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导人要有针对性;
(2)导入要有启发性、趣味性;
(3)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
更多“简述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


    答案:
    解析:
    (1)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乎逻辑;
    (2)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启发;
    (3)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4)富有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

  • 第2题:

    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要有启发性。(2)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3)导人要有艺术性。
    (4)导入的过程要有趣味性。
    (5)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

  • 第3题:

    简述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一般原则。


    答案:
    解析:
    (1)紧扣学习目标和内容重点;(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3)从课型需要人手,凸显教学导入的针对性与有效性;(4)用语要短小精悍,活动组织要任务明确、步骤清晰、事项清楚;(5)形式要新颖多样。

  • 第4题:

    简述课堂教学中讨论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答案:
    解析:
    第一、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及其学生的兴趣,有论论、钻研的价值;?第二、在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
    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而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 第5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题目要求:
    (1)简述《课标(2011)》关于“长度、面积、体积”教学的基本要求。
    (2)如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在第一学段关于“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要求为:
    ①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②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③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④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⑤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⑥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在第二学段关于“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要求为
    ①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②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知道面积单位:千米、公顷。
    ④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⑥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⑦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⑧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体积的含义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探索体积单位的学习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3)导入环节的设计
    利用多媒体播放乌鸦喝水的定格动画。动画播放完毕后,引导学生思考: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呢?
    预设:因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将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激发学生爱观察思考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