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泄露事故的风险评价,将该事故排放源概化为间隔1 小时的等强度瞬时点源(t=0 ,1h) 排入河中.采用瞬时点源河流一维动态水质模型预测t=22h的沿程增量浓度如下表,则该时刻河道污染物浓度最大增量断面距排放源的距离为( )A 6800mm B 7200mm C 7600mm D 8000mm

题目
重大危险源泄露事故的风险评价,将该事故排放源概化为间隔1 小时的等强度瞬时点源(t=0 ,1h) 排入河中.采用瞬时点源河流一维动态水质模型预测t=22h的沿程增量浓度如下表,则该时刻河道污染物浓度最大增量断面距排放源的距离为( )


A 6800mm
B 7200mm
C 7600mm
D 8000mm

相似考题
更多“重大危险源泄露事故的风险评价,将该事故排放源概化为间隔1 小时的等强度瞬时点源(t=0 ,1h) 排入河中.采用瞬时点源河流一维动态水质模型预测t=22h的沿程增量浓度如下表,则该时刻河道污染物浓度最大增量断面距排放源的距离为( ) ”相关问题
  • 第1题:

    项目河流水环境风险评价采用一维瞬时源动态模型,预测瞬时排放的保守污染物形成的浓度变化过程需要选用的参数有( )。
    A. 污染物降解系数
    B. 河流径流量
    C. 污染物排放量
    D. 纵向离散系数


    答案:B,C,D
    解析:

  • 第2题:

    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源项分析”中,需计算危险化学品的()。

    A:重大危险源特大事故的泄漏量
    B:重大危险源最大可信事故的泄漏量
    C:重大安全事故的泄漏量
    D: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的泄漏量

    答案:B
    解析:
    源项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危害分析,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发生概率和危险性物质的泄漏量。

  • 第3题:

    计算岸边稳定点源排放的保守污染物浓度,采用不考虑对岸边反射的二维模型: ,已知河流流量Q=100 /s,平均水深H=1m,水面宽B=250m,横向混合系数为1.0 /s,则断面最大浓度为断面通量平均浓度(M/Q)的2倍的断面位置处于排放点下游的( )处。

    A.995m
    B.1989m
    C.3979m
    D.5967m

    答案:B
    解析:
    计算型。由题,点源岸边排放,故横向坐标y=0,二维模型可写为: 。由题,断面最大浓度 ,则有 。式中,H=1m,横向混合系数My=1.0 /s,流速u为流量除以横截面积=Q/HB=100/(1×250)=0.4m/s,将以上数据代入式中,则有 ,求得x=1989.44m,故选B。计算要细心。

  • 第4题:

    稳定排放非保守物质的某排放口位于均匀感潮河段,其浓度增量预测釆用一
    锥湖平维潮平均模型。 一维潮平均模型公式为
    排放口下游1Okm处浓度增量为排放口处浓度增量的50%、则排放口上游1Okm处浓度增量为排放口处浓度增量的( )。
    A. 37.5% B. 25% C. 12.5% D. 7.5%


    答案:C
    解析:

  • 第5题:

    下列情景中,属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的有()。

    A.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在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日均浓度
    B.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主要预测因子在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小时浓度
    C.削减污染源主要预测因子在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小时浓度
    D.被替代源主要预测因子在环境保护目标的日均浓度


    答案:A,B,D
    解析:
    ABD解析:大气影响预测的内容包括:①对于新增污染源,需要预测正常排放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日均浓度、非正常排放主要预测因子在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小时浓度;②对于削减污染源和被取代污染源,需要预测主要预测因子在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处的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不需要预测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小时浓度。因此正确选项为ABD。

  • 第6题:

    只需预测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的污染源类别有()。

    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削减污染源
    D.以新带老污染源

    答案:B
    解析:

  • 第7题:

    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控制点处无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按无组织排放源设计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按无组织排放源事故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场界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答案:D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10.2.2有场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D正确)。

  • 第8题: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以下参数均属于大气面源污染源调查清单的是()。

    A:面源起始点坐标、面源初始排放高度、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
    B:面源起始点坐标、面源污染物温度、排放工况、评价因子源强
    C:年平均风速、面源污染物温度、年排放小时数、评价因子源强
    D:年平均风速、面源初始排放高度、排放速度、排放温度

    答案:A
    解析:
    大气面源污染源调查内容包括:①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②面源初始排放高度;③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速率,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④矩形、多边形、近圆形等面源;⑤各类面源参数调查清单。

  • 第9题:

    根据《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55-2000),无组织排放监测参照点最好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以排放源为圆心,以距排放源10m和50m为圆弧,与排放源成120°夹角所形成的扇形范围内设置。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0题:

    下列关于零维水质模型适用范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河流充分混合
    • B、河流恒定流动
    • C、污染源必须排放守恒污染物
    • D、污染源必须连续稳定排放

    正确答案:C

  • 第11题:

    单选题
    只需预测小时最大浓度贡献值的污染源类别有(  )。
    A

    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

    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

    消减污染源

    D

    以新带老污染源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采用瞬时点源排放模式预测有毒有害化学品事故泄漏进入水体的影响,首先需要()。
    A

