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一般泥炭的水分最大,可达40%一50%以上,褐煤次之,约10%一40%,烟煤含量较低,到无烟煤又有增加的趋势。
更多“煤的变质程度对水分有什么影响?”相关问题
  • 第1题:

    煤水分增加对输煤系统有什么影响?
    (1)煤水分过大,会造成输煤系统粘煤、堵煤、严重时会终止上煤。
    (2)煤中水分过大,运煤过程会造成自流。

  • 第2题:

    煤的水分是评价煤炭经济价值的基础指标。煤的变质程度越低,其内在水分越()。

    • A、低
    • B、高
    • C、无影响

    正确答案:B

  • 第3题:

    煤中的水分与灰分,对煤的发热量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煤中的水分和灰分都是有害的物质。单纯就煤的发热量来讲,每增加1%的水分或灰分,煤的发热量就会降低50-80kcal/kg。

  • 第4题:

    煤中水分有哪些?水分含量高对气化生产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根据水的结合状态不同,可将煤中水分为内在水、外在水、结晶水三大类。
    煤中水分含量高,相对降低了煤的有效成分,不利于德士古气化,同时煤中水分含量高,在煤斗中易发生架桥现象,不利于连续生产。

  • 第5题:

    变质程度越大的煤()越少。

    • A、水分
    • B、含氧量
    • C、挥发分
    • D、发热量

    正确答案:C

  • 第6题:

    影响煤的变质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温度、压力、时间、也包括地热,岩浆的高温及地壳运动形成的压力。

  • 第7题:

    煤的水分的变化对输煤系统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煤中的水分也是天用成分,水分越高,煤中有机物质越少,在煤的燃烧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将会带走大量的汽化潜热,从而降低了煤的热能利用率,增大了燃煤的消耗量,煤中水分大,易引起设备的粘煤、堵煤,严重时还会中止上煤。若水分超过10%-12%时,在输煤过程中,会产生自流皮带打滑给上煤造成困难。在严寒的冬季会使来煤和存煤产生冻结,影响卸煤和上煤。而煤中水分很少,在来煤卸车和上煤时,煤尘很大,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卫生和职工的身体健康。

  • 第8题:

    判断题
    煤的挥发分产率与煤的变质程度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变质程度的提高,煤的挥发分逐渐升高。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煤中水分存在的形态分哪几种?它们与水分脱除的难易程度有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 (1)按其在煤中存在的状态,可以分为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和化合水三种。
    (2)外在水分与煤的结合方式是机械结合,附着在煤的颗粒表面以及直径大于10-5cm的毛细孔中,蒸汽压与纯水的蒸汽压相等,易蒸发,室温下风干可失去;内在水分与煤的结合方式是吸附或凝聚,存在于煤粒内部直径小于10-5cm的小毛细孔中,蒸汽压小于纯水的蒸汽压,较难蒸发,加热至105~1l0℃时才能蒸发。化合水与煤的结合方式是化学健力,必须在更高的温度下才能失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影响煤变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对煤的变质程度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影响煤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时间和压力。
    温度是影响煤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存在一个煤变质的临界温度。转变为不同煤化阶段所需的温度大致为:褐煤:40~50℃,长焰煤:100℃,典型烟煤:200℃,无烟煤:350℃。时间是影响煤的重要因素,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煤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作用时间的长短。作用时间影响的重要性表现在:温度、压力相同,时间越长,变质程度越高;温度不同,短时间较高温度与长时间较低温度可达到相同的变质程度。
    压力也是煤变质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压力作用下,煤主要变化是压紧、失水、孔隙率降低,并使煤岩组分沿垂直压力的方向呈定向排列。静压力使煤的芳香稠环平行层面呈有规则的排列;动压力使煤层产生破裂、滑动,低变质程度煤的芳香稠环层面的堆砌高度增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除无烟煤外,煤的变质程度愈高水分愈()。
    A

    B

    C

    不变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成煤的地质年龄与煤的变质程度是否一致,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一致。这是因为地质年龄是指成煤时间的相对长短,而变质程度是指成煤物质在成岩后在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地质化学因素作用下达到的化学成熟度。对于后者,时间的长短仅仅只是一个作用因素,并非成煤时间长的煤变质程度就一定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说明煤中水分、挥发分与煤的变质程度的关系?
    煤的变质程度越深,则煤中水分含量越低;反之,煤的变质程度越浅,则煤中水分含量越高。
    煤的挥发分含量随煤的变质程度由浅至深,依次降低。如无烟煤变质程度最深,挥发分含量最小,褐煤则与无烟煤相反。

