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缓大型河流梯级电站建设对鱼类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有()。A:保护支流B:设置过鱼设施C:鱼类人工增殖放流D:减少捕捞量

题目
为减缓大型河流梯级电站建设对鱼类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有()。

A:保护支流
B:设置过鱼设施
C:鱼类人工增殖放流
D:减少捕捞量

相似考题
更多“为减缓大型河流梯级电站建设对鱼类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有()。”相关问题
  • 第1题:

    西南地区某山区河流A 河为L 江的一级支流,共规划4 级电站,均采用引水式开发。上游3 级电站己建成发电,现拟建第4 级电站,与上游第3 级电站发电尾水衔接。
    拟建电站坝址位于A洞洞口上游约11.5km 处,距离上游衔接梯级电站坝扯18阳,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37m^3/s , 经右岸寻|水隧洞引至下游1O.5km 处建地面厂房发电。拟建坝址下游左岸0.5km 有支流B 洞汇入,以下河段无其他支流。B 河洞口处多年平均流量5m^3/s。拟在支流B 洞河口上游约1km 处修建l 座小型取水工程,将支流B河约80%的水量引至电站库区用于发电。电站装机容量10 万町,设计最大坝高35m ,水库正常蓄水位1248m,回水长度1. 5阳,水库面积0.1km^2 相应库容113万m^3,具有日调节性能,在电力系统中承担日调峰任务。
    据调查,拟建电站库尾至A 洞洞口段沿岸无工矿企业,散布有农村居民点与少
    量耕地和园地,农村人畜饮水及农业生产用水均不在A 河干流取用。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 A ~可流域共有6 种鱼类,均为喜流水性鱼类,无泪游习性,仅在鱼类产卵季节(3-4月)进行短距离迁移,未发现珍稀濒危与保护物种:鱼类广泛分布于干、支流,资源量丰富,且在各河段分布有多个鱼类产卵场。近期的水生生态现状调查发现, A ~可流域鱼类种类未发生变化,但受己建3 级电站影响,目前鱼类主要分布于拟建电站坝址以下干、支流河段,且仅在Ar可河口上游0.5km 及支流B 河柯口上游0.3km 尚存2 处小型鱼类产卵场:己开发问段鱼类资源量严重萎缩。
    己审查通过的A 河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支流B~可应划定为Ar可流域鱼类保护;可流,在电站建设项目环评阶段应充分论证需采取的鱼类保护措施。
    问题:
    1. 从水生生态保护角度提出工程方案优化调整意见,并说明理由。
    2. 指出拟建电站鱼类现状调查的重点范围与时段。
    3. 指出拟建电站坝下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4. 提出2 项可采取的鱼类保护措施,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从水生生态保护角度提出工程方案优化调整意见,并说明理由.
    建议调整在B~可流建设小型取水工程,因为B~可流划定为鱼类保护河流,且在B 洞河口上游0.3km 尚存2 处小型鱼类产卵场;己开发河段鱼类资源严重萎缩可知,若建设B 汩的小型取水工程(B 河流量小5 旷/SI 工程取水80%) 1 将带来B~可流大量减水,难以保障生态流量。

    2. 指出拟建电站鱼类现状调查的重点范围与时段.
    A 河拟建大坝至流洞口上游0.5km 处; B 河流河口上0.3km 处。重点调查产卵期和枯水期。
    学员问题:
    l 、为何有枯水期?提干告知"支流B 河约80%的水量引至电站库区用于发电",体现出流量危机。

    3. 指出拟建电站坝下凋段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1)水量减少,影响A 润的鱼类产卵场、导致鱼类资源萎缩:
    (2)水流变缓,不利于喜流水性鱼类生存。

    4. 提出2 项可采取的鱼类保护措施,并说明理由.
    (1) 由于己开发问段鱼类资源量严重萎缩,故可采取增殖放流:
    (2) 由于虽然在A 洞河口上游及其支流B1可尚存2 处小型鱼类产卵场,但是随着本项目的开展,将影响到产卵场,故建议建设人工产卵场。

