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三、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正确答案:
    【答案提示】
    医疗改革——让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
    “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说。由他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于近日发布,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医疗改革的新框架。
    很佩服这位葛副部长和《中国青年报》,佩服他们的勇气和胆识。承认“中国的医改基本上不成功”,要冒否定改革的风险,在现阶段否定改革就是最大的政治问题,这个风险一般人是不敢担的。
    如果始终不正视现实,捂着鼻子哄眼睛,任由医改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使得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有病不敢医,“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癌症”,让医改走进死胡同,这才是真正地害了改革。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失败,越是不敢承认失败,这个失败就越大越彻底。发现改革方向出现了偏差,及时进行纠正与调整,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是真正的改革家,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现在终于有人第一个站出来说话,揭开了这个盖子,坦承医改出了问题,这是一件大好事。
    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37%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65%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而农村应住院而未住院者中,1993年有58.8%的人是出于经济困难,1998年,这个比率增加到65.25%。1998年调查显示,农村的因病致贫率达到21.61%,贫困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价格上涨的巅峰是药品。20年来,工资上扬了10一20倍,而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在100倍到200倍,它的涨幅不但大大高于工资上扬的水平,而且大大高于同一时期国民经济增长的水平。20年前在医院生一个孩子(顺产)收费只不过十几元钱,现在竟达到四五千元。开一次刀就得“出一次血”,看一个大病就得倾家荡产。这充分说明医改出了毛病。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走到今天,恰似一个人正身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至为关键。考察医改的重点,无外乎医院和农村,这也是难处所在。设医院之目的,在荟萃名医,治病救人而已,可现而今,医院自身竟不能健康生存,难以为继,又如何担当保障、提升人民生命健康的重任?所以,必得先为医院“输血”、“降压”,是为急务。毫无疑问,担负起这个职责的,应该是我们的政府、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而不仅仅是其卫生部门。因为说到底,在目前条块利益分割、冲突、转型的复杂背景之下,单单一卫生部门根本无法应对此种局面。而对于农村,原本底子更薄,困难更大,需要花的心思、下的工夫就更多,非政府莫能。政府责无旁贷,必须来主导医疗体制改革,让所有中国人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都能享受更好的“生命小康”!
    当我们找到“医疗保障成‘富人的俱乐部’,服务公平性下降”、“城乡医院两极分化,效率低下”、“‘小病拖,大病扛’,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这些病症时,才能对症开方,开出“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体制”、“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三个层次,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打破‘医药合谋’,全面推进医药分开”这样一些药方。有了好的药方,再照方抓药,及时治疗,医疗“疾病”才有可能好转,老百姓才有救,普通群众才有希望看得起病,医疗卫生机构才有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2题: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正确答案:
    政府如何促进社会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已初见成效。我国GDP总量目前位居世界前列,经济增长迅速。但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因贫富分化引发的资源及财富分配不均、资源享用机会不公平等等矛盾日益突出,这些“不公平”的问题应如何解决?社会呼吁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
    社会的不公比不富更能破坏人们的幸福感。不公,人心就不稳,人心不稳则易乱。能否妥善解决社会的“不公平”问题,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政府作为公共权利的管理者,完善并实施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政府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促进社会公平,首先要关注困难群体。在现代社会里,济贫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民间救助与社会救助只能起辅助作用。对于社会的困难群体来讲,“权利是结论,而不是前提。”解决困难群体问题的根本措施并不在于税收调节,而在于教育的发达。从个人来讲,因接受教育而提高素质给就业创造更多机会;从社会来讲,确认个人的创造价值与收入相适应,从而扩大了中等、高等收入阶层。
    促进社会公平,就要制约垄断行业。要解决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分化问题,最重要是靠政府的公共政策。在这里,除了政府进行社会救济、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大就业率等外,还必须对垄断行业加以限制。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指出,“国有经济单位中,电力、烟草、自来水、燃气生产与供应业、电信业、航空运输业、铁路运输业等行业,依靠垄断经营的优势,获取比其他行业平均工资高得多的收入。”相比之下,有些行业职工收入仅够温饱。因此,垄断行业的公共产品应通过举行价格听证会定价;政府应制定工资指导线。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给垄断行业的职工中等稍偏上的工资,以社会平均利润率作为企业平均利润率,最后才计算产品价位,即生产成本加职工工资,再加上平均利润。加强对垄断行业分配活动的调控,特别是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的调控,可以对某些自然垄断性行业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将其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有。
    促进社会公平,要严惩腐败。对于公共权利进入市场所造成的腐败问题,则必须从法制上予以根本性消除。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期,由于政绩积累和个人直接利益的两大驱动力,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受到极大的扭曲。其中一个恶果是导致灰色、黑色收入极度膨胀。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又蔓延着特殊领域的腐败现象,其中之一是以改革的名义侵吞国有资产。要解决这类腐败问题所引起的收入差距,决不仅仅是一个思想教育与道德修养问题,必须以制度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提供高效率的制度性保障。同时,要矫正由于行政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弱化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
    俗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何将做大的“蛋糕”更加合理、更加公正的进行分配,这不仅关系到今后我国经济更加持续快速的增长,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应本着为人民群众负责的宗旨,努力做好促进社会公平的工作。

