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西北某市为地势平坦的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00mm,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该市东南部工业区内的A热电厂现有5*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和4*12MW抽凝式发电机组,供水水源为自备井,SO2现状排放量为1 093. 6t/a。
为了满足城市供热需求,拟淘汰A热电厂现有锅炉和机组,新建2*6 70t/h煤粉炉和2*200MW抽凝式发电机组,设计年运行5 500h,设计煤种含硫0.9 0%,配套双室四电场静电除尘器,采用低氮燃烧、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脱硫效率90%。建设1座高180m的烟囱,烟囱出口内径6.5m,标态烟气量为424. 6m3/s,出口温度4 5℃,SO2排放浓度200mg/Nm3,NOχ排放浓度400mg/Nm3 。工程投产后,将同时关闭本市现有部分小锅炉,相应减少SO2排放量362. 6t/a。
经过估算模式计算,新建工程的S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为0.105 7mg/m3,出现距离为下风向1 098m,NOχ的D10%为37 000m。
现有工程停用检修期间,某敏感点X处的SO2环境现状监测小时浓度值为0.021~0.031mg/m3 。逐时气象条件下,预测新建工程对X处的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为0. 065mg/m3 。
城市供水水源包括城市建成区北部的地下水源和位于城市建成区西北部15km的中型水库。该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8*104 m3/d,污水处理后外排。(注:SO2小时浓度二级标准为0.50mg/m3,NO2小时浓度二级标准为0.24mg/m3,排放的NOχ全部转化为NO2 。)
问题:
1.计算本项目实施后全厂SO2排放量和区域SO2排放增减量。
2.给出判定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的Pmax值和D10%。
3.确定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和范围。
4.计算X处的SO2最终影响预测结果(不计关闭现有小锅炉的贡献值)。
5.给出本项目供水水源的优先顺序。
1.(1)全厂SO2排放量=200*424.6*5 500*3 600*1 0-9≈1 6 8 1.4(t/a)。
(2)区域SO2排放增减量=1 6 8 1.4-1 0 9 3.6-3 6 2.6=2 2 5.2(t/a)。
2.(1)不考虑运动过程的衰减,则:NO2最大地面浓度=400*0.1 0 5 7/200=0.2 1 1 4(mg/Nm3)。
Pmax(SO2,NO2)=88.1%,则D10%=3 7 000m 。
3.(1)本项目大气评价为一级。理由:NO2的Pmax大于80%,且D10%大于5 km 。
(2)评价范围是以烟囱为中心,半径2 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
4.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分析,应考虑预测值和同点位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计算最终影响时则用背景值的平均值进行叠加:0.03 1+0.0 6 5=0.0 9 6(mg/Nm3)。
5.由于该项目地处西部缺水少雨地区,该项目供水水源优先考虑选用污水厂的中水,将水库的水(西北部1 5km的中型水库)作为备用水源,禁止开采地下水。
第5题:
第6题:
新建成使用(含扩建、改造)单台容量()的锅炉,必须安装固定的连续监测烟气中烟尘、SO2排放浓度的仪器。
第7题:
为了推动我国火电行业对SO2的治理工作,实行SO2排放总量与排放浓度双重控制。()
第8题:
某厂燃煤锅炉烟气排放量为2X104Nm³/h,SO2浓度为800mg/m³,摊放浓度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要求,假定锅炉全年运行7200小时,该厂SO2抹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值可为()。
第9题:
222.2mg/s
800mg/h
3.99mg/L
111.1mg/s
第10题:
384kg/d
18kg/h
140.16t/a
115.20t/a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90.0
45.0
36.0
18.0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热电厂“上大压小”项目
【素材】
某热电厂位于西北地区。现有2*25 MW背压供热机组,SO2排放量1235.6 t/a。本期“上大压小”关停现有机组,新建2*330 MW抽凝发电供热机组,配套2*1065t/h煤粉炉,年运行5 500 h。建成后将替代区域1 47台采暖小锅炉,减少SO2排放2 638.4 t/a。新建工程1台锅炉燃煤量142.96t/h,煤中含硫0.64%,煤中硫分85%转换为SO20新建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脱硫效率95%,SO2排放浓度70 mg/m3(基准氧含量为6%);采用低氮燃烧器,控制锅炉出口NO2浓度不高于400 mg/m3(基准氧含量为6%),并采用SCR烟气脱硝装置,脱硝效率不低于80%0基准氧含量为6%时,1台锅炉的烟囱入口标态湿烟气量377.36 m3/S,标态干烟气量329.28m3/S 。新建项目设置1根直径7.5 m、高210 m的烟囱,烟囱基座海拔标高5 63 m 。烟囱5 km半径范围内地形高程最小值529 m,最大值819 m。在烟囱下风向50 km范围、简单地形、全气象组合的情况下,经过估算模式计算,本期工程S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为0.036 5 mg/m3,出现距离为下风向1 112 m,占标率7.3%;N0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为0.052 2 mg/m3,占标率10%的距离分别为11 520 m和26 550 m。厂址附近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本期工程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设5个点,分别为厂址、厂址西北侧4.2 km处的A村、厂址西南侧2.5 km的风景名胜区、厂址东南侧2.8 km处的B村、厂址东侧3.2 km处的C村,共监测5天。厂址西南侧2.5km处的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在此布点,SO2小时浓度0.021~0.047 mg/m3,平均值为0.038 mg/m3 。经AERMOD模式逐时气象预测,1台机运行时对此风景名胜区的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为0.01 7 mg/m3,2台机运行时对此风景名胜区的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为0.019 mg/m3 .替代锅炉的SO2最大小时浓度削减值为0.018 mg/m3。说明:SO2一、二、三级小时标准分别为0.15 mg/m3,0.5 mg/m3,0.7 mg/m3;NO2一、二、三级小时标准分别为0.12 mg/m3,0.24 mg/m3,0.24 mg/m3。