  • 第2题:


    梯级开发引水式电站项目


    【素材】


    某水电站建设项目为规划径流式7梯级开发电站中的第三级。该河流有国家级保护鱼类,其中有鲑科鱼类两种;河流两岸森林较为茂密,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二级保护鸟类。工程土石方量1 000万m3,需移民3 000人,拟建设为引水式电站,大坝高130 m,长3 000 m,坝址下游有农田1 0万亩,工厂3处。施工高峰时约4 000人。


    【问题】


    1.生态环境现状应调查哪些内容?应采取哪些调查方法?


    2.大坝建设对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有何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


    3.大坝建设对下游河道、农灌及工业用水有何影响?


    4.移民安置影响评价应评价哪些内容?


    5.对评价区国家保护植物种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答案:
    解析:

    1.答:(1)重点调查内容。①森林调查:要阐明植被类型、组成、结构、特点,生物多样性等;评价生物损失量、物种影响、有无重点保护物种、有无重要功能要求。②陆生和水生动物:种群、分布、数量;评价生物损失、物种影响、有无重点保护物种。要阐明是否有鱼类“三场”(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分布。特别要明确区内是否有国家和地方保护、珍稀濒危特有鱼类的分布,如有需阐明其生态习性、繁殖特性等。③农业生态调查与评价:占地类型、面积,占用基本农田数量,农业土地生产力,农业土地质量;④水体流失情况调查:侵蚀模数、程度、侵蚀量及损失,发展趋势及造成的生态问题,工程与水土流失的关系。⑤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由于项目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故要阐明敏感区域与工程的区位关系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内保护动植物数量、名录、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等。(2)主要调查方法。主要有收集资料法(当地有关部门的各类规范性文件、技术资料、有关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航拍资料)、现场踏勘法(实际观察与样方调查)、遥感及GPS技术应用、访问专家及当地群众等。遥感技术应用需专业人员结合现场调查进行,主要是制作遥感图件,并解译出相关信息。


    2.答:(1)影响。①大坝修建后,下游的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无法洄游至上游,位于库区的产卵场将不复存在,河流梯级开发后其产卵场亦将全部消失,由此会影响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的繁殖。②大坝修建后,一些适应于激流环境并且以摄食底栖生物为主的特有鱼类,因其适宜的生境已完全消失而在水库中绝迹。它们是无法通过水库上下交流的,因而大坝建设直接影响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的生长。(2)措施。一种是采取工程措施,建鱼梯、鱼道,让洄游鱼类正常返回栖息和繁殖地;另一种是对洄游鱼类进行人工繁殖。同时,应设定水电站大坝的下泄基流量。


    3.答:(1)对下游工、农业取水的影响。如果取水口处于减脱水段,则会导致农灌、工业用水量的不足,可用水量减少甚至缺失,严重影响下游工、农业生产的发展。(2)减(脱)水灌溉对农业生产产量的影响。冷水灌溉对生长期及产量有影响。(3)对下游湿地的影响。减水(脱水)的河道流量大大减少,下游湿地可能因此而消失。(4)对洄游性鱼类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洄游鱼类无法洄游到大坝上游,影响其索饵或繁殖。(5)清水下泄改变河道原来的水文情势,对下游河岸产生冲蚀影响。


    4.答:一般评价对移民生活、就业和经济状况的影响,移民安置区土地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1)对移民生产条件、生活质量的影响:应考虑搬迁初期、搬迁后期;预测移民环境容量和移民生产条件、生活质量及环境状况,并从生态保护角度分析移民环境容量的合理性。(2)对水环境的影响:应预测生产和生活废污水量、主要污染物及对水质的影口向。(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移民后开发、工程建设和农田开垦,将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4)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移民从水电站库区迁移到异地,对当地的风俗、社会习惯产生影响。(5)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移民搬迁把原来的流行传染疾病一并转移,对当地人群健康产生影响。