    判断是否需要可以作为瞬时点源处理

    B

    判断有毒有害化学品进入水体的浓度

    C

    判断水面上大气中有毒污染的分压是否达到标准值

    D

    判断悬浮颗粒物浓度是否达到标准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污染源概化按排放规律可概化为( )。
    A. 瞬时排放
    B. 连续恒定排放
    c.点源
    D. 非连续恒定排放


    答案:A,B,D
    解析:
    污染源概化包括排放形式与排放规律的概化。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以概化为点源、线源、面源;排放规律可以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或非连续恒定排放以及瞬时排放。

  • 第14题:

    项目河流水环境风险评价采用一维瞬时源动态模型,预测瞬时排放的保守污染物形成的浓度变化过程需要选用的参数有()。

    A:污染物降解系数
    B:河流径流量
    C:污染物排放量
    D:纵向离散系数

    答案:B,C,D
    解析:
    对于溶解态污染物,当污染物在河流横向方向上达到完全混合后,描述污染物的输移、转化的一维稳态水质模式微分方程为:



    式中,A为河流横断面面积;Q为河流流蕈;c为水质组分浓度;DL为综合的纵向离散系数;SL为直接的点源或非点源强度;SH为上游区域进入的源强;SK为动力学转化率,正为源,负为汇。

  • 第15题:

    正常排污工况下,采用河流一维稳态水质模型预测入河点源允许排放量,需要使用的条件有( )。

    A.设计流量
    B.背景浓度
    C.水质模型参数
    D.河道深度

    答案:A,B,C
    解析:
    采用河流一维稳态水质模型预测时,位于入河点源处(设下游x处)允许排放浓度ce=c0×exp[-Kx/(86400u)],式中,c0为初始浓度,计算式为c0=(cu?Qu+ce?Qe)/(Qu+Qe),其中cu为上游来流水质浓度,Qu为上游来流量,ce为污染物排放浓度,Qe为污水排放流量;K为一阶动力学反应速度;u为河流流速。因此,题中需要使用的条件有设计流量、背景浓度和水质模型参数(K、x、u)。

  • 第16题:

    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源项分析”中,需计算危险化学品的( )。

    A.重大危险源特大事故的泄漏量
    B.重大危险源最大可信事故的泄漏量
    C.重大安全事故的泄漏量
    D.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的泄漏量

    答案:B
    解析: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中的源项分析是通过对建设项目的潜在危险识别及事故概率计算,筛选出最大可信事故,估算危险化学品泄漏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后果分析,确定该项目风险度,与相关标准比较,评价能否达到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源项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建设项目进行危害分析,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发生概率和危险性物质泄漏量。

  • 第17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下列情景中,属于常规预测情景的有( )。

    A.预测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日平均质量浓度
    B.预测削减污染源非正常排放小时平均质量浓度
    C.预测被取代污染源正常排放小时平均质量浓度
    D.预测与拟建项目相关的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年平均质量浓度

    答案:D
    解析:

  • 第18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关于水质预测数学模式的选用,说法正确的有( )。

    A.动态数值模式只适用于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污染源排放
    B.解析模式适用于恒定水域中点源连续恒定排放
    C.河流充分混合段断面平均水质可以采用一维模式或零维模式预测
    D.二维解析模式只适用于矩形河流或水深变化不大的湖泊、水库中点源连续恒定排放

    答案:B,C,D
    解析:
    A项,动态数值解水质模式适用于各类恒定水域中的非连续恒定排放或非恒定水域中的各类污染源排放。

  • 第19题:

    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监控点无 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按无组织排放源设计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按无组织排放源事故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场界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答案:D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0.2.2 有场界元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佳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元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a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D 正确)。

  • 第20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时,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型模拟评价基准年内,预测污染源对厂界外主要污染物的短期贡献浓度分布,其中污染源包括()。

    A. 本项目新增污染源
    B. 改扩建项目现有污染源
    C. 与评价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
    D. 与评价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己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污染源

    答案:A,B
    解析:
    8.8.5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
    8.8.5.1 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型模拟评价基准年内,本项目所有污染源(改建、扩建项目应包括全厂现有污染源)对厂界外主要污染物的短期贡献浓度分布。厂界外预测网格分辨率不应超过50m。
    8.8.5.2 在底图上标注从厂界起所有超过环境质量短期浓度标准值的网格区域,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第21题:

    采用瞬时点源排放模式预测有毒有害化学品事故泄漏进入水体的影响,首先需要()。

    • A、判断是否需要可以作为瞬时点源处理
    • B、判断有毒有害化学品进入水体的浓度
    • C、判断水面上大气中有毒污染的分压是否达到标准值
    • D、判断悬浮颗粒物浓度是否达到标准

    正确答案:A

  • 第22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污染源按排放规律概化可概化为()。

    • A、点源
    • B、连续恒定排放
    • C、面源
    • D、非连续恒定排放

    正确答案:B,D

  • 第23题:

    多选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污染源按排放规律概化可概化为()。
    A

    点源

    B

    连续恒定排放

    C

    面源

    D

    非连续恒定排放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以概化为点源或面源。排放规律可以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或非连续恒定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