【问题】
1.确定本工程大气评价等级和范围。
2.计算本工程建成后全厂SO2排放总量和区域SO2排放增减量。
3.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合理性。
4.计算分析新建工程2台机运行时风景名胜区处SO2的小时浓度预测结果。
5.请说明进行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需要收集的气象资料。说明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原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
1.答:根据估算模式,S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0.036 5 mg/m3,占标率7.3%。N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0.052 2 mg/m3,占标率21.75%, NO2占标率大于10%、小于80%。NO2的D10%最远距离为26 550 m。根据《导则》要求,当D10%最远距离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 km的矩形区域。综合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
2.答:(1)本期工程1台炉SO2排放量=37 7.36*3 600*5 500* 70*10-9= 523.02 t/a,即2台炉1 046.0 t/a。(2)本期工程“上大压小”关停现有机组,减少SO2排放量1 235.6 t/a。建成后将替代区域1 47台采暖小锅炉,减少SO2排放2 638.4 t/a。故本工程建成后区域SO2排放增减量=1 046.0-1 235.6-2 638.4=-2 828 t/a。
3.答:(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不合理。根据导则要求,二级评价至少应布设6个现状监测点。分析得知,至少应在厂址东北侧适当距离增设一个监测点。(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为5天,时间不满足要求。根据导则要求,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
4.答:小时浓度为0.019+0.04 7-0.018.=0.048 mg/m3。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功能区,执行一级标准,标准值为0.15 mg/m3,所以小时浓度预测结果小于一级标准值,满足标准要求。
5.答:需要收集的气象资料:(1)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2)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3)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 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为: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 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1.《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4)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及各环境要素的环境保护要求”。(1)D10%有可能存在多个数值,易让考生不解,具有混淆性。(2)题中提到估算范围为“烟囱下风向5 0 km”,对比常规取值25 km具有错误的诱导性。
2.《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二、项目分析(1)分析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的产污环节、主要污染物、资源和能源消耗等,给出污染源强,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还应根据工程特点分析施工期和运营期生态影响的因素和途径;(3)分析计算改扩建工程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1)题干中有燃煤量、硫分、转化率、运行小时数等相关数值,考生若以此思路计算,很容易计算得出1台炉SO2排放量为下述数值:2*142.96*0.64%*(1-90%)*85%*5 500= 855.5 t/a。但根据
式中:
——SO2排放量,t/h;Bg——锅炉额定负荷时的燃煤量,t/h;——脱硫效率,%;S——燃煤的应用基硫分,%;KY——燃煤中的含硫量燃烧后氧化成SO2的份额,%;2——SO2分子量与硫分子量的比值(64/32);q4——锅炉机械未完全燃烧的热损失,%;q4题干中并未提供。(2)标态干烟气量和湿烟气量有混淆性。(3)在烟囱入口烟气量对应的过剩空气系数和污染物排放浓度对应的过剩空气系数不一致的情况下,应进行过剩空气系数折算。这与现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3223-2003)要求相符。(4)空气过剩系数可以这么理解:根据质量守恒的原理,过量空气系数越大,理论上污染物浓度越低。污染物产生的速率是一定的,空气鼓入越多,显然浓度越低。公式可以理解为:折算排放浓度*国家规定的过量空气系数=实测浓度*实测过量空气系数,变形为:折算排放浓度=实测浓度*(实测过量空气系数/国家规定的过量空气系数)。
3.《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制定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方案”。(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2009)要求,二级评价项目应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90 °,1 80 °,270 °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2)根据新导则要求,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此处与93版导则有所不同,易混淆。