    5.答:(l)对施工人员进行野生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2)建立生态破坏惩罚制度,禁止野外用火。(3)征求文物、林业等部门的意见,对名木采取工程防护、移栽、引种繁殖栽培、种质库保存及挂牌保存。




    1.生态环境现状应调查哪些内容?应采取哪些调查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制定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方案”。


    2.大坝建设对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有何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2)判断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分析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3)分析生态影响防护、恢复与补偿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举一反三:大坝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评价中必须对河流生态结构与功能有充分的调查和认识,大坝建设导致的淹没、阻隔、径流变化是对河流生态系统最大的干扰,评价中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中提供的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重点评价大坝建设对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的影响,并要考虑河流的连续性的生态功能。一般情况下,水利水电项目水生生态影响要分析水文情势变化造成的生境变化,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高等水生植物的影响,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水生生物,以及珍稀濒危特有鱼类及渔业资源等的影响,对“三场”分布、洄游通道(包括虾、蟹)、重要经济鱼类及渔业资源等的影响。


    3.《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2)判断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分析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举一反三:引水式电站环境对于河道生态影响比较大,主要是由于大坝建设会造成下游河道的减水或脱水。对于此类电站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必须深入进行评价,特别是本案例项目属于梯级开发引水电站,一定程度上会使天然河流流量减少,乃至河道断流,最终导致生态功能完全丧失。


    4.《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2)


    判断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分析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5.《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2)判断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分析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3)分析生态影响防护、恢复与补偿措施及其技术经济可行性”。举一反三:本题与本书“九、农林水利类 案例3新建水利枢纽工程4.该项目的陆生植物的保护措施有哪些?”考点类似,请考生自行总结。类似考点近3年案例分析考试中多次出现,值得注意。



  • 第3题:

    某河流有多种涸游鱼类生存,一水电站大坝修筑后可能严重影响鱼类洄游通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该工程建设单位的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保护栖息地
    B.建造过鱼设施
    C.施工期避让鱼类洄游产卵期
    D.为保证发电,未设置生态基流保证设施

    答案:D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鱼、虾、蟹洄游通道建闸、筑坝,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建造过鱼设施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 第4题:

    2014-66.某河流有多种洄游鱼类生存,一水电站大坝修筑后可能严重影响鱼类洄游通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该工程建设单位的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保护栖息地
    B.建造过鱼设施
    C.施工期避让鱼类洄游产卵期
    D.为保证发电,未设置生态基流保证设施

    答案:D
    解析:

  • 第5题:

    温度对浓缩池有什么影响?可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影响?


    正确答案:在夏季高温季节,非常适合微生物的繁殖与生长,好氧菌作用使池内溶解氧等于零,浓缩池底部污泥呈厌氧状态,使兼性菌、厌氧菌活力增强,发生反消化,甚至酸性发酵现象产生,使CO2、N2等气体携带大量污泥上浮,使浓缩池不能正常运转。措施是加强浓缩池的管理,严格控制A流污泥量,使其低负荷运行减少固体能量,也可加大排泥量,减少污泥层厚度和污泥固体在污泥区的停留时间,也可加大人流污泥量减少污泥停留时间。

  • 第6题:

    ()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水能资源发电。

    • A、大型水电站
    • B、引流电站
    • C、梯级电站
    • D、抽水蓄能电站

    正确答案:C

  • 第7题:

    《防震减灾法》规定的重大建设工程有哪些?()

    • A、指对社会有重大价值的工程
    • B、指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工程
    • C、大型住宅小区建设工程
    • D、大型核电站建设工程

    正确答案:A,B,D

  • 第8题:

    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是()。

    • A、刘家峡水电站
    • B、龙羊峡水电站
    • C、三门峡水库
    • D、小浪底水库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单选题
    采取了减缓措施后,环境影响的表述为()。
    A

    「拟建项目」十[活动]→(变化的环境)

    B

    「拟建项目」十[环境]→(变化的环境)

