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第1题:
教师资格考试简述题: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
1.学会学习 这里的学习既包括对人的研究,也包括对事的学习。老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那么相对来说,这个老师的工作就会做得得心应手些。
2.学会分享 与学生分享知识,并且善于表达知识。同时也应该把自己好的学习方法拿出来与学生分享。学生在学校里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习文化知识,老师不仅要“授之与鱼”,更应该“授之与渔”。
3.学会宽容 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最难做到的。这里包含了对人对事的宽容。老师对优等生有偏爱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能不能分一点给后进生呢?或许这样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呢。老师在学校里也要注重自身的愉悦,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老师就像一个巨大的染缸,学生好比尚未着色的布料。投入了不同颜色的染缸中,染出来的布必定是不同的。
4.学会选择 选择学习的对象,合作的对象,处事的方法。我认为老师这个岗位是需要经验累积的。因此,作为年轻老师,就必须虚心谨慎地向老教师学习,同时要做一个有心人。
5.学会合作 老师其实是处在一个巨大体中的一员,学会与学生、其父母以及其他任课老师的合作就会让我们的工作如鱼得水。
6.学会创新 我认为这一点是尤其重要的。记得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老师的工作同样需要创新。要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课堂。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落后。 除了以上六点,好老师应该有着开阔的的胸怀,勇于接受各种批评与自我批评,充满爱心与责任感。做一个好老师很不容易,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更是认识肤浅。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才有可能向之迈进一步。老师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那么就让我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一点,努力做一个好老师。
第2题:
教师资格考试论述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请论述如何有效地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 ?
:(1)说明“教学无定法”: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常有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等。(2)展开说明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缺陷,从方法本身说明需要多种方法结合。(3)说明选择教学方法的五个基本依据。可以自己适当展开或举例说明。(4)说明“教学有法”:各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的标准是遵循教学原则(法则)。简要列举几个教学原则。 2.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 需要反思的内容 ?这道题是教材中所没有的,但反映了当前教改形式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动向。答题建议:可根据“教学”的两个章节整体所反映的内容来回答。需要反思的内容:(1)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时代发展主流。(2)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是否符合学生的年轻特征和个体需要。(3)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4)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原则、使每一种方法充分扬长避短。(5)教学组织形式是否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6)教学评价是否具有发展性。(7)教师自身的素养。由于教材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关于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不管是否被列入考试内容,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都是应该了解的。建议阅读和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了解课改的基本精神即可,不一定去看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但在参加技能面试之前,还是建议你认真阅读该学科的课程标准。
第3题:
简述培养集体的方法。
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确定集体一致认同的奋斗目标;有利于团结和凝聚处在懒散、分散状态下的个体。
⑵应该注意抓好建立一个有威信的班集体领导核心的工作;
⑶要注意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⑷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⑸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4题:
简述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5题:
.简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答:(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第6题:
1、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A、确立教育目的
第7题:
.简述性格差异的教学含义。
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第8题:
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也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第9题:
第10题:
简述教师教学职责。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迁移虽然是学习中的普遍现象,但它并不是无条件的。探讨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对促进正迁移、防止干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
学习迁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由于材料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就会产生相同的反映,因而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迁移。关于共同因素在学习迁移中作用的问题,桑代克和武德沃斯(R.S.Woodworth)早年曾做过专门实验研究。让被试观察各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面积(10—100平方厘米),直至能准确估计每个长方形面积为止;然后让被试估计稍大的长方形面积或面积相同而形式不同的各种长方形,结果被试的进步仅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通过实验,桑代克得出结论,通过练习,被试的学习成绩可以得到明显提高,练习能够在同类活动中产生迁移,从而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他们否定形式训练说,认为两种学习只有在机制上存在共同因素,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例如,毛笔字写得好会对写好钢笔字产生迁移。桑代克认为,相同的因素是指相同的联结,其含义很广,包括目的、方法、普遍原则和经验上的基本事实四个方面。
既然是两种学习材料,它们之间除了具有共同因素之外,必然会有不同的因素。因此,两种材料的学习可能产生正迁移,也可能同时产生负迁移。为了促进学习迁移,防止干扰,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
(二)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C.Л.Pyбцнusтеǔн)强调,概括是迁移的基础。他认为,在解决问题时,为了实现迁移,必须把新旧课题联系起来并包括在统一的分析综合活动中。可见,鲁宾斯坦更强调课题类化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
我们认为,两种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固然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如果不能通过概括,把握一般原理,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难以产生迁移。事物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却有共同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产生广泛的迁移。所以赞科夫和布鲁纳都强调,在学校中应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道理就在于此。