4.《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8)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含非正常工况)”。(1)根据《导则》要求,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对不同预测点叠加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还是平均值容易混淆。(2)1台机运行时对此风景名胜区的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为0.01 7 mg/m3,2台机运行时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为0.019 mg/m3。1台机和2台机浓度贡献值的数值差别易让考生不解,产生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1台机和2台机的烟气量不同。容易造成2台机浓度贡献值2*0.017=0.034 mg/m3的错误结果。(3)考生易忘记替代锅炉的SO2最大小时浓度削减值。题干“本工程2台机运行时”即意味着替代锅炉已关停。(4)注意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功能区,执行一级标准。还应注意Pmax计算时采用二级标准,并不因环境敏感点执行标准级别的变化而改变。5.请说明进行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需要收集的气象资料。说明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原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7)选择、运用预测模式与评价方法”。(1)应注意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不仅仅包括大气预测部分。不应遗漏主要气候统计资料。(2)93版大气导则对地面气象观测站选择未有明确要求,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易遗漏时间和温度。考试中应按照最新的2008版大气导则作答。
第16题:
某新建铜冶炼项目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富氧熔炼工艺和制酸工艺。原料铜精矿含硫30%,年用量4 1*104 t 。补充燃料煤含硫0.5%,年用量1.54*104 t。年工作时间7 500h。
熔炼炉产生的含SO2冶炼烟气经收尘、洗涤后,进入制酸系统制取硫酸,烟气量为1 6*104 m3/h,烟气含硫100g/m3 。制酸系统为负压操作,总转化吸收率为99.7%。制酸尾气排放量19.2*104m3/h,经80m高烟囱排入大气。原料干燥工序排出的废气由100m高烟囱排入大气,废气排放量为2 0*104 m3/h,SO2浓度为800mg/m3 。对污酸及酸性废水进行中和处理,年产生的硫酸钙渣(100%干基计)为8 500t。年产生的冶炼水淬渣中含硫总量为425t。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本工程SO2排放总量控制在1 500t/a以内。 SO2排放控制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分别为:550mg/m3(硫、二氧化硫、硫酸和其他含硫化合物使用),960mg/m3(硫、二氧化硫、硫酸和其他含硫化合物生产)。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排气筒高度80m时为110kg/h;排气筒高度100m时为170kg/h 。
(注:S、O、Ca的原子量分别为3 2、1 6、40 。)
问题:
1.计算硫的回收利用率。
2.计算制酸尾气烟囱的SO2排放速率、排放浓度和原料干燥工序烟囱的SO2排放速率。
3.列出下列硫平衡中字母代表的具体数值。
4.简要分析本工程SO2达标排放情况,并根据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1.(1)硫的回收利用量为:1 6*1 04*1 00*99. 7%*10-6*7 500=119 640(t/a)。
(2)硫的投入量为:4 1*1 04*30%+1. 54*1 04*0.5%=123 000+77 =123 077(t/a)。
(3)硫的回收利用率为:1 1 9 640/1 2 3 0 7 7*100% =98. 8%。
2.(1)制酸尾气烟囱的SO2排放速率为:1 6*1 04*1 00*(1-99. 7%)*2*10-3=96(kg/h)。
(2)制酸尾气烟囱的SO2排放浓度为:9 6/(19.2*104)*106 =500(mg/m3)。
(3)原料干燥工序烟囱的SO2排放速率为:20*1 04*800*10-6=16 0(kg/h)。
3.A=12 300;B=77;C=119 640;D=360;E= 600;F=2 000;G=425;H=52。
4.(1)制酸尾气烟囱的SO2排放速率为96kg/h,排放浓度为500mg/m3,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最高允许排放浓度960mg/m3(硫、二氧化硫、硫酸和其他含硫化合物生产)的要求和排气筒高度80m时的110kg/h排放速率要求。
(2)原料干燥工序烟囱的SO2排放速率为160kg/h,排放浓度为800mg/m3,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排气筒高度100m时的170kg/h排放速率要求,但不满足最高允许排放浓度550mg/m3(硫、二氧化硫、硫酸和其他含硫化合物使用)的要求。
(3)本工程SO2排放总量为:(96+160)*7 5 00*10-3=1 920(t/a),不能满足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本工程SO2排放总量控制在1 500t/a以内的要求,总量控制指标不达标。
(4)应重点对原料干燥工序排放的SO2进行脱硫治理:①原料配比加入石灰石进行预脱硫;②对尾气采用碱液吸收、活性炭吸附、氨法、石灰石一石膏法等进行烟气脱硫,确保脱硫效率达到50%以上,从而排放速率和排放总量均可达标。
第17题:
环保局给某水泥厂SO2总量指标为XX吨/年,审核组应获取下列哪些数据作为证据用以判断受审核方的总量指标是合规的()。
第18题:
环保局给某水泥厂SO2总量指标为xx吨/年。审核组应获取下列哪些证据用以判断受审核方的总量指标是合规的()。
第19题:
某生产装置SO2排气筒高度100m,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新污染源标准,标准规定排气筒中SO2最高允许排放浓度960mg/m3,100m烟囱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170kg/h。距该排气筒半径200m范围内有一建筑物高96m,则排气筒中SO2排放应执行的标准是()。
第20题:
测试某台锅炉,实测排放口处SO2浓度为477mg/m3。测试时风量为17220m3/h(标准状态下),煤中含硫量0.52%,用煤量为1005kg/h。根据以上条件用物料衡算法计算出燃煤产生SO2的浓度值为()mg/m3。
第21题:
必须安装固定的连续监测烟气中SO2和NOx排放浓度的仪器
必须安装固定的连续监测烟气中烟尘排放浓度的仪器
必须安装固定的连续监测烟气中烟尘和SO2排放浓度的仪器
不需安装固定的连续监测仪器
第22题:
45kg/h
60kg/h
75kg/h
90 kg/h
第23题:
468
480
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