    C

    (活动)i(要素)j→(预测和评价)→减缓措施→(剩余影响)ji

    D

    (活动)i(要素)j→(影响)ji→(预测和评价)→减缓措施→(剩余影响)ji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串联水电站或水库群即为梯级水电站或梯级水库群。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不定项题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中,下列采用类比法的建设项目是(    )。
    A

    水电站建设

    B

    水电梯级开发

    C

    道路建设(铁路、公路)

    D

    矿产资源开发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一条受硫酸盐污染的河流两岸,需修建水泥混凝土泊岸,为减少河水腐蚀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选用合适的水泥品种,提高水泥石密实度,敷设耐蚀保护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K61~K62+600路段方案是否应采纳公众建议?说明理由。 第五题  西南地区某山区河流A河为L江的一级支流,共规划4级电站,均采用引水式开发。上游3级电站已建成发电,现拟建第4级电站,与上游第3级电站发电尾水衔接。
      拟建电站坝址位于A河河口上游约11.5km处,距离上游衔接梯级电站坝址18km,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37m3/s,经右岸引水隧洞引至下游10.5km处建地面厂房发电。拟建坝址下游左岸0.5km有支流B河汇入,以下河段无其他支流。B河河口处多年平均流量5m3/s。拟在支流B河河口上游约1km处修建1座小型取水工程,将支流B河约80%的水量引至电站库区用于发电。电站装机容量10万kW,设计最大坝高35m,水库正常蓄水位1248m,回水长度1.5km,水库面积0.1km2,相应库容113万m3,具有日调节性能,在电力系统中承担日调峰任务。
      据调查,拟建电站库尾至A河河口段沿岸无工矿企业,散布有农村居民点与少量耕地和园地,农村人畜饮水及农业生产用水均不在A河干流取用。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A河流域共有6种鱼类,均为喜流水性鱼类,无洄游习性,仅在鱼类产卵季节(3~4月)进行短距离迁移,未发现珍稀濒危与保护物种;鱼类广泛分布于干、支流,资源量丰富,且在各河段分布有多个鱼类产卵场。近期的水生生态现状调查发现,A河流域鱼类种类未发生变化,但受已建3级电站影响,目前鱼类主要分布于拟建电站坝址以下干、支流河段,且仅在A河河口上游0.5km及支流B河河口上游0.3km尚存2处小型鱼类产卵场;已开发河段鱼类资源量严重萎缩。
      已审查通过的A河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支流B河应划定为A河流域鱼类保护河流,在电站建设项目环评阶段应充分论证需采取的鱼类保护措施。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水生生态保护角度提出工程方案优化调整意见,并说明理由。 指出拟建电站鱼类现状调查的重点范围与时段。 指出拟建电站坝下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提出2项可采取的鱼类保护措施,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K61~K62+600路段方案应采纳公众意见。   (2)理由如下:   ①以桥代替路基可以减少占地,减少取土,减少对湿地水力联系的破坏;   ②可满足两栖保护动物虎纹蛙的迁徙活动。从水生生态保护角度提出的工程方案优化调整意见及理由如下:   (1)取消在B河修建小型取水工程的计划。   理由:规划环评已提出支流B河应划定为A河流域鱼类保护河流。   (2)将引水式电站改为堤坝式电站。   理由:引水式电站坝下会产生脱水段或减水段,改为堤坝式电站有利于减缓运行期坝下减、脱水段造成的水生生态不利影响。   (3)优化电站位置(或降低大坝高度或电站低水位运行)。   理由:保障有较长的流水河段,满足喜流水性鱼类生境的要求。(1)拟建电站鱼类现状调查的重点范围有:上一级电站大坝至拟建本级电站坝下入A河河口段(或拟建电站库尾至入L江河口段)、支流B河。   (2)拟建电站鱼类现状调查的重要时段有:3~4月鱼类产卵及短距离迁移时段、枯水期。拟建电站坝下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如下:   (1)坝下入A河河口上游0.5km处的鱼类产卵场生境改变。   (2)坝下流速变缓,对河道喜流水性鱼类造成不利影响。   (3)水位变化,引水式电站坝下减脱水导致水位降低或河床裸露,影响景观生态;日调节运行下游水位涨落导致水生和两岸陆生生境的改变。   (4)下游土地盐碱化。可采取的鱼类保护措施及理由如下:   (1)设置过鱼设施。   理由:大坝阻隔了鱼的迁徙通道。   (2)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   理由:已开发河段鱼类资源量严重萎缩。