(三)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其科学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布鲁纳认为,基本结构的概念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学习迁移。他主张要给学生提供好的教材结构,它可以简化知识,给学生提供便利于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利于迁移。他强调组织好的教材结构应注意:①教材呈现的顺序要注意从一般到个别的不断分化,这样的教材既便于教师的教,也便于学生的学;②教材的知识结构要从已知到未知逐步系统化。
奥苏贝尔接受了布鲁纳的这些思想,更深入地研究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他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现有的学习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接收新信息而得到改造,这种改造后的认知结构又会影响后继的学习。奥苏贝尔从认知结构的观点看待学习迁移,他对先前学习及其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作了新的解释。认为先前的学习不是最近经验的一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按照一定层次组织起来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先前的学习并不直接对后继学习发生影响,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间接地影响新的学习或迁移,学习迁移的效果主要不是指运用一般原理于特殊事例的能力,而是指提高了相关类属学习、概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能力。
(四)学习的指导
学习的指导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中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迁移有重要影响。学习态度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作。良好的学习态度一经形成,就会促进其它方面态度的形成。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方法的实质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认知或解决问题的策略。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个人实践才能被掌握,指导学生学习,就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生会学习、会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会明显地促进正迁移。
现代西方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活动和采用活动型的教学程序。这是因为,通过活动进行学习比正规上课的学习更有意义,而且更有利于把学生的学习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实践证明,学生适当参加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错误的尝试中得到益处。如果对学生的活动给予必要的指导,则不仅可以减少错误,而且可以增加学习的迁移。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技能等等可以通过活动,产生迁移而加以培养。教育实践证明,在活动中,由教师预先提供正确答案的指导方式,不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效果好。因为指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增加迁移的效能。学习指导可随学生年龄的增大和问题的难易而有所不同。此外,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课题时,为了防止学生已形成的学习方法或思维习惯的消极影响,教师也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防止干扰。
(五)定势作用
定势又叫心向,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定势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G.E.Müller)和舒曼(F.Schumann)于1889年在概括重量错觉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世纪50年代前后,以乌兹纳捷(Д.H.узнадзе)为代表的格鲁吉亚心理学家们对定势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定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态所决定的。
为了研究定势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心理学家渥德(L.B.Wadd)曾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在记忆数列无意义音节时,前面的练习加快了对后面音节的记忆。说明练习对同一类课题的学习有正迁移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定势可能促进学习迁移,也可能干扰学习,产生负迁移。心理学家卢钦斯(A.S.Luchins)曾做过一著名的定势实验,即让被试设法用大、小不等的容器去取一定量的水。(见表3-1)
表3-1 卢钦斯的量水实验
课题序列 | 提供的三个容器的容量 | 要求量出的水的容量D | ||
A | B | C | ||
1 2 3 4 5 | 21 14 18 9 20 | 127 163 43 42 59 | 3 25 10 6 4 | 100 99 5 21 31 |
6 7 | 23 15 | 49 39 | 3 3 | 20 18 |
8 | 28 | 76 | 3 | 25 |
实验组的被试从第1题连续做到第8题,控制组的被试只做6、7、8三题。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被试在做1—5题时,形成了一种定势(用B减A再减2C的解题方法),这个定势影响着第6、7题的解答,有简便方法而未被用上。在解答第8题时则遇到了很大困难。控制组的被试因没有形成解答1—5题的定势,故迅速采用简便方法解答了第6、7、8题。实验证明,定势在解答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迁移,而在解答不同类课题时,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为人的认知策略和解题方法都有一个适用范围,超出一定适用范围,任何一种策略和方法都将是无效的。
卢钦斯认为,为了排除定势的消极影响,可采取两种办法:①请固守一种方法处理问题的人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让他来考虑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可用;②如果尝试无结果,可稍停一会儿。这样可能打破某些特殊的定势,从而提出新观点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第14题:
、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答:1.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指向性,规律十分明显,每个阶段都有发展的重点和特点
2.人的活动既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一团混乱,也不是随心所欲的盲动,而是有着一定的因果性、必然性、基本轨迹和规律的。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
⑴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⑵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⑶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第15题:
.简述游戏的特点。
这个好像不是教师资格问题,很抱歉
第16题:
.简述发展适宜性课程的特点。
发展 适 宜 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
发展 适 宜 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
发 展适 宜 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
发展 适 宜 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关联的。
第17题:
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答:(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的主体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第18题:
简述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第19题: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第20题:
第21题:
简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
第22题:
简述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