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A
更多“自我教育的第一项任务是()。 A.明明德B.亲民C.止于至善D.正心”相关问题
  • 第1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A.化民成俗

    B.建国君民

    C.修身齐家

    D.止于至善


    参考答案:D

  • 第2题:

    《大学》中规定大学之道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A.止于至善

    B.修身齐家

    C.格物致知

    D.修齐治平


    参考答案:A

  • 第3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 )中的论断。


    答案:
    解析:
    《大学》

  • 第4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 )。

    A.《论语》
    B.《礼记》
    C.《中庸》
    D.《孟子》

    答案:B
    解析:
    此句出自《礼记》中的《大学》。

  • 第5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谁说的()

    • A、老子
    • B、墨子
    • C、孔子
    • D、王允

    正确答案:C

  • 第6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出自《中庸》。


    正确答案:错误

  • 第7题:

    “三纲八目”的内容是: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亲”作何解更妥?


    正确答案: 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所谓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1)亲民之亲,朱熹认为是“新”字之误。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2)王阳明则认为改字不妥。他引《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以及“此之谓民之父母”(《传习录》上,爱问在亲民)。然而,第一,阳明上面引的话,不能认为是紧承“在亲民”而言的;第二,“亲其亲”指的是“老吾老”、“幼吾幼”的意思,即《中庸》之所谓“尊贤”与“亲亲”,所亲的是自己的家族,并非亲民之意。第三,如作新民解释,就《大学》来说,并不排斥亲民的观念,所以阳明的从文献上去反驳朱元晦,是没有力量的。
    (3)透过现象看本质,首先,通过朱王的不同注释可见,文本是可以不断地诠释的,问题只在于如何解释才更合乎时代需要。以这种眼光审视,朱王无疑都是对的,因为其时代及各自社会环境不同。当然,朱熹的解释更妥当一些了,而王的解释则也有他的生命关怀。

  • 第9题:

    下列为道家理想人格的是()

    • A、内倾思维
    • B、明德亲民
    • C、人本主义
    • D、止于至善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判断题
    《大学》提出大学教育的纲领是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亲”作何解更妥?

    正确答案: 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所谓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1)亲民之亲,朱熹认为是“新”字之误。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2)王阳明则认为改字不妥。他引《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以及“此之谓民之父母”(《传习录》上,爱问在亲民)。然而,第一,阳明上面引的话,不能认为是紧承“在亲民”而言的;第二,“亲其亲”指的是“老吾老”、“幼吾幼”的意思,即《中庸》之所谓“尊贤”与“亲亲”,所亲的是自己的家族,并非亲民之意。第三,如作新民解释,就《大学》来说,并不排斥亲民的观念,所以阳明的从文献上去反驳朱元晦,是没有力量的。
    (3)透过现象看本质,首先,通过朱王的不同注释可见,文本是可以不断地诠释的,问题只在于如何解释才更合乎时代需要。以这种眼光审视,朱王无疑都是对的,因为其时代及各自社会环境不同。当然,朱熹的解释更妥当一些了,而王的解释则也有他的生命关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大学》的“三纲八目”不包括()。
    A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C

    崇礼恒德居敬持简

    D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三纲领”是指()

    A、修身

    B、明明德

    C、亲民

    D、止于至善


    参考答案:B,C,D

  • 第14题:

    《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答案:对
    解析:

  • 第15题:

    我国古代社会提出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目的,这体现了( )对教育目的 确立的影响。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技


    答案:C
    解析:
    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外,还受文化的影 响。例如,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 就强调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第16题:

    河南大学的校训是()

    • A、团结勤奋
    • B、严禁朴实
    • C、明德,亲,止于至善民
    • D、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大学》的“三纲八目”不包括()。

    • A、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B、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 C、崇礼恒德居敬持简
    • D、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开宗明义地道出了我国大学教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A、《大学》
    • B、《中庸》
    • C、《论语》
    • D、《孟子》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大学》的三纲领不包括()

    • A、亲民
    • B、明明德
    • C、格物致知
    • D、止于至善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大学》提出大学教育的纲领是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1题:

    单选题
    ()开宗明义地道出了我国大学教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语》

    D

    《孟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三纲八目”的内容是: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A.“三纲八目”语出《大学》。 B.《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 第23题:

    单选题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A

    在明明德,在亲民

    B

    在名名德,在亲民

    C

    在明明德,在兴民

    D

    在明名德,在亲民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