  • 第3题:

    :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居民暂住证问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正确答案:

     

    答案提示

    关于暂住证制度改革的思考

      整体大幅下滑的办证率、基层普遍存在的乱收费以及查证过程中不乏对外来人群的粗暴伤害,使暂住证制度实行了20多年后,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暂住证这种特殊的人口管理制度,在诸多现实问题的冲击下,正在面临着如何改革的课题。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该不该要暂住证?

      暂住证制度在目前的形势下是必需的,而且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上世纪80年代,公安部门出台了政策,外来人员必须办理暂住证。暂住证登记制度是多方面的综合管理,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等。珠三角地区外来人口数量巨大,在很多地方都超过户籍人口的数倍。如果没有必要的管理体系,有可能完全失控。解决外来人口管理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户籍制度改革。但是广州、深圳、东莞等地马上放开户籍管理又是不现实的,且三五年内都比较困难。一旦放开,整个人口的构成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暂住证制度确实存在一些弊端,它需要改革,需要不断完善,而改革的方向就是将暂住证制度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

      不少人对暂住证的质疑不断,是因为在这一证件之上附加了诸多不该有的功能。暂住证身兼管理与服务的双重功能,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将管理职能畸形放大,服务职能却得不到很好体现。换句话说,暂住证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附加在暂住证上被异化的某些赤裸裸的创收手段,以及各种腐败行为的衍生。因此,一旦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相对平衡,这一制度是会得到社会认同的。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说,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的目的,是通过登记掌握流动人员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公共政策,更好地为流动人员服务,而不是要在流动人员和本地居民间画一个身份上的尊卑界线。此外,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在强调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如何突出暂住证制度的服务职能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管制型”向“服务型”转轨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衡阳市出台《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实施细则》,该细则在管理的同时,还推出一系列方便流动人口的服务性措施,规定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可享受服务中心劳动就业信息、租房信息、联系家政咨询服务;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享受服务中心代办有关证件、手续服务……原本是“外来人”的流动人口享受着与本市居民同等待遇。这些先行一步的探索行为,都可以作为暂住证制度下一步改革的参考和依据。

      总之,暂住证制度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弊端,目前的工作任务是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暂住证制度,使流动人口在工作地感受到更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 第4题: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l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明力。(50分)


    正确答案:


    以科学发展观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等一系列关于发展问题的精辟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最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效最为显著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并举,作为我党一个完整的目标确定下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一种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于一体的,把经济、社会和人统一起来的,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当代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在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要科学运用生产力,坚持以天人合一、普遍和谐的理念来选择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唤醒人们注意:不要吃子孙饭,富当代人。必须对我们国家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能源、富矿资源的状况有清醒的认识。这个问题,不只是制定国家发展规划的人认识到就可以,各级政府、全体人民都要认识到这个问题。全党、全国人民都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以科学发展观调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几个思路: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保持平衡和持续发展。当前,存在于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干部头脑里的发展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发展才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简单地将GDP指标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这些情况表明,转变发展观念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诚然,在宏观经济学所有概念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GDP,但GDP只是一个描述经济增长情况的统计概念。因此,应当非常关注它却又不能看得太重,更不能只看其增长速度,不要给地方政府下GDP指标,要以平衡的心态,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二、采取重大战略措施,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战备体系和新型机制,北方水资源稀缺和南方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能够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需要在宏伟的跨世纪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中,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和新型机制。强化和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立法与实施工作。

