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的碳循环中,微生物主要参与: A.有机物的分解 B.有机物的合成 C.有机物的贮存 D.有机物的迁移

题目
在自然界的碳循环中,微生物主要参与:

A.有机物的分解
B.有机物的合成
C.有机物的贮存
D.有机物的迁移

相似考题
更多“在自然界的碳循环中,微生物主要参与: ”相关问题
  • 第1题: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 )。

    A.条件致病菌
    B.致病菌
    C.自然界的一切微生物
    D.空气中的微生物
    E.环境中的微生物

    答案:A
    解析:
    医院感染的特点:①不是患者入院的原发疾病的延伸;②一般入院后48小时或更晚发生;③可因抗生素使用、介入技术、医学免疫抑制剂和化疗药物等大量使用导致发病率上升;④医院感染类型既有内源性的,也有外源性的,以内源性感染为主;⑤条件致病菌为常见感染菌,且革兰阴性菌常见。

  • 第2题:

    微生物分布在自然界的()

    • A、水中
    • B、空气中
    • C、人体
    • D、土壤中

    正确答案:A,B,C,D

  • 第3题:

    自然界碳循环过程中,哪类微生物参与有机碳转化为CO2的过程()。

    • A、原生动物
    • B、自养微生物
    • C、异养微生物
    • D、后生动物

    正确答案:C

  • 第4题: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有()。


    正确答案:五大类

  • 第5题:

    自然界中的生命体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它们是()。

    • A、人类、植物、动物
    • B、藻类、动物、微生物
    • C、人类、藻类、菌类
    • D、动物、植物、微生物

    正确答案:D

  • 第6题:

    举例说明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以氮素循环为例:微生物在氮素循环过程中主要环节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1)大气分子态氮被固定成氨(固氮作用),例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根的共生体的固氮作用,以便形成有机氮。
    (2)氨被植物吸收利用,合成有机氮进入食物链(同化作用),例如外生菌根扩大了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利于氨和其他养分的吸收。
    (3)有机氮被分解释放出氨(氨化作用),例如好热性放线菌在堆肥的高温阶段将蛋白质氨化;尿素细菌水解尿素产生氨;嗜几丁质杆菌分解几丁质并产氨
    (4)氨被转化为硝酸(硝化作用)又可被同化为有机氮,例如硝化细菌中的亚硝酸细菌推动氨转化为亚硝酸,硝酸细菌的亚硝酸氧化酶系统催化亚硝基氧化为硝基。
    (5)硝酸被还原为分子态氮返回大气(反硝化作用),例如假单孢菌在低浓度的KNO3条件下的反硝化作用占优势,而KNO3浓度高时,芽孢杆菌则占优势。

  • 第7题:

    自然界存在许多循环现象,下列四种循环所发生的变化主要通过物理变化实现的是()

    • A、碳循环
    • B、氧循环
    • C、二氧化碳循环
    • D、水的天然循环

    正确答案:D

  • 第8题: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可通过哪些方式产生自身生长所需要的能量?


    正确答案: 最初的能源有三种:光能,有机物,还原态无机物。
    化能异养菌可以把有机物氧化分解成ATP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光能营养菌则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ATP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化能自养菌则可以氧化还原态无机物产生能量,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 第9题:

    填空题
    脂肪酸在微生物代谢中主要参与()的组成。

    正确答案: 磷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自然界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中。
    A

    土壤

    B

    水域

    C

    空气

    D

    生物体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在自然界中,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共生:反刍动物瘤胃内微生物群与动物机体
    寄生:病原菌寄生于动植物体
    拮抗:青霉素菌产生的青霉素;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对其他种类生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
    A

    自然界的微生物

    B

    空气中的微生物

    C

    环境中的微生物

    D

    人体的致病菌

    E

    人体的条件致病菌


    正确答案: E
    解析: 医院感染的病原体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①大部分为人体正常菌群的转移菌或条件致病菌,对某些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②常为多重耐药菌株,有较强和较广的耐药性。③常侵犯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

  • 第13题:

    说明自然界碳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


    正确答案: 自然界的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和水圈及岩石圈几个库中。库存的分布在大气中库约7.0×1011t,陆地植物中约4.5×1011t,陆地表层有机物约7.0×1011t,煤和石油等沉积约1.0×1013t,海洋上层5.0×1011t,深海3.45×1013t。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素循环,包括植物生物量的形成、积累以及有机碳在生物链中的传递、动植物残体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土壤微生物的固定、物质的燃烧等过程。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从大气的二氧化碳开始的,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碳水化合物,构成全球的初级生产。通过食物链,碳水化合物经过动物的消化和吸收转化为动物的次级生产。动物和植物同化的碳,一部分通过其呼吸作用返回到大气之中,另一部分通过动物排泄物或以动植物残体的形式回到环境中。环境中的这部分碳最终被微生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成为可被植物在利用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碳的生物小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的速率和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给大气的速率大体相等。
    碳的另外一个循环形式是地质大循环过程,一部分生物残体在地层中形成碳酸盐,沉积于海底,形成新的岩石,使这一部分碳较长时间储存在地层中,暂时退出碳循环。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碳酸盐矿物中的一部分碳又重新返回到大气层,参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再循环。另外,海洋也是碳的储存库。在水体中,由水生植物将大气中扩散到水体上层二氧化碳的固定,转化为碳水化合物,通过食物链,转化为动物体内的有机碳。水生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将一部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动植物残体多数被微生物分解后,碳以二氧化碳形式是放到海洋环境中,另外一部分沉积到水底,经过地址变动,又可能以石灰岩的形式再出露到地表。岩石圈中的碳也可以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溶解、火山爆发等重返大气圈。生物同化的碳在特殊的地质年代中被深埋在地下,成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人类开采利用化石燃料,通过燃烧过程使其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大气中。总之,碳在地球大循环中各个组分的含量一般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而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 第14题:

