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发生晶间腐蚀,是由于晶界区有新相形成而富铬。例如,18Cr9Ni不锈钢在1050℃以上时,碳的固溶度为0.10%~0.15%或更多,温度由此急降,可使碳全部固溶在奥氏体中;在500~700℃范围内,固溶的碳量最多不超过0.02%,如果将经固溶处理后的不锈钢在500~850℃下加热(例如焊接),过饱和的碳会全部或部分从钢中析出,形成碳化铬,并分布于晶界。在析出的碳化铬中,其含铬量比钢的基体低,使得碳化铬附近的晶界区富铬,形成富铬区。
第1题:
奥氏体不锈钢的固溶处理是指( )
A.把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1050~1100℃,碳在奥氏体中固溶,保温一定时间,快速冷却到427℃以下,以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
B.把奥氏体中渗碳体通过加热固溶在奥氏体中。
C.把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850~900℃,保温一定时间,快速冷却到427℃以下,以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
D.把奥氏体中铬和镍通过加热固溶在奥氏体中。
第2题:
铸造弯头、铸造斜接管、离心铸造直管的固溶处理是在足够高的温度下,使Cr23C6尽可能溶于奥氏体中,并通过快冷获得单相奥氏组织。避免Cr23C6在晶界析出,造成晶界区域的奥氏体贫铬,使固溶体中铬含量降至钝化所需极限含量以下,导致产品腐蚀。
第3题:
钛和铌与碳的亲和力很大,易形成碳化物,所以在铬镍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一定量的钛和铌可以有效的防止焊后产生()。
第4题:
与一般的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相比,使用超低碳铬镍奥氏体不锈钢能有效防止焊接接头产生晶间腐蚀。
第5题:
珠光体钢与奥氏体钢焊接时,在奥氏体钢一侧会形成增碳层,增碳层中的碳元素以铬的碳化物形态析出,并导致()。
第6题:
在奥氏体不锈钢中,碳易与铬化合生成碳化铬,使不锈钢焊后()性能下降。
第7题:
在铬镍奥氏体不锈钢中,对晶间腐蚀作用影响最大的元素是()。
第8题:
与一般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相比,超低碳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的最大优点是焊接性好,很少出现焊接裂纹。
第9题:
18-8不锈钢中18-8表示()。
第10题:
不锈钢材料发生晶间腐蚀的机理是()
第11题:
奥氏体不锈钢工件焊接后进行固溶处理,其目的是()。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钛和铌与碳的亲和力很大,易形成(),所以在铬镍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一定量的钛和铌可以有效的防止焊后产生晶间腐蚀。
第14题:
日本牌号的SUS301和SUS304不锈钢属于奥氏体型不锈钢,当加热至550℃-800℃之间时,如果慢慢冷却晶界间会析出铬的碳化物,使材料的()性下降。
第15题:
奥氏体不锈钢的含碳量为0.02~0.03%时,则全部碳溶解在奥氏体中,即使加热至450~850℃时,也不会形成贫铬区,故不会产生晶间腐蚀。
第16题:
钛和铌与碳的亲和力很大,易形成(),所以在铬镍奥氏体不锈钢中加入一定量的钛和铌可以有效地防止焊后产生晶间腐蚀。
第17题:
超过基体溶解度的碳当处于敏化温度范围时会以碳化铬、碳化钼等碳化物的形式在晶界析出,会使含铬或钼的镍基合金产生晶间腐蚀敏感性。
第18题:
奥氏体钢中的含碳量为0.02~0.03%时则全部碳溶解在奥氏体中,即使加热450~850℃也不会形成贫铬区,故不会产生晶间腐蚀。
第19题:
铬镍奥氏体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原因是()。
第20题:
在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中,可能产生晶间贫铬区的危险温度范围是()
第21题:
晶间腐蚀是腐蚀局限在晶界和晶界附近,而晶粒本身腐蚀比较小的一种腐蚀形态。最易产生晶间腐蚀的是()。
第22题:
奥氏体不锈钢的固溶处理是指()。
第23题:
对
错
第24题:
碳钢
低合金钢
铬镍奥氏体不锈钢
低温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