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尝日:“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乐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有时候人们确实觉得后者更重要,但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最终分析认为,死是生的延续。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孔子关于生死的看法对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B.生与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
C.中国人对生与死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以生为旨归
D.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答案源自讨论者的不同观念
第1题:
“未知生,焉知死”表明了孔子不愿单纯、抽象地谈论生死,而是关注现实人生的态度。()
第2题:
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其意思就是人在活着的时候都活不出人的样子来,了解生前死后也没有意义。
第3题:
“人生”假如明天不再来临,宗教学里说().
第4题: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一句恰当的意思是()
第5题:
心理学和宗教的差异之一在于,所有宗教都试图回答“生与死”的终极问题,尤其是“死”的归宿问题。心理学关注生死之间()的问题。
第6题:
2001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施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并决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在中国银行业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下列属于不良贷款的是()。
第7题:
生与死是表里一体的自然规律
生的意识是对已知的认识
死的意识是对未知的推测
生的意识提供了发现自己的机会
死的意识提供了审视自己的机会
第8题:
墨子
老子
孔子
孟子
第9题: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
孟子、孔子、老子、庄子
孟子、孔子、庄子、老子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
第10题:
第11题:
孔子答道:“未来知道长生,现在怎么能够知道呢?”
孔子答道:“不知道生人是谁,怎么能够知道死人是谁呢?”
孔子答道:“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够懂得死呢?”
孔子答道:“生的道理弄清楚了之后,才能够懂得死的道理。”
第12题:
正常
关注
次级
可疑
损失
第13题:
下列关于生与死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与死是表里一体的自然规律
B、"生的意识"是对已知的认识
C、"死的意识"是对未知的推测
D、"生的意识"提供了发现自己的机会
E、"死的意识"提供了审视自己的机会
第14题:
未知生,焉知死()
第15题:
“未知生,焉知死。”是谁的观点?()
第16题:
“未知生,焉知死?”此语出自()
第17题:
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第18题:
《论语》载:“季路间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第19题:
《庄子》
《论语》
《荀子》
《孟子》
第20题:
孔子
孟子
老子
庄子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无神论
怀疑论
祭神如神在
未知生,焉知死
第23题: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
孟子、孔子、老子、庄子
孟子、孔子、庄子、老子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
第24题:
重新开始
没有希望
未知生、焉知死
未知死、焉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