    在植物形成泥炭的过程中,需要自然界中大量的氧气和微生物。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在自然界中,含微生物最多的是()

    • A、土壤
    • B、空气
    • C、水
    • D、人及动植物体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简述在自然界中,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共生:反刍动物瘤胃内微生物群与动物机体
    寄生:病原菌寄生于动植物体
    拮抗:青霉素菌产生的青霉素;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对其他种类生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 第17题:

    试述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①生物固氮:大气中90%以上的分子态氮,只能由微生物的活性而固定成氮化物。②氨化作用:微生物分解土壤中含氮有机物产生氨,是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养料。③硝化作用:微生物能将氨氧化成硝酸盐,这是自然界氮素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④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和一氧化二氮,维持了自然界的氮素循环。

  • 第18题:

    简述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作用。


    正确答案: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是自然界中许多有机物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它们的作用,自然界中各类元素及物质就不可能被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生态平衡就会破坏,整个生命世界就会绝灭,人类自然也就无法生存。
    碳素是构成各种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碳素循环包括CO2的固定和CO2的再生。植物和藻类,以及光合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自然界中的CO2,合成有机碳化合物,进而转化成各种有机碳化合物。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经过生物氧化释放出CO2,动物、植物的尸体经微生物完全降解(即矿化作用)后,最终主要产物之一也是CO2。地下埋藏的煤炭、石油等,经过人类的开发、利用,例如作为燃料,燃烧后也产生CO2,重新加入碳循环。通过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过程产生的CO2,随后又被植物和光合微生物利用,开始新的碳素循环
    氮循环中的作用氮素是构成生物体的另一种必需元素,自然界中的氮素循环包括许多转化作用。空气中的氮气被固氮微生物及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体固定成氨态氮,经过硝化微生物的作用转化成硝态氮,后者被植物或微生物同化成有机氮化物。动物食用含氮的植物,又转变成动物体内的蛋白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尸体及排泄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这种过程叫做氨化作用。由硝化菌产生的硝酸盐在无氧条件下被一些微生物还原成为氮气,重新回到大气中,开始新的氮素循环。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几种作用归纳为: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同化作用、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微生物在硫素循环中的作用
    脱硫作用:动植物和微生物尸体中的含硫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成H2S的过程称为脱硫作用
    硫化作用:即硫的氧化作用,是指硫化氢、元素硫或硫化亚铁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氧化生成硫酸的过程。自然界能氧化无机硫化物的微生物主要是硫细菌。
    同化作用:由植物和微生物引起。可把硫酸盐转变成还原态的硫化物,然后再固定到蛋白质等成分中。
    反硫化作用:硫酸盐在厌氧条件下被微生物还原成H2S的过程称为反硫化作用。

  • 第19题:

    不直接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是()。

    • A、光合作用
    • B、呼吸作用
    • C、蒸腾作用
    • 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在自然界中,含微生物总量最多的是自然环境是()。


    正确答案:土壤

  • 第21题:

    单选题
    自然界碳循环过程中,哪类微生物参与有机碳转化为CO2的过程()。
    A

    原生动物

    B

    自养微生物

    C

    异养微生物

    D

    后生动物


    正确答案: B
    解析: 异养微生物通过降解死亡的生物残体、生物排泄物及各种有机污染物中的含碳化合物,将有机物降解成各种代谢物,水和CO2释放到空气中。

  • 第22题:

    问答题
    说明自然界碳循环的库存和流动特点。

    正确答案: 自然界的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和水圈及岩石圈几个库中。库存的分布在大气中库约7.0×1011t,陆地植物中约4.5×1011t,陆地表层有机物约7.0×1011t,煤和石油等沉积约1.0×1013t,海洋上层5.0×1011t,深海3.45×1013t。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素循环,包括植物生物量的形成、积累以及有机碳在生物链中的传递、动植物残体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土壤微生物的固定、物质的燃烧等过程。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从大气的二氧化碳开始的,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碳水化合物,构成全球的初级生产。通过食物链,碳水化合物经过动物的消化和吸收转化为动物的次级生产。动物和植物同化的碳,一部分通过其呼吸作用返回到大气之中,另一部分通过动物排泄物或以动植物残体的形式回到环境中。环境中的这部分碳最终被微生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成为可被植物在利用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碳的生物小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的速率和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给大气的速率大体相等。
    碳的另外一个循环形式是地质大循环过程,一部分生物残体在地层中形成碳酸盐,沉积于海底,形成新的岩石,使这一部分碳较长时间储存在地层中,暂时退出碳循环。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碳酸盐矿物中的一部分碳又重新返回到大气层,参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再循环。另外,海洋也是碳的储存库。在水体中,由水生植物将大气中扩散到水体上层二氧化碳的固定,转化为碳水化合物,通过食物链,转化为动物体内的有机碳。水生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将一部分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动植物残体多数被微生物分解后,碳以二氧化碳形式是放到海洋环境中,另外一部分沉积到水底,经过地址变动,又可能以石灰岩的形式再出露到地表。岩石圈中的碳也可以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溶解、火山爆发等重返大气圈。生物同化的碳在特殊的地质年代中被深埋在地下,成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人类开采利用化石燃料,通过燃烧过程使其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大气中。总之,碳在地球大循环中各个组分的含量一般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而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微生物分布在自然界的()
    A

    水中

    B

    空气中

    C

    人体

    D

    土壤中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