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正确
更多“煤的物(理)化(学)性质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相关问题
  • 第1题:

    挥发分随煤化程度变化规律及原因?


    挥发分与煤化程度关系的变化规律:挥发分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褐煤的挥发分最高,通常大于40%,无烟煤的挥发分最低,通常小于10%。 煤的挥发分主要来自于煤分子上不稳定的的脂肪侧链、含氧官能团断裂后形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和煤有机质高分子缩聚时生成的氢气。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煤分子上的脂肪侧链和含氧官能团均呈下降趋势;高煤化程度煤分子的缩聚度高,热解时进一步缩聚的反应也少,由此产生的氢气量也少。所以,煤的挥发分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

  • 第2题:

    煤的真相对密度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从低煤化度开始,随煤化程度的提高,煤的真相对密度缓慢减小,到碳含量为86%~89%之间的中等煤化程度时,煤的相对真密度最低,约为1.30g/cm 3 左右,此后,煤化程度再提高,煤的真相对密度急剧提高到1.90g/cm 3 左右。 原因:煤真相对密度随煤化程度的变化是煤分子结构变化的宏观表现。从化学结构的角度看,煤的真相对密度反映了煤分子结构的紧密程度和化学组成的特点。其中分子结构的紧密程度是影响煤真相对密度的关键因素。年轻褐煤分子结构上有较多的侧链和官能团,在空间上形成较大的空隙,难以形成致密的结构,所以密度较低,随煤化程度的提高,分子上的侧链和官能团呈减少趋势,同时分子上的氧元素也迅速的减少,虽然侧链和官能团的减少有利于密度的提高,但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碳大,氧的减少造成密度下降占优势,总体上使媒的真相对密度有所下降。到无烟煤阶段后,煤分子结构上的侧链和官能团迅速的减少,使媒的分子结构缩聚成为非常致密的芳香结构,从而煤的真相对密度也随之迅速增大。

  • 第3题:

    2、煤的显微硬度随煤化程度有怎样的变化规律?是哪些主要因素影响了煤的显微硬度?


    从褐煤开始,显微硬度随煤化程度提高而上升,在碳含量为75%~80%(长焰煤、气煤)之间有一个极大值;此后,显微硬度随煤化程度提高而下降,在碳含量达到85%左右最低;煤化程度再提高,显微硬度又开始上升,到无烟煤阶段,显微硬度几乎随煤化程度提高而直线增加。 硬度变化规律的原因:由于褐煤富含腐植酸和沥青质,这些成分的塑性高硬度小,因此褐煤的显微硬度低,随着煤化程度的逐渐提高,腐植酸的含量迅速的下降,导致煤的显微硬度上升,在碳含量78%左右的烟煤阶段达到极大值。碳含量大于78%的烟煤阶段,其硬度变化与O/C和C的关系相似。随着氧原子及氧桥的减少,煤分子间结合力降低同时侧链缩短,使分子的交联力减弱,反应在硬度上就是自不粘煤转为粘结性酶的硬度的渐次降低,在碳含量在87%达到最低点。此后,煤分子结构的缩合程度迅速的增大,煤结构趋于致密化,分子内部的化学键力远大于分子间力,煤的硬度也随之急剧增大。

  • 第4题:

    4、煤的润湿性随煤化程度有何变化规律?为什么?


    随煤化程度变化规律:对水而言:随煤化程度加深,接触角增大,润湿性降低;对苯而言:随煤化程度加深,接触角减小,润湿性提高。

  • 第5题:

    5、挥发分随煤化程度变化规律及原因?


    挥发分与煤化程度关系的变化规律:挥发分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褐煤的挥发分最高,通常大于40%,无烟煤的挥发分最低,通常小于10%。 煤的挥发分主要来自于煤分子上不稳定的的脂肪侧链、含氧官能团断裂后形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和煤有机质高分子缩聚时生成的氢气。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煤分子上的脂肪侧链和含氧官能团均呈下降趋势;高煤化程度煤分子的缩聚度高,热解时进一步缩聚的反应也少,由此产生的氢气量也少。所以,煤的挥发分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