  • 第14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在水能丰富 的河流,应当有计划进行( )。
    A、水电站建设 B、多目标梯级开发
    C、限制性水能资源开发 D、以水能资源开发为主的梯级开发


    答案:B
    解析:
    【参考答案】:B
    【点评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在水能丰富的河流的开发方式。案例分析考试中也 经常遇见。

  • 第15题:

    某河流有多种洄游鱼类生存,一水电站大坝修筑后可能严重影响鱼类洄游通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该工程建设单位的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保护栖息地
    B:建造过鱼设施
    C:施工期避让鱼类洄游产卵期
    D:为保证发电,未设置生态基流保证设施

    答案: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鱼、虾、蟹洄游通道建闸、筑坝,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建造过鱼设施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 第16题:

    齿轮的失效形式有哪些?采取什么措施可减缓失效发生?齿轮强度设计准则是如何确定的?
    齿轮的失效形式有五种:
    1.轮齿折断。减缓措施:增大齿根的圆角半径、提高齿面加工精度增大轴及支承的刚度。
    2.齿面点蚀。改进措施:提高齿面硬度、降低表面粗糙度增大润滑油粘度。
    3.齿面磨损。改进措施:采用闭式传动、降低齿面粗糙度保持良好的润滑。
    4.齿面胶合。改善措施:提高齿面硬度、降抵齿面粗糙度、选用抗胶合性能较好的齿轮副材料、采用抗胶合润滑油、减少模数、降低齿高。
    5.塑性变形。改善措施:提高齿面硬度、采用粘度高的润滑油。 齿轮强度设计准则的确定是根椐齿轮传动的工作方式齿轮的材料、硬度、失效形式来定的。

  • 第17题:

    电动汽车接入对负荷特性有哪些影响?为减小或消除这些影响可采取哪些措施?


    正确答案: 随着未来电动汽车的普及,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电网充电,将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与规划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
    (1)负荷的增长。电动汽车充电将导致负荷增长,若大量电动汽车集中在负荷高峰期充电,将进一步加剧电网负荷峰谷差,加重电力系统的负担。
    (2)电网运行优化控制难度的增加。电动汽车用户的用车行为和充电时间与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使得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具有较大的随机性,这将加大电网控制的难度。
    (3)影响电能质量。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属于非线性负荷,所使用的电力电子设备将产生一定的谐波,有可能引起电能质量问题。
    (4)对配电网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在配电网中增加众多充电设施以及大量电动汽车充电,将改变配电网负荷结构和特性,传统的配电网规划准则可能无法适用于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的情景。
    为减小或消除电动汽车接入对负荷特性的影响可采取以下措施:
    (1)相较于充电模式,换电模式下电动汽车电能补给速度快,并可以在负荷低谷期间对电池集中充电。集中充电站亦可作为电网重要储能环节。
    (2)电动汽车充放电控制主要是基于已有配电网络和常规用电约束,优化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情况下的充电功率,使之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配电网,协调控制各辆电动汽车的充放电顺序和时间,以提高配电网运行的经济性。
    (3)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后,对电网规划中的负荷预测、站点布置等均有影响,同时还会影响配电网的电能质量、可靠性和经济运行。为了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完善其与电网的互动,研究充电方式和充电站的布局、电动汽车的负荷特性模型、电动汽车充放电控制策略,以及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协同调度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 第18题:

    齿轮的失效形式有哪些?采取什么措施可减缓失效发生?


