选择、绿化区布置等。

  • 第4题:

    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答案:
    解析: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命题立意】考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策略。★★

  • 第5题:

    根据德育原则,制定德育目标的要求?现在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要求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解析:
    (1)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依据对思想品德结构的理解,可将德育目标划分为三个方面:①思想、政治、道德准则或规范方面的目标; ②思想品德心理发展的目标; ③思想品德能力方面的发展目标。德育实施的序列应与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序列相结合,循序渐进,因此在思想政治道德准则的教育目标的排列上按照道德一思想一 政治的顺序。 道德品质、思想品质、政治品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尤其是思想品质应包括政治思想内容,思想品质和政治品质很难严格区分,故在目标的表述上将二者结合起来。(2)我国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有如下几点:①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依据学生的品德形成及身心发展规律来确定德育目标是基础性要求。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具体意图,反映了人在培养规格、质量要求、努力方向、社会倾向等方面的需求,而教育方针即根据教育目的由国家颁布的教育意图,主要规定如何培养人,故我国的德育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来确定。换言之,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即为德育目标确立的基础。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传统道德教育源远流长,故我国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依据历史的发展,以史为鉴。④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时期会涌现各种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德育目标的制定要按照时代的变化来进行。(3)我国德育目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①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看出德育是包含在教育目标里面的。因此,我们才要根据教育目标来定制德育目标。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德育目标要求。如小学的德育目标即为:a.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其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b.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c.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而中学的德育目标即为:a.逐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b.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c.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③现今德育目标大部分体现了美德,如注重文明礼貌,修养德行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进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④德育目标还体现在实践方面。在学校通过德育课只是教给学生道德知识,仅是完成德育的一-个阶段。但是,道德认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要促使其转化应注重践行,让学生在真实的道德情景中得到锻炼,内化道德认知。学校强调组织活动和社会实践是保证德育实教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良好途径,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德育才能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