  • 第14题:

    煤的水分既标志着煤的应用价值,又反映出煤的变质程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简述煤中水分的增加对燃烧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1)使燃烧温度下降。
    (2)降低煤热值利用。
    (3)影响煤的燃尽度。
    (4)增加排烟量。
    (5)引起酸性腐蚀和堵灰。

  • 第16题:

    下列因素对煤(岩)层中吸附状态,瓦斯含量没有影响。()

    • A、煤的变质程度
    • B、瓦斯压力
    • C、地质构造
    • D、温度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煤的挥发分产率与煤的变质程度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变质程度的提高,煤的挥发分逐渐升高。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煤中水分的多少对煤的氧化和自燃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煤中含水分对其氧化的速度有相当大的影响,煤在组堆时,煤块与煤末有自然的偏析现象,在煤堆内形成大量孔洞,空气可自由透入。当开始氧化放热时,这些孔洞给热量聚积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煤堆温度的迅速提高,煤中的水分蒸发又产生大量汽化热,也向孔洞聚积,这样就加剧煤的氧化和自燃。

  • 第19题:

    燃煤长期贮存时变质程度高的煤,挥发份有所减少,对变质程度低的煤,挥发分则有所增加。()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0题:

    问答题
    煤的变质因素有那些,对煤的变质程度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变质作用的原因:引起煤变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时间和压力。
    温度是煤变质的主要因素,这一点已为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所证实。而且似乎存在一个煤变质的临界温度。转变为不同煤化阶段所需的温度大致为:褐煤40~50℃,长焰煤<100℃,典型烟煤一般<200℃,无烟煤一般不超过350℃。
    时间也是煤变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某种温度和压力等条件作用于煤的过程的长短。温度和压力对煤变质的影响随着它的持续时间而变化。时间因素的重要影响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受热温度相同时,变质程度取决于受热时间的长短。受热时间短的煤变质程度低,受热时间长的煤变质程度较高。
    第二,煤受短时间较高温度的作用或受长时间较低温度(超过变质临界温度)作用,可以达到相同的变质程度。
    压力也是煤变质阶段不可缺少的条件。压力不仅可以使成煤物质在形态上发生变化,使煤压实,孔隙率降低,水分减少,而且还可以使煤的岩相组分沿垂直压力的方向作定向排列。
    人们一般认为压力是煤变质的次要因素。
    此外,有些研究者还认为放射性因素也能影响煤的变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煤中的内在水分与煤化程度有何关系?为什么?

    正确答案: (1)从褐煤开始,随煤化程度的提高,煤的内在水分是逐渐下降的,到中等煤化程度的肥煤和焦煤阶段,内在水分最低,此后,随煤化程度的提高,内才水分又有所上升。
    (2)由于煤的内在水分吸附于煤的孔隙内表面上,内表面积越大,吸附水分的能力就越强,煤的水分就越高。此外,煤分子结构上极性的含氧官能团的数量越多,煤吸附水分的能力也越大。
    低煤化程度的煤内表面积发达,分子结构上含氧官能团的数量也多,因此内在水分就较高。随煤化程度的提高,煤的内表面积和含氧官能团均呈下降趋势,因此,煤中的内在水分也是下降的。到无烟煤阶段,煤的内表面积有所增大,因而煤的内在水分也有所提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煤中的外在水分易受周围()的影响,()水分与煤的变质程度有关。

    正确答案: 环境, 内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煤的变质程度对瓦斯含量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 煤的变质程度,一方面决定着煤的产气量,变质程度越高,产气量越大,瓦斯含量越高;另一方面决定着煤内微孑L隙的发育程度,影响着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吸附实验表明,随变质程度的升高,煤的吸附能力有规律地变化。褐煤阶段,煤体结构疏松,孔隙率大,吸附能力大,但因产气量小,瓦斯含量低。从长焰煤到无烟煤,煤体的微孔隙有规律性地增加,其吸附瓦斯的能力随之增加,到半无烟煤阶段,因产气量大,吸附能力最强,因此瓦斯含量最大。无烟煤、超无烟煤阶段,因微孔隙收缩,吸附能力下降,瓦斯含量降低。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