    正确答案: 齿轮的失效形式有五种:
    (1)轮齿折断。减缓措施:增大齿根的圆角半径,提高齿面加工精度,增大轴及支承的刚度。
    (2)齿面点蚀。改进措施:提高齿面硬度,降低表面粗糙度,增大润滑油粘度。
    (3)齿面磨损。改进措施:采用闭式传动,降低齿面粗糙度,保持良好的润滑。
    (4)齿面胶合。改善措施:提高齿面硬度,降抵齿面粗糙度,选用抗胶合性能较好的齿轮副材料,采用抗胶合润滑油;减少模数、降低齿高。
    (5)塑性变形。改善措施:提高齿面硬度,采用粘度高的润滑油。

  • 第19题:

    采取了减缓措施后,环境影响的表述为()。

    • A、「拟建项目」十[活动]→(变化的环境)
    • B、「拟建项目」十[环境]→(变化的环境)
    • C、(活动)i(要素)j→(预测和评价)→减缓措施→(剩余影响)ji
    • D、(活动)i(要素)j→(影响)ji→(预测和评价)→减缓措施→(剩余影响)ji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问答题
    某水电站建设项目为规划径流式7梯级开发电站中的第三级,该河流有国家级保护鱼类,其中有鲑科鱼类两种,河流两岸森林较为茂密,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二级保护鸟类,工程土石方1000万方,需移民3000人,拟建设为引水式电站,大坝高130m,长300m,坝址下游有农田10万亩,工厂3处,施工高峰时约4000人。大坝建设对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有何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

    正确答案: 影响:大坝建成后,下游的半洄游性鱼类、洄游性鱼类无法洄游至上游,位于库区的产卵场将不复存在,河流梯级开发后产卵场将全部消失,由此影响到半洄游性、洄游性鱼类的繁殖。大坝修建后,一些适应于激流环境并且以摄食底栖生物为主的特有鱼类,他们是无法通过水库上下交流的,因其生境已经完全消失而在水库中灭绝。
    措施:一种是采取工程措施,建鱼梯、鱼道,让洄游鱼类正常返回栖息和繁殖地,另一种是对洄游鱼类进行人工繁殖,同时,应设定水电大坝的下泄流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齿轮的失效形式有哪些?采取什么措施可减缓失效发生?齿轮强度设计准则是如何确定的?

    正确答案: 齿轮的失效形式有五种:
    1.轮齿折断。减缓措施:增大齿根的圆角半径、提高齿面加工精度增大轴及支承的刚度。
    2.齿面点蚀。改进措施:提高齿面硬度、降低表面粗糙度增大润滑油粘度。
    3.齿面磨损。改进措施:采用闭式传动、降低齿面粗糙度保持良好的润滑。
    4.齿面胶合。改善措施:提高齿面硬度、降抵齿面粗糙度、选用抗胶合性能较好的齿轮副材料、采用抗胶合润滑油、减少模数、降低齿高。
    5.塑性变形。改善措施:提高齿面硬度、采用粘度高的润滑油。 齿轮强度设计准则的确定是根椐齿轮传动的工作方式齿轮的材料、硬度、失效形式来定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尼洋河流域的水电站有(  )。
    A

    墨脱水电站

    B

    八一水电站

    C

    巴河梯级水电站

    D

    多布水电站

    E

    藏木水电站


    正确答案: D,A
    解析:
    尼洋河发源于西藏自治区米拉山西侧的错木梁拉,由西向东流,全长307.5公里,落差2273米,平均坡降达7.39%。其源头为古冰川作用的围谷,海拔5000米左右。尼洋河平均流量538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220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可达208万千瓦。尼洋河流域的水电站有八一水电站、巴河梯级水电站、尼西下游水电站、多布水电站。

  • 第23题:

    问答题
    某水电站建设项目为规划径流式7梯级开发电站中的第三级,该河流有国家级保护鱼类,其中有鲑科鱼类两种,河流两岸森林较为茂密,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二级保护鸟类,工程土石方1000万方,需移民3000人,拟建设为引水式电站,大坝高130m,长300m,坝址下游有农田10万亩,工厂3处,施工高峰时约4000人。移民安置应评价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对移民生产条件、生活质量的影响;对水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