        三、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保护环境。这包括三个方面:加快经济的改革,减少和取消对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率低的国有企业的补贴;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价格体制;推行环境税。同经济增长相适应,将公共投资重点向环境保护领域倾斜,并引导企业向环境保护投资。

        四、依靠科学技术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和能源瓶颈性约束,大幅度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随着未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以及有色金属、铁矿石、木材等资源的需求量还将大幅度增长。如果不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降低能耗和资源消耗,努力开辟新的资源利用空间,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将会被不断上扬的国际资源、能源价值所抵消。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之一是依靠科学技术,通过资源勘探开发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并积极开发替代能源,不断扩展资源能源的获取能力;同时必须通过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最终解决资源能源的瓶颈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内外市场竞争El趋激烈,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实现“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和条件;另外应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大幅度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以来,中国实现了持续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别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经济增长。在这样一份骄人的成绩背后,与令人鼓舞的世界现代史上最成功的奇迹共生共存的还有这样一些画面,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被经济增长忽视,社会边缘化人群正在遭受着刻骨铭心的痛。两年前,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等专家多次向社会发出警告:因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所引起的严重社会分化与社会排斥,因政治体制不能适应转型而导致的政府治理能力低下,这些均是催生不稳定的有机土壤。

  • 第5题: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正确答案:
    浅议治理学术腐败
    近段时期,有关学术造假的新闻接踵而至。学术造假、学术腐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目前,我国学术造假、学术腐败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拼凑;以学术头衔包装自己;制造“学术泡沫”,学界浮躁之风日甚、粗制滥造的作品风行天下;学术交易等。究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个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影响也反映在学术界;学术成果和对人才的评价,科技资源的配置和成果的联系过于紧密;个人问题,个人失去科学道德。
    为何造假现象如此之多?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原因:
    一是现行制度存在弊端。以学术职称评定来说,如果要评上高级职称,首先是要有大中专以上文凭,这是前提,否则不予参与评定,即使你是自学成才也不被认可;其次是学术成果,主要看你在报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如何则很少计较;再次才是业绩。如果只有业绩,没有论文也不成。业绩差些,有论文也可以。总之,文凭是前提,论文是关键。正是这样的制度,促使那些不学无术的人,不得不出钱买文凭,不得不高价雇请枪手代写论文,最后就是铤而走险抄袭别人论文。所以走后门送钱,高价买版面,盗窃别人论文发表就应运而生。
    二是名利思想在作祟。在利欲的驱使下,一些人不走正道而走歪道。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潜心钻研,踏实工作,开拓创新,创造业绩,争取荣誉,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而是为名为利,挖空心思,施展诡计伎俩,弄虚作假,欺下蒙上,混淆视听,大肆作假,盗名~誉,学术作假就是在名利思想驱使下出现的。
    三是审核制度不完善,审核人的责任心不强。一些抄袭论文之所以能顺利发表,固然不排除金钱开路的存在,但也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核人责任心不强,他们对各种期刊已经发表过的论文毫不知晓,又不愿做必要的查询,随随便便让抄袭论文蒙混过关,得到发表,既窃取了别人的科学成果,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也欺骗了读者,混淆了是非,为学术骗子开方便之门,助长了学术上的不正之风,危害极大。审核人员难辞其咎。
    四是对学术造假打击不力,不足以震撼造假者,也就难于使造假现象在社会上绝迹。造假成本低,收益大,是造假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对学术造假打击不力,多数是舆论抨击,思想批判,很少有法律土的处理,行政上的处理也不多,更不重。这样,既不能有效的震慑造假者,下次心改邪归正,也不能以儆效尤,让其他人以此为戒。这也是造假屡禁不绝的原因。
    所以,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学术评审制度,加强责任心,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价学术,严厉打击各种造假行为,要让一切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要积极倡导开拓创新,在学术上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学术文化,要鼓励更多的人做一个德艺双馨者,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