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拆”引发自焚,当地政府本该吸取教训,__________,而当地政府采取的是“阻截”、“抢尸”等方式,继续对死者家属进行伤害。其行为与开始发布新闻时“不慎误伤”的说法是连贯的,就是继续隐瞒真相,欺骗舆论。但是,在民间舆论与新媒体、传统媒体形成合力的立体舆论监督之下,隐瞒真相变成__________。宜黄“强拆”自焚事件证明,越是掩饰真相,试图阻挠舆论传播,舆论的力量反弹愈加激烈。数百万网民的关注,最终主导了舆论。相关官员被处理可谓。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戒 痴心妄想 自食其果
B.息事宁人 过眼烟云 咎由自取
C.亡羊补牢 无稽之谈 大快人心
D.未雨绸缪 南柯一梦 顺理成章
第1题:
正是因为畏惧和仇视舆论监督,少数无良官吏要绞尽脑汁甚至是________地扼杀舆论监督。个别无良官员为了封杀记者之口,可以采用重金贿赂,可以滥用权力进行阻挠,甚至于不惜采取暴力手段。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是( )。
A.无所用心
B.不择手段
C.千方百计
D.苦思冥想
第2题:
事实上,尺度如果把握不好,正面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可能转化为不良的新闻审判,为此,我们有必要__________新闻媒体的职业与定位,避免新闻对司法活动的过度__________,从而形成正常的新闻舆论氛围。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厘清 干涉
B.厘清 干预
C.理清 干涉
D.理清 干预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透明度高、传播面广、影响力大,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有特殊的威慑作用,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干预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正常的舆论监督。
第6题: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透明度高,传播面广、影响力大,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有特殊的威慑作用,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干预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正常的舆论监督。
第7题:
关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8题:
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相比具有新特点广泛性、()、一定的隐蔽性。
第9题: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方式,正在重塑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使网络成为兼具信息发布功能、舆论传播功能、社会动员功能的聚合器,各种思想舆论在网上相互叠加。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透明度高,传播面广、影响力大
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有特殊的威慑作用,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干预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正常的舆论监督
应尽量避免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第12题:
注定失败
意外收获
渡过难关
化险为夷
第13题:
随着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进入千家万户,覆盖城乡,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扩大,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的主要信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社会舆论。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日益影响 B.逐步控制 C.渐渐干扰 D.不断引领
第14题:
当舆论监督来临之际,需要改变的,不是去__________舆论监督,而是要习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当舆论监督的环境不浓厚的时候,不应__________,自以为太平无事,而应该是惧怕,怕鸦雀无声,进而欢迎、支持开展舆论监督。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限制 洋洋自得
B.压制 洋洋自得
C.压制 沾沾自喜
D.限制 沾沾自喜
第15题:
第16题:
()就是表现在涉及的具体公共事件能够获得网民的持续关注,从论坛发帖上具体表现为持续出现相关事件的新帖或跟帖
第17题:
搞防守封锁消息,回避媒体,隐瞒事实真相或者以对抗的方式回避舆论监督将()。
第18题:
以下对媒体舆论监督职能的表述中,哪一项表述不恰当?()
第19题:
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相比具有如下新特点()。
第20题:
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过程中,以下说法不妥的是()。
第21题: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影响大,有特殊的威震作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阻挠,干预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正常的舆论监督.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
话题的存活
舆论的形成
网络舆论话题的产生
舆论的发展