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改扩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应考虑的污染源有( )A.现有污染源 B.以新带老污染源 C.新增污染 D.区域削减污染源

题目
某改扩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应考虑的污染源有( )

A.现有污染源
B.以新带老污染源
C.新增污染
D.区域削减污染源

相似考题
更多“某改扩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应考虑的污染源有(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扩建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评价范围内有在建的铁合金项目、汽车发动机项目。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下列关于该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的说法,正确的有()。

    A:调查分析扩建项目现有污染源
    B:调查分析扩建项目污染源
    C:应调查分析铁合金项目污染源
    D:应调查分析汽车发动机项目污染源

    答案:A,B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因此,该项目进行大气污染源调查时只需调查分析扩建项目污染源、现有污染源。

  • 第2题:

    (2019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下列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和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应以厂址中心为起点确定
    B.项目厂界浓度超标,须调整工程布局,待满足厂界浓度限值后,再核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考虑全厂的所有污染源,包括点源、面源、有组织、无组织排放等
    D.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答案:C,D
    解析:
    见原文8.7.5。视频有误,以此为准。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而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式由于考虑所有污染源的综合叠加及项目周边实际地形地貌影响,场界外的预测结果可能超过环境防护距离的估算结果。对于在环境防护距离之外出现区域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应考虑采取有效的污染源控制措施,确保环境质量达标。随着企业装备水平和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大型化工企业,无组织排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有组织排放点源数量众多,无组织排放所占比例缩小。因此,只考虑无组织排放源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往往很小,甚至无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要求,从而忽略了高排气筒点源排放的污染物对周边大气环境叠加的影响,导致了其局限性。

  • 第3题:

    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控制点处无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按无组织排放源设计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按无组织排放源事故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场界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答案:D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10.2.2有场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D正确)。

  • 第4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下列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和要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无组织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根据排放量最大的污染物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当有多个排放同类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源时,应根据排放量最大的源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属于同一生产车间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无需考虑无组织排放监控点达标情况

    答案:C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和要求包括:①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②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③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

  • 第5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一大气环境》,计算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所计算的控制距离以( ) 为起点。

    A.污染源边界
    B.污染源中心
    C.厂区边界
    D.厂区中心

    答案:B
    解析:

  • 第6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时,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型模拟评价基准年内,预测污染源对厂界外主要污染物的短期贡献浓度分布,其中污染源包括()。

    A. 本项目新增污染源
    B. 改扩建项目现有污染源
    C. 与评价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
    D. 与评价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己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污染源

    答案:A,B
    解析:
    8.8.5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
    8.8.5.1 采用进一步预测模型模拟评价基准年内,本项目所有污染源(改建、扩建项目应包括全厂现有污染源)对厂界外主要污染物的短期贡献浓度分布。厂界外预测网格分辨率不应超过50m。
    8.8.5.2 在底图上标注从厂界起所有超过环境质量短期浓度标准值的网格区域,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的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第7题:

    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A:生产车间边界
    B:厂界
    C:污染源排放口
    D:最大落地浓度的落地距离

    答案:B
    解析:

  • 第8题: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以()为起点的控制距离。

    • A、污染源中心点
    • B、监测布点
    • C、场界监控点
    • D、排放源中心点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的主要内容有()。

    • A、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 B、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
    • C、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 D、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 E、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正确答案:A,B,C,D,E

  • 第10题:

    以下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计算,错误的是()。

    • A、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B、采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边界为起点的控制距离
    • C、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D、有场界排放浓度标准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排放标准

    正确答案:B

  • 第11题:

    单选题
    基于估算模式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计算出的距离是以()为起点的控制距离。
    A

    厂界

    B

    污染源中心点

    C

    污染源边界

    D

    厂区中心点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是指以()为起点的控制范围。
    A

    厂界

    B

    污染源中心点

    C

    污染源边界

    D

    厂区中心点


    正确答案: D
    解析: 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 第13题:

    (2019年)某工业改扩建项目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二级,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以下内容不属于该项目污染源调查的内容是()。

    A.本项目现有污染源
    B.本项目新增污染源
    C.拟被替代的污染源
    D.受本项目物料及产品运输影响新增的交通运输移动源

    答案:D
    解析:

  • 第14题:

    某建设项目同一单元内有两个仅排放同一种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源,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的防护距离设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别对两个无组织排放源进行计算,分别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分别对两个无组织排放源进行计算,按最大值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将两个无组织排放源合并为一个面源进行计算,再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分别对两个无组织排放源进行计算,按各自计算值之和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答案:C
    解析:
    10.1.3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 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第15题:

    某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场界预测浓度超过场界监控点无 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关于该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按无组织排放源设计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按无组织排放源事故源强参数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对无组织排放源强削减至场界预测浓度达到场界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后,计算并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答案:D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0.2.2 有场界元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佳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元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a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D 正确)。

  • 第16题: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
    A.污染物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B.排放源排放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C.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有规划的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答案:C
    解析: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 第17题:

    某改扩建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可不包括( )。

    A、项目现有污染源调查
    B、项目新增污染源调查
    C、项目削减污染源调查
    D、评价范围内与该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替代污染源调查

    答案:D
    解析:
    6.1.1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污染 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6.1.2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 第18题:

    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A:生产车间边界
    B:生产车间中心点
    C:污染源中心点
    D:污染源排放边界

    答案:C
    解析:

  • 第19题:

    基于估算模式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输入污染源强的单位是()。

    Ag/s

    Bkg/h

    Ct/a

    Dmg/m3

    EL/m3


    A,B,C

  • 第20题:

    基于估算模式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时,计算出的距离是以()为起点的控制距离。

    • A、厂界
    • B、污染源中心点
    • C、污染源边界
    • D、厂区中心点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是指以()为起点的控制范围。

    • A、厂界
    • B、污染源中心点
    • C、污染源边界
    • D、厂区中心点

    正确答案:A

  • 第22题:

    单选题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以()为起点的控制距离。
    A

    污染源中心点

    B

    监测布点

    C

    场界监控点

    D

    排放源中心点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某改扩建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可不包括()。
    A

    项目现有污染源调查

    B

    项目新增污染源调查

    C

    项目削减污染源调查

    D

    评价范围内与该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替代污染源调查


    正确答案: D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