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题目
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相似考题
更多“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难一·晋文公之赏》中,韩非认为()。

    A一时之权和万世之利不可兼得

    B一时之权重于万世之利

    C万世之利重于一时之权

    D一时之权与万世之利是统一的


    D

  • 第2题:

    梁启超先生曾说:“所谓固国家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其道何在?精神为也。”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则鹬蚌之利,真归于渔人;而萁豆之煎,空悲于铄釜”,是对偶句的()。

    • A、工对
    • B、宽对
    • C、正对
    • D、串对
    • E、反对

    正确答案:A,C

  • 第4题: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务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 竽笙之声,以为不乐者,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者……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这段话是有什么意思?包含了怎么样的文学理论内涵?


    正确答案:墨子反对进行音乐演奏和欣赏活动,不是他认为音乐不美,不能带给人快乐,主要是因为统治者举行的音乐活动,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欣赏音乐既会占去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时间,也会占去百姓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

  • 第5题: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意指()

    • A、不能强为
    • B、能而示之不能
    • C、保守国家机密
    • D、阴谋诡计

    正确答案:A

  • 第6题:

    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说:“财者,国之宝也、民之命也,宝不可窃,命不可攘。……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一扰之,而财不可胜用矣。”下列与唐甄思想相似的一项是()。

    • A、制定经济计划
    • B、国家干预
    • C、建立福利制度
    • D、自由主义

    正确答案:D

  • 第7题:

    王国维在评述古代中国某朝代一制度时说:“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由此推论,这一朝代最终还是确定()

    • A、嫡长子继承制
    • B、分封诸侯制
    • C、道家无为而治
    • D、科举取仕制

    正确答案:A

  • 第8题:

    王岐山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届党中央管党兴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政治成就,党中央把()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使之成为党之利剑、国之利器。

    • A、民主生活
    • B、党务公开
    • C、巡视
    • D、督察

    正确答案:C

  • 第9题:

    问答题
    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确答案: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恭俭者,屏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中“五兵”的含义是()。
    A

    泛指兵器

    B

    泛指军队

    C

    泛指将领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顾炎武说:“今之君者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薄日多一日,而又设之监司„„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这反映出()
    A

    专制制度强化导致事务繁杂

    B

    机构膨胀导致地方负担过重

    C

    中央权重地方官责任心缺失

    D

    官员之间互相推诿效率低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在《难一·晋文公之赏》中,韩非认为()。
    A

    一时之权和万世之利不可兼得

    B

    一时之权重于万世之利

    C

    万世之利重于一时之权

    D

    一时之权与万世之利是统一的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恭俭者,屏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中“五兵”的含义是()。

    • A、泛指兵器
    • B、泛指军队
    • C、泛指将领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下列言论有悖于民本思想的是()

    • A、“因民之利而利之”
    • B、“兼相爱,交相利”
    • C、“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务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 竽笙之声,以为不乐者,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者……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这段话是出自哪一部著作?其中的什么篇?


    正确答案:墨子,《非乐上》

  • 第16题:

    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确答案: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 第17题:

    将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正确答案:翻译:贤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国家,老百姓之所以没有挨饿受冻,并不是他能种出粮食给老百姓吃,织出布帛给老百姓穿,而是他有能替老百姓开辟财源的办法。所以尧、禹的时候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可是国家没有被遗弃和因为饥饿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这是因为积蓄的粮食多,事先早有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和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的时候,加上没有几年的水旱灾害,可是粮食的积蓄却不如禹、汤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土地还有利用的潜力,老百姓还有末被开发出来的劳动力,可以生长粮食的土地没有完全开垦,山林水泽的资源没有完全利用,游手好闲的人还没有全部去从事耕种

  • 第18题:

    洋务运动时期,国内有人说:“闻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之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然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者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民而不言利者也。议者欲以铁路行之中国,恐捷径一开,而沿途之旅店,服贾之民车,驮载之骡马,皆歇业矣,是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也。”对这段言论评价错误的是()

    • A、主张防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在华垄断
    • B、客观分析了中西方国情下君民关系的不同
    • C、过分强调铁路对传统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
    • D、发现引进现代机器生产将带来的失业问题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老师在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定语后置句,就举出以下例子请同学们分析。以下例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 B、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管子·权修》载:“末产不禁,则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轻地利而求田野之辟,仓廪之实,不可得也。”下列现象与此段材料的思想实质基本一致的有() ①“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 ②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孥 ③收市井之利,渐冉相仿,莫以为耻 ④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原本抑末

    •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单选题
    下列各项,叙述厥阴病提纲正确的是().
    A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B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C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烦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D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E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止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则鹬蚌之利,真归于渔人;而萁豆之煎,空悲于铄釜”,是对偶句的()
    A

    工对

    B

    宽对

    C

    正对

    D

    串对

    E

    反对


    正确答案: E,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将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正确答案: 翻译:贤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国家,老百姓之所以没有挨饿受冻,并不是他能种出粮食给老百姓吃,织出布帛给老百姓穿,而是他有能替老百姓开辟财源的办法。所以尧、禹的时候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可是国家没有被遗弃和因为饥饿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这是因为积蓄的粮食多,事先早有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和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的时候,加上没有几年的水旱灾害,可是粮食的积蓄却不如禹、汤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土地还有利用的潜力,老百姓还有末被开发出来的劳动力,可以生长粮食的土地没有完全开垦,山林水泽的资源没有完全利用,游手好闲的人还没有全部去从事耕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