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第2题: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第3题:
试析董仲舒“限民名田”思想的基本特点及思想价值。
第4题: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史,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第5题:
贾谊的在政策上主张()。
第6题: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张“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据此推断董仲舒()。
第7题: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第8题:
刑赏并用,以赏为主
对民实行仁政
轻徭薄赋
重视对民的教化
第9题:
孔子
孟子
贾谊
董仲舒
第10题: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第11题:
第12题:
老子
荀子
董仲舒
孟子
第13题:
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第14题:
提出了著名的“限民名田”论的是()
第15题:
董仲舒设计的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方案是()
第16题:
《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第17题: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学说。
第18题:
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的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第19题:
贵民
尊君
敬民
轻君
第20题: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第21题:
施行仁政
礼法并施
君民共治
民贵君轻
第22题:
第23题:
井田制
均田制
限民名田
占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